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忆市心街的“贵池县工艺社” 李春生
早在五、六十年代,贵池有许多从事老手艺的行业,如木匠、铁匠、篾匠等等,由于搞合作化,相继都结合到一起,办起了小作坊或小工厂,统一归贵池县手工业管理局领导。但这些小作坊或小工厂不叫“厂”,都是以“社”来命名。据我所知,贵池当时就有:铁木社、雨具社、竹器社、陶瓷社,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述说了。
曾经设在市心街门面房里的“贵池县工艺社”,是汇集贵池老街上许老手艺而成立的。这条市心街本身就是老行当聚集的地方,除了工艺社之外,还有做秤的,打白铁的,补锅补伞修锁钥匙的,这里可谓是老手艺一条街。
贵池县“工艺社”里所包含的也都是和老街里人们生活习习相关的老行当。有雕章的,有修表的,有镶牙的,还有做毛笔的,这些老手手艺几乎都是家族传承。除此之外,七十年代还做起了算盘。最早“工艺社”的职工,基本上都是老街上手搞嘴吃的手艺人,由于走合作化的道路,才相继聚拢到一起,后来又招工了许多年青的学徒,让老手艺得以传承和延续。“工艺社”的职工都是站街头的手艺人,管理他们的也需要有内行人,工艺社老主任姓王,也是个打白铁的手艺人,一直是这个行业中的翹楚,家住在市心街,在“贵池县工艺社”的屋后。
七八年改革开放的这一年,作为社会青年,我招工到贵池县手管局。结束了十年“洪湖水,浪打浪”的日子。在此之前,推过板车,锤过石子,贵池城里大大小小的单位都做过临时工,季节工。先后在茶厂、县农机厂、建材厂,甚至乡村粮站转圈。一直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而被拒之于社会大门之外的“弃儿”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曙光中获得一线生机。池州镇许多和一样处境的大龄青年,都在这一年被招工到贵池县的手管系统,朱家弄的光玉招工到西庙的陶瓷社,还有几个招工到砖瓦厂,都是手搞嘴吃的苦行当,那时候炙手可热的国营单位哪里有我们的份。
由手管局分配到工艺社后,因为是老街邻的关系,王主任按排我去刻字门市部学雕章,和我一起分去了还有小方。在家静等了一个月,没有人通知我去刻字门市部上班,去找王主任问,方才知道,这些刻字师傅不愿带徒,原因是他们的手艺不肯传给外人,认为“带会徒弟,饿死师傅”。老主任也没辙,又重新安排我到算盘车间学徒,就这样,二十六岁的年纪,拿着十八块五的工资,一切又从学徒开始。
来到算盘车间上班,各道工序的人员已经安排就绪,只有最苦最累,也是最危险的元盘锯上要人接料。上手师傅是年纪比我五岁的的陶银,他是郭西街的,我们以前就很熟悉。他早两年来这里的,对解元盘锯很熟练,我虽然年纪比他大,对元盘锯一窍不通,做事全靠他为主,他在上手解锯,我在下手接料,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圆盘锯飞速运转,锯齿锋利,像一道寒光在眼前闪过,锯的都是硬性木材,不停跳动,很难掌握。越耽心害怕,越有事发生,一次在接料时我的手指还是被削去一块肉,不幸中的万幸,虽然受了点伤,手指还是完好无损。天生不是做解匠的料,王主任见状只好按排我到大院子里管木材进账。
在工艺社里,车算盘珠子是个小巧细心的活计,一般都由女工担任,几十台车床同时开启,只见刨花飞溅,一颗颗圆圆光亮的算盘珠从车床上滚落到工作台上,真个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不时有路人停下脚步看,特别挑菜上街卖的菜农和上城里来购物的乡下人,从来没看过这个新鲜玩艺,俯身从窗外向里张望,机床飞旋,刨花四溅,看得人眼花撩乱。这条百年老街,日夜沉浸在新兴小工业的喧嚣中,这里的景象和池口茶厂成为贵池城的两大亮点。
算盘的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作,做算盘框需要严丝合缝,每根木材都不能有毫厘误差,否则就会影响算盘质量。最后的按装、油漆亦是精工细作。每把算盘框都是铜皮包边,铆接两根铜杆子,立求算盘不松动不变形。油漆算盘更是慢工细作,刮灰、打磨、上漆反复多次,漆好的算盘明晃晃、亮晶晶,算盘珠珠圆玉润,轻轻一拨珠,得心应手。
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只要能生产出来,不愁销不掉。生产出来的算盘由二级站统一收货,批发到城区百货大楼和文具店经销。看到学校的学生、单位的财务会计使用着我们生产的算盘,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生产效益好,工人干劲高,厂里是一派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的景象。
八十年代初期, 随着生产发展,企业本应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却不期而遇的迎来了市场经济改革,加之科技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普及,市场上算盘逐渐出现了滞销,做好的产品销不出去,算盘生产濒临停产倒闭的困境。踌躇满志的职工此时也只有扼腕叹息,不仅为算盘的命运担忧,也为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已经容不下算盘行业的存在,最终工艺社的算盘生产还是停止了,生产算盘的职工被分流到木器厂,工艺社剩下的其他行当也停滞不前,渐渐衰落。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不久手工业系统的木器厂、竹器厂、砖瓦厂等二十多个企业先先后后也都倒闭了,职工不得不走上下岗再就业,自谋生路的漫漫之途。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霜染青丝。每当想起在工艺社算盘车间工作的那段时光,都会心潮澎湃。那些青葱岁月,那些朝夕相处的工友,那些回不去的过去,留给我们无尽的回忆。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贵池县工艺社”虽然已经消失多年,但“工艺社”原来的那些老手艺人,还有人依然在街头巷尾,默默坚守着老手艺。杏村东街上有家“贵池镶牙”,就是贵池县工艺社职工胡师傅,退休后继续用老手艺为人排忧解难,在喧闹的街头,静静地坚守着从事一生的老行当。
在熙来攘往的长江路,一处商业中心大楼的过道里,有一个修钟表的小摊,他是“工艺社”退休的徐师傅,伴着日出日落,还在时光里默默地坚守老手艺。他爱这份已经从事了四、五十年的老手艺,在街头摆起了修理摊。尽管现在带手表的人已经很少,特别是那种普通的机械表几乎绝迹,来这里修钟表的人廖廖无几,但他乐于在修钟表的小摊上消磨退休后的时光,在修理中寻找快乐,这个小摊子可以让他回味几十年来老手艺人的甘苦,在这里常常聚集许多已经退休的老手艺人,在长条凳上坐上一会,唠唠那些陈年往事,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聚会的地方。在这里旧时光得到延续,老手艺还在默默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