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52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8-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楼主 |
发表于 2021-3-11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池州府东至宁国府三百二十里,南至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三百八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五百五十里,西至安庆府百二十里,东北至太平府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宁府五百五十里,至京师三千一百五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后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鄣郡。汉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宋、齐因之。梁属南陵郡。陈属北江州。隋属宣州。唐武德四年,置池州。贞观初废,仍属宣州。永泰初复置,亦曰秋浦郡《志》云:时割宣之秋浦、青阳,饶之至德,置池州。唐末,属于杨氏。南唐曰康化军。宋仍曰池州绍兴初,尝移江南东路治此。旋还建康。元曰池州路。明曰池州府,直隶京师,领县六。今仍曰池州府。
府襟带江山,控扼肥、皖,居金陵之上游,当江滨之孔道。或自鄱阳而北出,或自淮南而南指,可舟可徒,郡亦设险之所也。宋取江南,以战舰先取其池州,而后步骑从采石南渡。金陵藩屏,岂惟安庆为要地欤?
贵池县附郭。汉置石城县,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梁属南陵郡。隋平陈,县废。开皇十九年,改置秋浦县,属宣州。唐为池州治。五代时,杨吴改曰贵池。宋仍为池州治。旧府城周七里有奇,今周十四里有奇,为门七。编户三十九里。
○石城废县府西七十里,地名铁店,亦曰仓埠潭。汉县治此。《志》云:以东西两石山夹河如城而名。后汉建安四年,孙策西击黄祖,行及石城,寻以程普为丹阳都尉,屯石城。其后孙权封韩当为石城侯,邑于此。自晋以后,皆曰石城县。《水经注》:江水自石东入为贵口。是也。隋县废,寻改置秋浦县于石城故址。唐因之。杨吴徙秋浦于贵池,因曰贵池县,即今治。
虎林城《志》云:在石城东十五里。孙权封子休为琅邪王,镇虎林城,是也。《括地志》:孙吴时虎林为戍守处,置督于此。太平二年,孙琳遣朱异自虎林袭夏口,至武昌,夏口督孙壹奔魏,盖沿江西上也。又有南太原城,《志》云:即故石城,梁初置太原郡于此,大同中废。今建德县,亦有太原城。
○齐山府南三里。山有十余峰,其高齐等,因名。周必大《记》曰:唐刺史齐映所尝游也。山周围二十里,岩洞三十,有二泉,大小十一亭,台二十余,其九顶洞,亦曰翠微寨。山盖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其西有湖,亦曰齐山湖,中有小山,曰珠儿山,一名石洲。○六峰山,在府南二十里,有六峰竞秀。其相近者曰万罗山,以圆峰孤突,群山罗列而名。又南二十里,曰大楼山,孤撑碧落,若空中楼阁然。
五山府东南六十五里。孤峰独出,其下散为五支,联络相属,巍然为群山之长。又三十六山,在府南七十里,云峰六六,上插晴空,与九华竞秀。又南十里曰七井山,上列七峰,涌泉七穴,山险峻,四时多寒。○碧山,在东十里濒湖,苍崖翠,倒影沉碧。稍南曰石壁山,以形如削壁也。又渚湖山,在府东南四十里,绝顶有田,渊泉旁出,澄泓如练,蒹葭鱼鹭,若渚湖然,其田岁无旱忧。又铁券山,在府东六十里。《志》云:黄巢就降,受铁券于此。
黄龙山府北五里。滨大江,有望江亭。稍西曰镇山,濒池口河。○百牙山,在城东北半里。《志》云:府治主山也。东麓曲水旋绕,曰落蓬湾。相传货舟辏泊于此,牙行百人登陇,以平其直,因名,上有浮屠。
大雄山府西南三十里。群峰排戟,雄峙一隅。又府西三十里有大山,地名黄花坦,其东五里曰龟峰山,皆濒后湖。又专景山,亦在府西二十五里王家汊之右,俗呼砖井山,崇峦拱揖,支陇环伏,湖水摇光,茭荷交映,擅一方之胜。○白面山,在府西南六十里,雪崖拱北,如傅粉然,下有白面渡。又西南十里曰郎山,一名和龙山,下有玉镜潭。又秀山,在府西南九十里,叠嶂如屏,烟萝延蔓,下有仓隼潭,行旅往来,济渡于此。《志》云:府西南七十五里有水车岭,陡峻临渊,奔流冲激,若桔槔声。
全山府西南百二十里。峰峦周匝,拱抱如环。又西南二十里曰城山,以山势周遭如城也。罗友贤寨址存焉。其相近者曰高明山,有高明洞,甚宏敞。《志》云:山在城西南百四十五里。○西岩山,在府西南百五十里。高万仞,周数十里。其相接者曰鱼载山,石壁断崖三级,每级寒潭渊澈,涌泉飞瀑,中有石如鱼,一名鲤鱼载山。又灵山,在府西南二百里,山巅有田百亩,水泉四时不竭。
○大江府北五里。自湓浦而来,至东流县西香河口而入府界,过县北,至吉阳河,凡六十里。又六十里至雁汊镇北,折而东六十里至李阳河。又二十里为乌沙夹,又四十里至池口,又东为麻布蓼、梅根、五埠沟,凡六十里而至大通河,又东则铜陵县也。自铜陵稍折而北为丁家洲,为钱家湾,为胭脂夹,为荻港,凡八十里接太平府繁昌县界,对境则安庆府桐城县至无为州也。东西几四百余里。旧《经》云:自马当顺流而界繁昌横江,凡五百里,府境诸水,悉流入焉。《宋史》:宣和六年,前太平判官卢宗原言:池州大江,乃上流纲运所经,其东岸皆暗石,多至二十余处,西岸则沙洲,广二百余里,俗谓之拆船湾,言舟至此必毁拆也。今东岸有车轴河口沙地四百余里,若开道入杜坞,使舟经平水径出池口,可避二百里风涛拆船之险,请措置开修。从之。《志》云:今近府之洲曰古夹、曰鸟落、曰官、曰新、曰上荷叶、曰武梁,其矶曰拦江、曰罗汉、曰黄龙、曰刘婆,皆滨江相接云。
池口河城西五里。一名杜坞河。《志》云:城西四里有杜坞山,以唐杜牧尝游此而名,河经其下也。又有镇山,在城北五里,滨池口江,便民仓置于此。亦谓之贵池。源有五,一出石埭县西之栎山,一出府西南百八十里之古源山,亦曰源头山。一出氵考溪,一出石岭,一出东源,众流会于秋浦,汇于府西南七十里之玉镜潭。又迤逦数十里钟为谷潭,决为炭埠港,注于杜坞,过镇山入池口河以达大江。亦谓之贵口。宋泰始二年,寻阳王子勋举兵江州,遣其将刘胡等军于鹊洲。既而台军张兴世营于钱溪,胡等粮运中绝。乃遣沈仲王步趣南陵,载粮数十舫至贵口,不敢进,兴世遣寿寂之等击败之,即此。张舜民曰:自铜陵舟行六十里至梅根港,又五十许里至黄池口。是也。唐以此名州。今有池口巡司,置于滨江黄龙矶上。
清溪河在城南。源出西南之氵考溪及石岭,与棠溪峡川之水交于白洋,汇于江祖潭,注于上清溪,沿流与上洛岭水会,绕于平天湖,涌于黄沙滩,过齐山湖,泻于济川桥,激于响水滩。又一源出县东南二十里大朴山,俗名太婆山,注于白沙河,折于虾湖,绕于东塘湖,合三水下流至下清溪达江,亦曰清溪口。《志》云:峡川在城南三十里。
梅根河府东四十五里。其源一出九华山,泻于五溪桥,过黄屯,至府东四十里之斗龙山,沿流至府东五十五里之五埠河;一出太婆山,泻马衙桥,绕龙潭,与九华之流合,交于双河,又北达大江。亦曰梅根港。港东五里即梅根监,历代铸钱之所,有钱官司之,故梅根港亦曰钱溪。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遣其将袁觊等与沈攸之相拒于浓湖,张兴世言于攸之曰:“钱溪江岸最狭,去大军不远,下临回γ,船下必来泊岸,又有横浦,可以藏舟,千人守险,万兵不能过也。若以奇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而壁,见利而动,使贼首尾周皇,进退疑阻,中流既梗,粮道自艰。制敌之奇,莫过于此。”攸之从之。兴世遂率轻舸过鹊尾,夕宿景洪浦,潜遣别将黄道标,帅七十舸径趣钱溪,立营寨,引兵进据之。刘胡自鹊尾来攻,船入回γ,为兴世所败。胡氏曰:梅根港有铸钱监,故亦曰钱溪。回γ者,旋流为回,伏流为γ也。又为梅根渚。齐武帝云: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即此矣。
李阳河府西六十里。源引大江,以江流之消长为盈缩,本名李王河,以李、王二姓居其地也。自河口出江中,有石,槎牙横突,为栏江、罗汊二矶,奔流激荡,为运道患。五代晋时,南唐发运使周湛役三十万夫作支流,以避其险,自是往来无覆溺之患,谓之新河。其后江面日开,矶势颇安,而支流颇侵啮民田。明正德十一年,遂塞新河。《志》云:李阳河亦滨江要地也。宋德初,元兵犯池州,游骑至李阳河。今设李阳驿及巡司,有官兵戍守。○黄湓河,在府西九十里。其源一出府西百里之西溪;一出建德县境内之良禾、乌沙岭,合于双河,播于东流境内之张家滩,沿于坦埠;一出县西南百二十里之祖山,绕于唐田,注于石龙潭,会于沙山,达大江。
大通河府东北八十里,接铜陵县界。其源自青阳者四,一出九华山,一出分流岭,一出黄蘖岭,经木竹潭,一出水龙山,经双河,会于管埠;自铜陵者三,一出梅冲山,一出伏牛山,一出天门山,会于车桥河,与诸水交于将军潭,为大通河,流入江。今有大通巡司,属铜陵县。
秋浦在府西南八十里。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志》云:池口河自石埭县之栎山,西流为管公明溪,历龙须河,会于秀山之苍隼潭,过白面渡,汇为秋浦,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繇池口入江。
查村堰府西南百五十里。受诸山溪之水,引流溉田百余顷。又黄荆堰,在县西南八十里,亦受诸泉涧水以溉田。《志》云:府西南有东坑泉,出府西毛岭北,初仅滥觞,其流渐大,汇于玉镜潭。泉脉所及,引流作堰者,凡一十五所。
○梅根监府东五十里。亦曰梅根冶。自六朝以来皆鼓铸于此。张兴世营于钱溪,刘胡使陈庆引舸三百攻之,军于梅根,即此。《唐志》南陵县有梅根镇,今为梅根港,盖其地旧属南陵也。宋至道三年,以池州钱监为永丰监,或曰即故梅根监。
乌石山寨府西南百里。唐永泰初,剧贼方清等聚兵于此,绝江为患,议者始置池州于秋浦,以厄要害,是也。又城山寨,在府西百三十里。元末,建德土豪罗友贤聚众保障,遂为乱。至正二十年,我师取建德,以友贤归。二十二年,友贤复据城山寨以叛,欲通张士诚,杭、歙震动,既而徐达等讨平之。又峡山寨,在府西。宋开宝七年,曹彬伐江南,收峡山寨,进克池州,是也。
黄屯府东南九十里。《志》云:唐乾符中,黄巢尝屯此,因名。有黄屯堰,稍东二里有石冈,即铁券山也。○杨梅坦,在府西九十里石岭镇。其地多杨梅,唐置杨梅馆,宋改为驿,今废。又石墨驿,旧在城东五十里,今废。
青阳县府东八十里,东北至宁国府南陵县百十里,北至铜陵县九十里。汉陵阳县地,三国吴临城县地。隋秋浦县地。唐天宝初析置今县,属宣州,以在青山之阳而名。永泰七年,改属池州。杨吴时,升县为胜远军。南唐复旧。宋仍属池州,县无城。今编户十七里。
○临城废县县南五里。孙吴赤乌中,析陵阳、石城二县地置,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宋、齐因之。梁属南陵郡。隋废。今为临城镇。
陵阳废县县南六十里。汉县,属丹阳郡。孙策讨祖郎于陵阳,擒之,是也。晋属宣城郡。咸康二年,避杜后讳,改曰广。
○九华山县西南四十里。旧名九子山。山有九峰如莲华,唐李白游此,改今名。高千仞,周百八十里,峰之得名者四十有八,岩十四,洞五,岭十一,泉十七,原二,其余台、石、池、涧、溪、潭之属,以奇胜名者甚多。江南名山,九华其最也。唐龙纪初,杨行密围赵于宣州,兄乾之自池州趣救,行密使其将陶雅逆击之于九华,败之,遂取池州。明初,常遇春守池州,陈友谅来攻,遇春伏锐卒于九华山下,而以羸弱守城,友谅至,伏发,缘山而出,循江而上,绝其归路,城中出兵夹击,友谅败遁。其相连者曰同山。又有帻山,亦在县南,与九华相接,巍峨如冠帻然。
青山县北五里。县以此名。又古长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秀拔群山。宋范仲淹尝读书其中,更名读山。又鱼龙山,在县南七十里,其深谷中有小鱼龙洞,又有大鱼龙洞,水分七流,互相交贯,中多奇胜,东南与石埭县接界。
五溪山县西三十里。众流环绕,与九华对峙。其相近者曰清泉岭,泉涌石窟间,相传岳武穆饮马于此。○石龙山,在县东四十五里,蜿蜒如龙。又县东六十里曰峰山、大有山,皆与九华竞秀。其相近者曰金山,有金山镇,与南陵县分界。
○五溪水县西二十里。五溪者,龙溪、漂溪、双溪、观溪、澜溪也,俱出九华山,合流而北,环绕于五溪山下,入贵池县境,汇为大通河入江。
临城河在县南。《志》云:大通河之别源也。自县南分流岭,流经故临城县,为临城河,又经县西南十里之峡山,西会于大通河。○石堰,在县东四十里,诸山涧之水皆汇于此,有北山桥跨其上。明正统中,作石堰,山水瀑溢,往往圮坏。正德初,邑民章做新安堰坝法,以薪代石,遇圮则修,又凿渠分流,以杀其势。其下流达铜陵县界,注于天井湖。又华湖堰,在县治南,通临城水,灌郭西田,民被其利。
○九华寨在九华山。元季土豪赵普胜与陈友谅合兵攻安庆,置寨于此。又山有应天寺。五代唐长兴二年,吴宋齐丘入九华山,止应天寺,徐知诰强起之,更名应天寺曰征贤寺。
刘公寨在县南。宋建炎中,张遇寇境,刘光世因险立寨,御之于此。又六泉口寨,在县西南,险固四塞。明初常遇春御陈友谅,倚以伏兵。又有查家马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元置站于此,今废,有查家渡。
铜陵县府东北百二十里,东至宁国府南陵县九十里,北至太平府繁昌县百里,西北至庐州府无为州百五十里。汉陵阳县地。东晋末,为定陵县地,属淮南郡。隋并南陵县。唐末置义安县,寻废为铜官冶。南唐保大九年,改义安为铜陵县,移治铜官镇,属升州。宋开宝七年,改属池州。元因之。明初属宣州,寻复旧,县无城。今编户十五里。
○铜陵城在县东二十里,唐义安县置于此,寻为铜官冶。景福初,杨行密保宣州,为贼将孙儒所攻,欲退保铜官,是也。南唐移县于今治。其地亦名铜官镇。《寰宇记》:梅根监领法门、石埭二场,此即法门场,后为铜官镇,南唐因以铜陵名县。宋曹彬败南唐兵于铜陵,长驱而东。元末,星吉败徐寿辉于铜陵,遂复池州,即今县。其故城亦曰义安废县。今为顺安镇。
定陵城在县东。东晋义熙中,侨置于芜湖县界,属淮南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废入南陵县。○胡城,在县东七十里,凡八所,相去二里许,不相联属。刘宋泰始中,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其将刘胡引兵东下,筑此屯兵,因名。
○鹊头山县北十里。高耸临江,宛如鹊头。《左传》昭五年,楚以诸侯伐吴,吴败诸鹊岸。《唐志》宣城南陵县有鹊头镇。盖因山置镇。山在鹊洲之头,故名。宋元凶劭之乱,武陵王骏自寻阳东讨,军于鹊头。孝建初,南郡王义宣举兵江陵,东至鹊头。废帝末,邵陵王子元为湘州刺史,行至鹊头,会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不敢进,子勋长史邓琬遣兵劫迎之。泰始二年,子勋发兵东下,其将刘胡军于鹊洲,会张兴世营于钱溪,胡欲繇鹊头内路攻之,不果。既而袁觊以刘胡败遁,自鹊尾走至鹊头,与戍将薛伯珍皆走。梁承圣初,王僧辨讨侯景,遣侯袭鹊头戍,克之。唐武德七年,李孝恭讨辅公┙,拔其鹊头镇。《宋系年录》:绍兴二年,命沿江岸置烽火台,鹊头山其一也。旧《志》鹊头与庐江西岸鹊尾相对,似误。
铜官山县南十里。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唐于此置铜官场。宋置利国监,山亦改利国山,岁久铜乏,场与监俱废。稍西有铜官渚。唐文德初,杨行密结和州上元之兵,自采石济,侵宣州,行密从铜官渚济江会之,即此。《寰宇记》:山旧产铜,供梅根监。○石门山,在县南十五里,两山石壁对峙如门。又南十五里有伏牛山及羊山,二山相接。县西南四十里又有天门山,其势耸插云表。又有马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其东与太平府繁昌县接界。
城山县东三十五里。四围石壁峭立,西南仅通一径,宛如城门。其上平坦,约数十亩,又有井,虽旱不涸,昔人恃以避寇。亦谓之赛城。又有青山,在县东二十里,一名十里青山,草木丛茂,四时郁然。○石龙矶,在县北五里,濒江有三石门,水涸可出入,容数十人,一名五霞洞。又有矶曰羊山矶,在县北三十里,有羊山渡。
○大江县西北一里。自大通河与贵池县接界,下至荻港,与繁昌县接界。江中之洲,曰下荷叶,曰横港,曰曹韩,曰白沙,曰千斤,曰新涌,曰小芜,曰钱溪,曰丁溪。矶二,即羊山、石龙也。《志》云:曹韩、白沙二洲之中有夹河,流经县西十里,中引大江。
大通河县南四十里。出伏牛、天门诸山,汇于车桥湖,至县西南四十里大通镇入大江,与贵池县接界。今有大通巡司。又河口河,在县治南,会诸溪涧之水,流入大江,源微水浅,兑运时,漕舟不能达县,舣舟江浒,遇风恒有漂失之虞。天顺间开浚,岁久复淤。嘉靖初,又自大通镇移大通驿于河滨,往来者益以浅塞为患。二十一年复开浚,于是江流内注,舟楫辐辏,自是以时浚治焉。《一统志》:县西北七里有铜陵河,源亦出诸溪涧,会于横塘闸,入市后湖,达大江。
荻港河县北八十里。县东南诸涧谷之水,互相灌注,汇而为河,会于三港口,西接凤心闸,北接黄大河,经繁昌县境而入大江。《志》云:县有天门水,出天门山石窍中,委蛇曲折,襟带数里,灌溉民田,流入县东北永城埭,至荻港,达于大江。
天井湖在县东门。湖心有井不竭,远近诸川多汇于此,引流为河口河。又栖凤湖,在县东十五里。《志》云:县东五十里叶山有灵窦泉,溉田百顷,水旱如一。
丁家洲口县东北二十里。发源县东南十五里之仪凤岭,引而东,会于栖凤湖、通凤心闸,合胡城、顺安之水,一自洲上口,一自洲下口,达于大江。宋德初,贾似道师次芜湖,使孙虎臣为前锋,军于丁家洲,自将后军,军于鲁港,为元兵所败处也。
○临山寨在县南。元末结寨于此以御寇,陈友谅将赵普胜攻拔之。今废。○管山口镇,在县东。《志》云:县东南又有焦家埠镇及郎坑镇,又县北有钟鸣镇。
石埭县府东南百六十里,东至宁国府百五十里,南至宁国府太平县百里。汉陵阳、石城、泾三县地。三国吴置石埭场。晋以后因之。梁大同二年升置石埭县,属南陵郡。隋县废。唐永泰二年,割秋浦、浮梁、黟三县地置石埭县,属池州。宋、元因之。明初,改属宣州,寻复旧。县无城,今编户十里。
○石埭故城县西百四十里。县盖尝置于此。《志》云:县东北二里又有猷州城,袤数百丈,相传唐初猷州总管左难当尝守其地,因名。
○陵阳山县北五里。自西北迤逦而来,有三峰连亘,其二峰属县境,其一峰入太平县界。《寰宇记》:山高三百五十丈,广二十五里,汉陵阳县以此名。○金城山,《志》云:在县西二里,势如罗郭,因名。县西五里为万春山,其墩可万计。又城子山,在县西九十里,环绕如城,前有紫潭。
栎山县西百六十里。高五百丈。周九十里,石壁峭挺,阿有龙池,波流甚远,池口河东源出此。其并峙者曰洞山,山有峰岩洞谷及泉石之胜。又五溪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有五溪合流其下。又鱼龙山,在县西三十里,有鱼龙洞,凡二,东西相望仅里许,与青阳县接界。○盖山,在县南三十里。其脉自太平府黄山而北,屹于河滨,盘纡森耸,望之如盖。又稠岭,在县西七十里,草木丛密,登陟峻险,为往来之通道。
○舒溪在县治北。自太平县西北弦歌乡流入县西舒泉乡,又东与盖山清泉诸水合流,其间潭洞不一,县境之水皆流合焉。派衍四注,复东入太平县界,合于麻川而入泾县界,下流为青弋江,至芜湖县之鲁港,入于江。《志》云:舒溪,一名舒姑溪。○贡源溪,在县西。《志》云:溪西流,经上下二湾,出大河注于秋浦,入大江。
龙岩泉县西四十里。清洌而甘,大旱不竭,乡田赖以灌溉。又萧侯陂,在县北,明成化中,县令萧环所筑,有二沟交流,潴此溉田,民被其利。○清水湾,或云在县南。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池州,分兵攻石埭诸县,进据清水湾,大破徐寿辉将赵普胜之兵,是也。
○石埭县西北百二十里。《寰宇记》:贵池之源有两石,横亘溪上如埭,县因以名。
建德县府西南百八十里,南至江西饶州府百七十里,西至江西彭泽县九十里。汉彭泽、石城二县地。唐至德二载,置至德县,属浔阳郡。乾元初,改隶饶州。永泰初,又改属池州。杨吴顺义二年,改曰建德,仍属池州。县无城,今编户九里。
○太原城县南四里。《寰宇记》:旧名尧城,一名舜井城。相传帝尧南巡至此。城中有井,俗以为舜井也。梁武帝时,因侨置太原郡于此,谓之太原城。今县南有太原乡。
○白象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以形似名。傍有蜕龙洞,深广各数丈许。又鸡鸣山,在县东二里,傍有朝霞洞,深广亦数丈许。又东五里曰低岭,其相连者曰迎春洞,一名藏春洞,高深如屋然。○博阳山,在县东十里,岩石嵯峨,溪流湍急。宋嘉定中,易名广阳。又五龙山,在县东三十里,五峰森立,山半有龙池,深不可测。又东十里曰三面山,悬崖峭削,石笋高峙,白如面者凡三。《志》云:县东四十五里为良禾岭,有径入祁门县,岭下五里有龙池洞,高敞如室,前有三石池,水注悬崖,如瀑布然。
玉峰山在县治南。绝顶奇石,光莹似玉。一名峰山。又县西二里有西山,群峰皆秀拔,为县境之冠。又九凤山,在县南四十里,以群峦轩耸,如凤翥也。县西南十里又有梅山,岩壑颇胜。○石印山,在县北七里,其相近者曰青山,两崖对峙,为邑治捍门,上有石印洞。又和山,在县北二十里,有和山洞,高广如门。
○尧城溪县南三里。县东南诸山谷水汇流为溪,春夏水溢,可通舟揖,西北流,达东流县,入大江。今县西有尧城渡。又茹兰溪,亦在县东南,源出迎春、朝霞二洞间,西流会尧城溪,达东流县,入大江。
龙口河县南九十里。《志》云:其源有三,一出江西鄱阳南坑,达白石溪。一出桃树岭,达黎痕溪。一出东西涧,达斗龙溪,汇为昭潭,合为龙口河,其下流西入大江。○沥湖,在县治南,溪涧诸水,多会于此,俗名仙人湖。
○北栅寨在县北。明初罗友贤筑寨于此,今有北栅渡。《志》云:县南四十里,地名桃源,水源深远,人迹罕至,五季士族,往往依此,以免寇患。
永丰镇县西南五十里。北出为陈家弄,去县治四十里,南出为昭潭街、石涧坂、酿塘、石门站,接饶州界。又有水口通饶州,为南出之径道。今有永丰巡司。《志》云:县东有葛公镇,又有古港镇,在县北。
东流县府西百八十里。东北至安庆府百里,西至安庆府宿松县百二十里,西南至江西彭泽县百十里。汉彭泽县地,属豫章郡。唐置东流场,以大江东流而名。南唐保大十年,升为县,属奉化军。宋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属。县无城,编户七里。
○香山县南四十里,香口镇之主山也。上有石洞。其相近者曰隐山,一峰如削,直耸云际。○历山,在县东三十里,西枕历池,上有龙湫。又东十里曰龙山,山冈起伏,势如虬龙。
神山县西南一里。高仅百尺,而旷远无际。又县北二十五里有密峰山,巅有五峰,势如列戟。又白云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泉流深远,自洞中出,东接贵池县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