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17179|回复: 5

皖南一家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1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开篇再借用《方舆纪要》卷28绩溪篇中一句话:大会山在“县西五十里。高耸特出群山之上,晴霁时陟其巅,可以远望太平、宣、池之境”。
   由此拉开本帖主题:皖南一家亲。     

  繁华梦,惊俄顷,佳丽地,指苍茫。寄一笑、何与兴亡!
 安徽江南四府之域。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鄣郡。汉属丹阳郡。晋属丹阳、宣城二郡。。。。。

  漫长的历史进程,造就了安徽江南老四府:太平府、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
皖南,山水相依、风光独具特色,古往今来,人缘相亲,文脉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四府文化,各领风骚,其代表的文化是徽州文化。

浙皖.jpg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11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江南四府之域。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鄣郡。汉属丹阳郡。晋属丹阳、宣城二郡。咸和中,侨立淮南郡兼侨置当涂县,治于湖,后又尝侨立豫州治芜湖,后或治姑孰,或治于湖。详州域形势。宋为淮南郡。齐尝置南豫州州在建康之南,亦曰南州。梁末,亦为南豫州治姑孰。陈因之。隋灭陈,改属蒋州。唐武德四年,复置南豫州。八年,州废,改属宣州。五代时,南唐置新和州于此,寻改雄远军。宋开宝九年,改曰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改为太平州。元为太平路。明初,改为太平府,直隶京师,领县三。今仍曰太平府。

    府控据江山,密迩畿邑。自上游来者,则梁山当其要害;自横江渡者,则采石扼其咽喉梁山、采石,详见前名山,即府境形胜也。金陵有事,姑孰为必争之地。东晋以后,尝谓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姑孰为南州,而南州关要,比二方为尤切,地势然也。王应麟曰:太平,江津之要害也。左天门,右牛渚,铁瓮直其东,石头枕其北,襟带秦淮。自吴迄陈,常为巨屏。

    当涂县附郭,汉丹阳县地。晋太康三年,分丹阳置于湖县。咸和中,以江北当涂流民南渡者众,乃于于湖侨立当涂县及淮南郡。隋罢淮南郡。徙当涂于姑孰,属蒋州。唐初为南豫州治,州废,以县属宣州。乾元以后,县属升州。南唐属雄远军。宋属太平州。今编户一百六十九里。

    ○姑孰城今府治。汉丹阳县地也。迫临江渚,商贾凑集,鱼盐所聚。东晋时,置城戍守,并积盐米于此,城南临姑孰溪,因曰姑孰城。咸和二年,历阳内史苏峻据郡叛,使其将韩晃等袭陷姑孰,取盐米。兴宁二年,桓温自赭圻移镇姑孰。咸安二年,桓冲为豫州刺史,戍姑孰。宋元嘉三十年,武陵王骏讨元凶劭,至南洲,降者相属,即姑孰城南也。又大明七年,校猎于姑孰。齐永明十一年,宜都王铿为南豫州刺史,镇姑孰。东昏侯末,萧衍前军至芜湖,监南豫州事申胄弃姑孰走。衍进据之,既而齐主宝融自荆州东至姑孰,禅位于梁。梁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至姑孰,贼将侯子鉴败走。隋开皇九年,伐陈,韩擒虎自横江济采石,攻姑孰,半日拔之,寻移当涂县治此。后因之。《志》云:当涂城旧跨溪水上,唐元和中筑,周十五里,东西置水门,曰上下栅。张舜民曰:姑孰溪旧经太平州城内。陆游曰:姑孰城在当涂北。今州城正据姑孰溪,溪亦名姑浦。《江源记》:姑浦口南岸立津,以讥行旅。是也。宋建炎中,郡守郭伟筑新城,减旧城三之二,限溪流于城外,西入江,后屡经修筑。宝庆二年,更置南北二水门,又增瓮城一。绍定中,复修城浚濠,环城为备。元仍旧址。明初克太平,既而陈友谅来争,城西南俯瞰姑溪,友谅乘水涨,以巨舟薄城,士卒缘舟尾而上,城遂陷。友谅败,常遇春驻守,乃改筑今城,南距姑溪三十余步,城遂完固。有门五,南面门二,左曰南津,右曰湖孰,东面曰行春,西面曰澄江,北面曰清源。城周六里有奇。

    于湖城在府南三十八里。汉丹阳县地。三国吴为督农校尉治。晋太康二年,始立于湖县,属丹阳郡。太宁初,王敦自武昌移镇姑孰,屯于湖。咸和初,侨置淮南郡于此。宋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入宣城郡,移宣城郡治于湖,又南豫州亦治焉,寻复为淮南郡治。隋省郡,又并县入当涂。杜佑曰:当涂城即姑孰城,于湖故城在其南云。又丹阳城,在府东北八十里,与江宁府接界。今为丹阳镇,详见前。

    ○采石山府西北二十五里,滨江为险。昔时自横江渡者,必道采石趋金陵。江津襟要,此为最冲。亦曰采石圻。《志》云:采石以昔人采石于此而名,其石突出江中,渡江者繇此登跻。今为采石镇,置采石巡司及采石驿。又南里许曰牛渚山,亦曰牛渚圻。俱见前名山采石。

    博望山府西南三十里。亦曰东梁山,与和州西梁山夹江对峙,石矶北出,江流激射,亦谓之梁山矶。又名天门山,亦曰蛾眉山。详见前名山梁山。

    白山府东五里。本名楚山,晋桓温游此,奏《白之歌》,因改名焉。登其上,则群山环列,江湖萦带,称为佳胜。或谓之蒲山。《南宋书》:大明七年,巡于湖,至蒲山。即此山矣。○黄山,在府西北五里,一名浮丘山。山有刘宋时离宫及凌敲台、怀古台,并浮图在焉。《志》云:凌敲台周五里一百步,高四十丈。又金山,在府北十里,昔时出铜,与金类,古所谓丹阳铜也。

    龙山府南十里。桓温尝以九日与僚佐游宴于此,陈宣帝谓“郡之形胜,牛首北临,龙山南指”者也。《金陵志》云:山在建康西南九十五里,周二十五里,高百二十丈,稍南为九井山,相传桓温所凿。晋元兴二年,桓玄筑禅位坛于九井山北,即此。伏滔《北征记》:九井山五井已堙,四井通大江。

    青山府东南三十里。一名青林山。唐武德七年,李孝恭等讨辅公┙败其兵于芜湖,公┙遣舟师屯博望山,复遣其将陈正通将步骑屯青林山,既而孝恭败公┙梁山之兵,博望、青林二戍皆溃。明初,太祖入和阳,元人置戍守于此。《志》云:山绵亘甚远,周八十里。唐天宝十二载,改名谢公山,以齐宣城太守谢眺居此。山顶有池及井,皆以谢公名也。宋郭祥正诗:重冈复岭控官道,北望金陵真国门。是矣。○石城山,在府东二十里,有石环绕如城,因名。

    褐山府西南三十五里,临大江。亦曰曷山,稍东即东梁山也。唐光启三年,杨行密自庐州谋取宣州,州帅赵遣兵屯曷山,行密击败之。天复二年,冯弘铎据升州,引楼船兵袭宣州,杨行密将田κ帅舟师逆战于曷山,大破之。三年,田κ以宣州叛,行密使李神福攻κ,破之于曷山。张舜民《郴行录》:褐山矶在大信口稍西南,去芜湖县四十余里。是也。宋绍兴二年,命沿江岸置烽火台,当涂之褐山,其一处云。

    马鞍山府西北三十五里慈湖港口。《江防考》:山至江宁之烈山三十五里,至江宁镇四十五里马鞍,而东北五里即江宁接界之慈姥山也。又望夫山,亦在府西北四十里。《志》云:山周五十里,高百丈,正对和州城楼。○横望山,在府东北六十里,与江宁府接界,亦曰横山,《志》云:即春秋时楚子重伐吴所至之衡山也。

    ○大江府西北五里。《江行录》:大江自繁昌县西三十里荻港驿入府界,与池州府接境,过县北,折而东北流,有宗三庙,为沿江要地。又东至芜湖县,去繁昌凡百里。又东北四十里为东梁山,又东北四十里至采石矶,又东北六十里即江宁镇也。梁承圣初,王僧辨讨侯景至姑孰,景将侯子鉴度南洲,于岸挑战,又以舟舟载战士。僧辨麾细船令退缩,留大舰夹泊两岸,子鉴之众谓水军欲退,亟出趣之,大舰断其归路,合战江中,贼军大败。《宋志》:郡滨江为险,牛渚、天门最为形胜,诚东南之巨镇也。

    丹阳湖府东南七十里。旧《志》云:应天、广德、徽、宁境内之水,汇而为三湖,曰石臼,曰固城,曰丹阳,而丹阳最大,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其一支自芜湖县入江,又分为别流北过大信,经天门山入江;其一支接溧水县境,合诸溪港之水,北会姑孰溪,经府南北,过江口渡,又北过黄山渡,出抵采石矶,入大江。俗以芜湖之流为南股,当涂之流为北股。其上源详见江宁府高淳县。

    姑孰溪在府南二里。自丹阳湖引流而北,合支流诸水,汇为姑孰溪,亦谓之姑浦。又西过鼍浦,经城南,谓之南洲津。又西北至府西五里之江口渡,复北经黄山渡,又北历牛渚、采石矶,至宝积山,入于大江。《志》云:采石之北,即宝积山,旧有取铜坑,因名。

    大信河府西南二十五里。大江自天门山南酾为夹河,曰大信,下达采石入江,亦谓之南浦。刘宋孝建初,江州刺史臧质以南郡王义宣叛,与王玄谟相拒于梁山,质遣其党庞法起将兵趋南浦,欲自后掩玄谟,垣护之击破之。梁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至芜湖,景将侯子鉴据姑孰南洲以拒之。景遣人戒子鉴曰:西人善水战,宜结营岸上,引船入浦。浦即南浦。胡氏曰:今大信港也。《志》云:大信河自芜湖白岸湖分流,北过梅塘何,墓山之间,西过马鞍山,又西过大信下镇,会龙山港入江。今有大信巡司,亦曰东梁山巡司,置于府西南大信河口之大信镇。又匾檐河,在府西七里,亦曰古檐河,自大信河分流入江,亦有匾檐渡。

    新河府北二十五里。亦曰采石。《河志》云:在采石镇西,牛渚矶东。宋庆历中,以牛渚矶控江流之冲,水势湍激,为舟楫害,乃开新河于矶后,南接夹河,北达大江,舟行遂得安济。○黄池河,在府南六十里,东接固城湖,南至黄池镇,与宣城县分中流为界,西接芜湖县河入大江。唐大顺二年,杨行密保宣州,遣将刘威等击贼将孙儒于此,为儒所败。又天复三年,田κ据宣州叛杨行密,行密将台败κ于黄池,是也。

    慈湖水府北六十三里。《志》云:旧有湖,后湮,其余水流入大江。《江行记》:自建康溯江而上,过白土矶,入慈湖夹。是也。吴将笮融尝屯兵于此。晋咸和中,苏峻以历阳叛,庾亮使司马流将兵据慈湖以拒峻,峻遣其党韩晃袭杀流。咸康初,以石虎南游,分命诸将屯慈湖诸处。梁太清二年,侯景以寿阳叛兵至慈湖,建康大恐。明初,徐达等破陈友谅于此。《元志》:慈湖接江宁县界,有巡简寨,今废。○芜湖水,《志》云:在府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江。汉末,尝于湖侧置县云。

  老山县东北三十里。有三峰并秀。亦作姥山。或曰姥山,盖县西南江滨小山也。沈攸之破孙冲之于赭圻,追至姥山而还。又子勋将陶亮屯鹊洲,于姥山及诸冈分立营寨,及冲之败,亦各散还。沙洲移徙,姥山沦入江中矣。胡氏以为即巢湖中之姥山,似误。○隐静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五峰环峙,泉石甚胜。又县东有浮丘山,有二峰及浮丘洞,又有龙池诸胜。一名隐玉山,相传浮丘翁隐于此。

    马仁山县南六十里。旧名马人山,唐贞元中改今名。上有五峰及岩池泉石之胜。山之西麓,即池州府铜陵县界。○大阳山,在县西,其相接者为小阳山,有龙池,虽旱不竭。山之西麓尽于江中,有板子矶,一名返秦矶。

    三山矶县东北四十里,临江滨。有巡司戍守。上至荻港巡司七十里,下至芜湖县河口镇巡司三十里,为滨江戍守之处。又县西北有黄石矶,濒大江,多黄土巨石,因名。

    ○大江县北十五里。上自荻港胭脂夹,与池州府铜陵县接界,下至河口镇,与芜湖县接界,凡百余里。与无为州及和州对境。江面广阔,凡数十里,中有洲,曰杨夹沙镇。

    荻港县西南二十里。自池州府铜陵县流入境,注于大江。东岸与赭圻城相属,西对无为州,乃江流之险要。今县西北四十里有荻港镇,置巡司戍守,兼设荻港驿及河泊所于此。○上峨桥河,在县南,源出浮丘山,接县东之苎田港,又西接苍龙洲,下流注于江。

    小淮水在县东六十里。自宁国府南陵县流经县境,入芜湖县界,会于石危渡,为鲁港之上源。

    浓湖在县西南三十里。宋泰始二年,沈攸之破赭圻,子勋将袁觊等军于鹊尾,与攸之相拒于浓湖,张兴世请帅奇兵潜出浓湖之上,夺其钱溪,攸之等因进攻浓湖,以缀觊等之兵,是也。今湖已湮废。《志》云:县西南二十余里有官庄湖,即荻港支流所汇也。或以为浓湖之余浸。

    虎槛洲县东三十五里。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诏建安王休仁督诸军讨之,休仁军南州,使沈攸之将兵屯虎槛,既而兖州刺史殷孝祖入援,诏引军向虎槛,休仁亦自南州进屯焉。陈天嘉元年,王琳伐陈,自湓城至栅口,陈将侯自芜湖进军虎槛洲,琳亦出船列江西,隔洲而泊,及战,为所败。栅口,见和州栅江。

    鹊尾洲县西南大江中。《左传》昭五年,吴败楚人于鹊岸。杜佑曰:南陵大江中有鹊洲,即古鹊岸也。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遣其将陶亮军于鹊洲,前锋孙冲之军于赭圻,既而亮以台军屡捷,召冲之还鹊尾。又刘胡自寻阳率众继至,与旧兵合十余万军鹊尾。寻又以袁觊督征讨诸军,帅楼船千艘,战士二万,来入鹊尾,是鹊尾即鹊洲也。今江中有数洲,其大者为杨夹沙镇,或以为即古之鹊尾云。

    ○南陵戍在县西南,下临江渚。胡氏曰:六朝时,江州东界尽于南陵。盖滨江津要处,非今之南陵县。晋陶侃领荆、江二州刺史,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路不拾遗,谓南陵也。义熙六年,卢循攻建康,不克,南还寻阳,留其党范崇民将五千人据南陵。宋孝建初,臧质以南郡王义宣叛,自江州趣建康,殿中将军沈灵赐将百舸破质前军于南陵。梁亦置戍于此。承圣初,王僧辨讨侯景军于大雷,遣前军侯填袭南陵、鹊头二戍,克之。宋白曰:南陵戍去今宣州南陵县百三十里。梁武因旧戍置南陵县,本治赭圻城,亦非今之南陵云。鹊头,今见铜陵县。

    黄浒镇县西南三十里。浒,一作火。有黄火河,汇于荻港。又新林镇,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市镇,在县西四十里,稍北即旧县治也。《志》云:旧县治后山绝顶,上有缥缈台,下临大江,与濡须津相对。宋熙宁中,易名曰表里江山台。

    附见:

    建阳卫府治西南,洪武三十五年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11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池州府东至宁国府三百二十里,南至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三百八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五百五十里,西至安庆府百二十里,东北至太平府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宁府五百五十里,至京师三千一百五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后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鄣郡。汉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宋、齐因之。梁属南陵郡。陈属北江州。隋属宣州。唐武德四年,置池州。贞观初废,仍属宣州。永泰初复置,亦曰秋浦郡《志》云:时割宣之秋浦、青阳,饶之至德,置池州。唐末,属于杨氏。南唐曰康化军。宋仍曰池州绍兴初,尝移江南东路治此。旋还建康。元曰池州路。明曰池州府,直隶京师,领县六。今仍曰池州府。

    府襟带江山,控扼肥、皖,居金陵之上游,当江滨之孔道。或自鄱阳而北出,或自淮南而南指,可舟可徒,郡亦设险之所也。宋取江南,以战舰先取其池州,而后步骑从采石南渡。金陵藩屏,岂惟安庆为要地欤?

    贵池县附郭。汉置石城县,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梁属南陵郡。隋平陈,县废。开皇十九年,改置秋浦县,属宣州。唐为池州治。五代时,杨吴改曰贵池。宋仍为池州治。旧府城周七里有奇,今周十四里有奇,为门七。编户三十九里。

    ○石城废县府西七十里,地名铁店,亦曰仓埠潭。汉县治此。《志》云:以东西两石山夹河如城而名。后汉建安四年,孙策西击黄祖,行及石城,寻以程普为丹阳都尉,屯石城。其后孙权封韩当为石城侯,邑于此。自晋以后,皆曰石城县。《水经注》:江水自石东入为贵口。是也。隋县废,寻改置秋浦县于石城故址。唐因之。杨吴徙秋浦于贵池,因曰贵池县,即今治。

    虎林城《志》云:在石城东十五里。孙权封子休为琅邪王,镇虎林城,是也。《括地志》:孙吴时虎林为戍守处,置督于此。太平二年,孙琳遣朱异自虎林袭夏口,至武昌,夏口督孙壹奔魏,盖沿江西上也。又有南太原城,《志》云:即故石城,梁初置太原郡于此,大同中废。今建德县,亦有太原城。

    ○齐山府南三里。山有十余峰,其高齐等,因名。周必大《记》曰:唐刺史齐映所尝游也。山周围二十里,岩洞三十,有二泉,大小十一亭,台二十余,其九顶洞,亦曰翠微寨。山盖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其西有湖,亦曰齐山湖,中有小山,曰珠儿山,一名石洲。○六峰山,在府南二十里,有六峰竞秀。其相近者曰万罗山,以圆峰孤突,群山罗列而名。又南二十里,曰大楼山,孤撑碧落,若空中楼阁然。

    五山府东南六十五里。孤峰独出,其下散为五支,联络相属,巍然为群山之长。又三十六山,在府南七十里,云峰六六,上插晴空,与九华竞秀。又南十里曰七井山,上列七峰,涌泉七穴,山险峻,四时多寒。○碧山,在东十里濒湖,苍崖翠,倒影沉碧。稍南曰石壁山,以形如削壁也。又渚湖山,在府东南四十里,绝顶有田,渊泉旁出,澄泓如练,蒹葭鱼鹭,若渚湖然,其田岁无旱忧。又铁券山,在府东六十里。《志》云:黄巢就降,受铁券于此。

    黄龙山府北五里。滨大江,有望江亭。稍西曰镇山,濒池口河。○百牙山,在城东北半里。《志》云:府治主山也。东麓曲水旋绕,曰落蓬湾。相传货舟辏泊于此,牙行百人登陇,以平其直,因名,上有浮屠。

  大雄山府西南三十里。群峰排戟,雄峙一隅。又府西三十里有大山,地名黄花坦,其东五里曰龟峰山,皆濒后湖。又专景山,亦在府西二十五里王家汊之右,俗呼砖井山,崇峦拱揖,支陇环伏,湖水摇光,茭荷交映,擅一方之胜。○白面山,在府西南六十里,雪崖拱北,如傅粉然,下有白面渡。又西南十里曰郎山,一名和龙山,下有玉镜潭。又秀山,在府西南九十里,叠嶂如屏,烟萝延蔓,下有仓隼潭,行旅往来,济渡于此。《志》云:府西南七十五里有水车岭,陡峻临渊,奔流冲激,若桔槔声。

    全山府西南百二十里。峰峦周匝,拱抱如环。又西南二十里曰城山,以山势周遭如城也。罗友贤寨址存焉。其相近者曰高明山,有高明洞,甚宏敞。《志》云:山在城西南百四十五里。○西岩山,在府西南百五十里。高万仞,周数十里。其相接者曰鱼载山,石壁断崖三级,每级寒潭渊澈,涌泉飞瀑,中有石如鱼,一名鲤鱼载山。又灵山,在府西南二百里,山巅有田百亩,水泉四时不竭。

    ○大江府北五里。自湓浦而来,至东流县西香河口而入府界,过县北,至吉阳河,凡六十里。又六十里至雁汊镇北,折而东六十里至李阳河。又二十里为乌沙夹,又四十里至池口,又东为麻布蓼、梅根、五埠沟,凡六十里而至大通河,又东则铜陵县也。自铜陵稍折而北为丁家洲,为钱家湾,为胭脂夹,为荻港,凡八十里接太平府繁昌县界,对境则安庆府桐城县至无为州也。东西几四百余里。旧《经》云:自马当顺流而界繁昌横江,凡五百里,府境诸水,悉流入焉。《宋史》:宣和六年,前太平判官卢宗原言:池州大江,乃上流纲运所经,其东岸皆暗石,多至二十余处,西岸则沙洲,广二百余里,俗谓之拆船湾,言舟至此必毁拆也。今东岸有车轴河口沙地四百余里,若开道入杜坞,使舟经平水径出池口,可避二百里风涛拆船之险,请措置开修。从之。《志》云:今近府之洲曰古夹、曰鸟落、曰官、曰新、曰上荷叶、曰武梁,其矶曰拦江、曰罗汉、曰黄龙、曰刘婆,皆滨江相接云。

    池口河城西五里。一名杜坞河。《志》云:城西四里有杜坞山,以唐杜牧尝游此而名,河经其下也。又有镇山,在城北五里,滨池口江,便民仓置于此。亦谓之贵池。源有五,一出石埭县西之栎山,一出府西南百八十里之古源山,亦曰源头山。一出氵考溪,一出石岭,一出东源,众流会于秋浦,汇于府西南七十里之玉镜潭。又迤逦数十里钟为谷潭,决为炭埠港,注于杜坞,过镇山入池口河以达大江。亦谓之贵口。宋泰始二年,寻阳王子勋举兵江州,遣其将刘胡等军于鹊洲。既而台军张兴世营于钱溪,胡等粮运中绝。乃遣沈仲王步趣南陵,载粮数十舫至贵口,不敢进,兴世遣寿寂之等击败之,即此。张舜民曰:自铜陵舟行六十里至梅根港,又五十许里至黄池口。是也。唐以此名州。今有池口巡司,置于滨江黄龙矶上。

    清溪河在城南。源出西南之氵考溪及石岭,与棠溪峡川之水交于白洋,汇于江祖潭,注于上清溪,沿流与上洛岭水会,绕于平天湖,涌于黄沙滩,过齐山湖,泻于济川桥,激于响水滩。又一源出县东南二十里大朴山,俗名太婆山,注于白沙河,折于虾湖,绕于东塘湖,合三水下流至下清溪达江,亦曰清溪口。《志》云:峡川在城南三十里。

    梅根河府东四十五里。其源一出九华山,泻于五溪桥,过黄屯,至府东四十里之斗龙山,沿流至府东五十五里之五埠河;一出太婆山,泻马衙桥,绕龙潭,与九华之流合,交于双河,又北达大江。亦曰梅根港。港东五里即梅根监,历代铸钱之所,有钱官司之,故梅根港亦曰钱溪。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遣其将袁觊等与沈攸之相拒于浓湖,张兴世言于攸之曰:“钱溪江岸最狭,去大军不远,下临回γ,船下必来泊岸,又有横浦,可以藏舟,千人守险,万兵不能过也。若以奇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而壁,见利而动,使贼首尾周皇,进退疑阻,中流既梗,粮道自艰。制敌之奇,莫过于此。”攸之从之。兴世遂率轻舸过鹊尾,夕宿景洪浦,潜遣别将黄道标,帅七十舸径趣钱溪,立营寨,引兵进据之。刘胡自鹊尾来攻,船入回γ,为兴世所败。胡氏曰:梅根港有铸钱监,故亦曰钱溪。回γ者,旋流为回,伏流为γ也。又为梅根渚。齐武帝云: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即此矣。

    李阳河府西六十里。源引大江,以江流之消长为盈缩,本名李王河,以李、王二姓居其地也。自河口出江中,有石,槎牙横突,为栏江、罗汊二矶,奔流激荡,为运道患。五代晋时,南唐发运使周湛役三十万夫作支流,以避其险,自是往来无覆溺之患,谓之新河。其后江面日开,矶势颇安,而支流颇侵啮民田。明正德十一年,遂塞新河。《志》云:李阳河亦滨江要地也。宋德初,元兵犯池州,游骑至李阳河。今设李阳驿及巡司,有官兵戍守。○黄湓河,在府西九十里。其源一出府西百里之西溪;一出建德县境内之良禾、乌沙岭,合于双河,播于东流境内之张家滩,沿于坦埠;一出县西南百二十里之祖山,绕于唐田,注于石龙潭,会于沙山,达大江。

    大通河府东北八十里,接铜陵县界。其源自青阳者四,一出九华山,一出分流岭,一出黄蘖岭,经木竹潭,一出水龙山,经双河,会于管埠;自铜陵者三,一出梅冲山,一出伏牛山,一出天门山,会于车桥河,与诸水交于将军潭,为大通河,流入江。今有大通巡司,属铜陵县。

    秋浦在府西南八十里。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志》云:池口河自石埭县之栎山,西流为管公明溪,历龙须河,会于秀山之苍隼潭,过白面渡,汇为秋浦,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繇池口入江。

    查村堰府西南百五十里。受诸山溪之水,引流溉田百余顷。又黄荆堰,在县西南八十里,亦受诸泉涧水以溉田。《志》云:府西南有东坑泉,出府西毛岭北,初仅滥觞,其流渐大,汇于玉镜潭。泉脉所及,引流作堰者,凡一十五所。

    ○梅根监府东五十里。亦曰梅根冶。自六朝以来皆鼓铸于此。张兴世营于钱溪,刘胡使陈庆引舸三百攻之,军于梅根,即此。《唐志》南陵县有梅根镇,今为梅根港,盖其地旧属南陵也。宋至道三年,以池州钱监为永丰监,或曰即故梅根监。

    乌石山寨府西南百里。唐永泰初,剧贼方清等聚兵于此,绝江为患,议者始置池州于秋浦,以厄要害,是也。又城山寨,在府西百三十里。元末,建德土豪罗友贤聚众保障,遂为乱。至正二十年,我师取建德,以友贤归。二十二年,友贤复据城山寨以叛,欲通张士诚,杭、歙震动,既而徐达等讨平之。又峡山寨,在府西。宋开宝七年,曹彬伐江南,收峡山寨,进克池州,是也。

    黄屯府东南九十里。《志》云:唐乾符中,黄巢尝屯此,因名。有黄屯堰,稍东二里有石冈,即铁券山也。○杨梅坦,在府西九十里石岭镇。其地多杨梅,唐置杨梅馆,宋改为驿,今废。又石墨驿,旧在城东五十里,今废。

    青阳县府东八十里,东北至宁国府南陵县百十里,北至铜陵县九十里。汉陵阳县地,三国吴临城县地。隋秋浦县地。唐天宝初析置今县,属宣州,以在青山之阳而名。永泰七年,改属池州。杨吴时,升县为胜远军。南唐复旧。宋仍属池州,县无城。今编户十七里。

    ○临城废县县南五里。孙吴赤乌中,析陵阳、石城二县地置,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宋、齐因之。梁属南陵郡。隋废。今为临城镇。

    陵阳废县县南六十里。汉县,属丹阳郡。孙策讨祖郎于陵阳,擒之,是也。晋属宣城郡。咸康二年,避杜后讳,改曰广。

 ○九华山县西南四十里。旧名九子山。山有九峰如莲华,唐李白游此,改今名。高千仞,周百八十里,峰之得名者四十有八,岩十四,洞五,岭十一,泉十七,原二,其余台、石、池、涧、溪、潭之属,以奇胜名者甚多。江南名山,九华其最也。唐龙纪初,杨行密围赵于宣州,兄乾之自池州趣救,行密使其将陶雅逆击之于九华,败之,遂取池州。明初,常遇春守池州,陈友谅来攻,遇春伏锐卒于九华山下,而以羸弱守城,友谅至,伏发,缘山而出,循江而上,绝其归路,城中出兵夹击,友谅败遁。其相连者曰同山。又有帻山,亦在县南,与九华相接,巍峨如冠帻然。

    青山县北五里。县以此名。又古长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秀拔群山。宋范仲淹尝读书其中,更名读山。又鱼龙山,在县南七十里,其深谷中有小鱼龙洞,又有大鱼龙洞,水分七流,互相交贯,中多奇胜,东南与石埭县接界。

    五溪山县西三十里。众流环绕,与九华对峙。其相近者曰清泉岭,泉涌石窟间,相传岳武穆饮马于此。○石龙山,在县东四十五里,蜿蜒如龙。又县东六十里曰峰山、大有山,皆与九华竞秀。其相近者曰金山,有金山镇,与南陵县分界。

    ○五溪水县西二十里。五溪者,龙溪、漂溪、双溪、观溪、澜溪也,俱出九华山,合流而北,环绕于五溪山下,入贵池县境,汇为大通河入江。

    临城河在县南。《志》云:大通河之别源也。自县南分流岭,流经故临城县,为临城河,又经县西南十里之峡山,西会于大通河。○石堰,在县东四十里,诸山涧之水皆汇于此,有北山桥跨其上。明正统中,作石堰,山水瀑溢,往往圮坏。正德初,邑民章做新安堰坝法,以薪代石,遇圮则修,又凿渠分流,以杀其势。其下流达铜陵县界,注于天井湖。又华湖堰,在县治南,通临城水,灌郭西田,民被其利。

    ○九华寨在九华山。元季土豪赵普胜与陈友谅合兵攻安庆,置寨于此。又山有应天寺。五代唐长兴二年,吴宋齐丘入九华山,止应天寺,徐知诰强起之,更名应天寺曰征贤寺。

    刘公寨在县南。宋建炎中,张遇寇境,刘光世因险立寨,御之于此。又六泉口寨,在县西南,险固四塞。明初常遇春御陈友谅,倚以伏兵。又有查家马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元置站于此,今废,有查家渡。

    铜陵县府东北百二十里,东至宁国府南陵县九十里,北至太平府繁昌县百里,西北至庐州府无为州百五十里。汉陵阳县地。东晋末,为定陵县地,属淮南郡。隋并南陵县。唐末置义安县,寻废为铜官冶。南唐保大九年,改义安为铜陵县,移治铜官镇,属升州。宋开宝七年,改属池州。元因之。明初属宣州,寻复旧,县无城。今编户十五里。

    ○铜陵城在县东二十里,唐义安县置于此,寻为铜官冶。景福初,杨行密保宣州,为贼将孙儒所攻,欲退保铜官,是也。南唐移县于今治。其地亦名铜官镇。《寰宇记》:梅根监领法门、石埭二场,此即法门场,后为铜官镇,南唐因以铜陵名县。宋曹彬败南唐兵于铜陵,长驱而东。元末,星吉败徐寿辉于铜陵,遂复池州,即今县。其故城亦曰义安废县。今为顺安镇。

    定陵城在县东。东晋义熙中,侨置于芜湖县界,属淮南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废入南陵县。○胡城,在县东七十里,凡八所,相去二里许,不相联属。刘宋泰始中,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其将刘胡引兵东下,筑此屯兵,因名。

    ○鹊头山县北十里。高耸临江,宛如鹊头。《左传》昭五年,楚以诸侯伐吴,吴败诸鹊岸。《唐志》宣城南陵县有鹊头镇。盖因山置镇。山在鹊洲之头,故名。宋元凶劭之乱,武陵王骏自寻阳东讨,军于鹊头。孝建初,南郡王义宣举兵江陵,东至鹊头。废帝末,邵陵王子元为湘州刺史,行至鹊头,会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不敢进,子勋长史邓琬遣兵劫迎之。泰始二年,子勋发兵东下,其将刘胡军于鹊洲,会张兴世营于钱溪,胡欲繇鹊头内路攻之,不果。既而袁觊以刘胡败遁,自鹊尾走至鹊头,与戍将薛伯珍皆走。梁承圣初,王僧辨讨侯景,遣侯袭鹊头戍,克之。唐武德七年,李孝恭讨辅公┙,拔其鹊头镇。《宋系年录》:绍兴二年,命沿江岸置烽火台,鹊头山其一也。旧《志》鹊头与庐江西岸鹊尾相对,似误。

    铜官山县南十里。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唐于此置铜官场。宋置利国监,山亦改利国山,岁久铜乏,场与监俱废。稍西有铜官渚。唐文德初,杨行密结和州上元之兵,自采石济,侵宣州,行密从铜官渚济江会之,即此。《寰宇记》:山旧产铜,供梅根监。○石门山,在县南十五里,两山石壁对峙如门。又南十五里有伏牛山及羊山,二山相接。县西南四十里又有天门山,其势耸插云表。又有马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其东与太平府繁昌县接界。

    城山县东三十五里。四围石壁峭立,西南仅通一径,宛如城门。其上平坦,约数十亩,又有井,虽旱不涸,昔人恃以避寇。亦谓之赛城。又有青山,在县东二十里,一名十里青山,草木丛茂,四时郁然。○石龙矶,在县北五里,濒江有三石门,水涸可出入,容数十人,一名五霞洞。又有矶曰羊山矶,在县北三十里,有羊山渡。

    ○大江县西北一里。自大通河与贵池县接界,下至荻港,与繁昌县接界。江中之洲,曰下荷叶,曰横港,曰曹韩,曰白沙,曰千斤,曰新涌,曰小芜,曰钱溪,曰丁溪。矶二,即羊山、石龙也。《志》云:曹韩、白沙二洲之中有夹河,流经县西十里,中引大江。

    大通河县南四十里。出伏牛、天门诸山,汇于车桥湖,至县西南四十里大通镇入大江,与贵池县接界。今有大通巡司。又河口河,在县治南,会诸溪涧之水,流入大江,源微水浅,兑运时,漕舟不能达县,舣舟江浒,遇风恒有漂失之虞。天顺间开浚,岁久复淤。嘉靖初,又自大通镇移大通驿于河滨,往来者益以浅塞为患。二十一年复开浚,于是江流内注,舟楫辐辏,自是以时浚治焉。《一统志》:县西北七里有铜陵河,源亦出诸溪涧,会于横塘闸,入市后湖,达大江。

    荻港河县北八十里。县东南诸涧谷之水,互相灌注,汇而为河,会于三港口,西接凤心闸,北接黄大河,经繁昌县境而入大江。《志》云:县有天门水,出天门山石窍中,委蛇曲折,襟带数里,灌溉民田,流入县东北永城埭,至荻港,达于大江。

    天井湖在县东门。湖心有井不竭,远近诸川多汇于此,引流为河口河。又栖凤湖,在县东十五里。《志》云:县东五十里叶山有灵窦泉,溉田百顷,水旱如一。

    丁家洲口县东北二十里。发源县东南十五里之仪凤岭,引而东,会于栖凤湖、通凤心闸,合胡城、顺安之水,一自洲上口,一自洲下口,达于大江。宋德初,贾似道师次芜湖,使孙虎臣为前锋,军于丁家洲,自将后军,军于鲁港,为元兵所败处也。

 ○临山寨在县南。元末结寨于此以御寇,陈友谅将赵普胜攻拔之。今废。○管山口镇,在县东。《志》云:县东南又有焦家埠镇及郎坑镇,又县北有钟鸣镇。

    石埭县府东南百六十里,东至宁国府百五十里,南至宁国府太平县百里。汉陵阳、石城、泾三县地。三国吴置石埭场。晋以后因之。梁大同二年升置石埭县,属南陵郡。隋县废。唐永泰二年,割秋浦、浮梁、黟三县地置石埭县,属池州。宋、元因之。明初,改属宣州,寻复旧。县无城,今编户十里。

    ○石埭故城县西百四十里。县盖尝置于此。《志》云:县东北二里又有猷州城,袤数百丈,相传唐初猷州总管左难当尝守其地,因名。

    ○陵阳山县北五里。自西北迤逦而来,有三峰连亘,其二峰属县境,其一峰入太平县界。《寰宇记》:山高三百五十丈,广二十五里,汉陵阳县以此名。○金城山,《志》云:在县西二里,势如罗郭,因名。县西五里为万春山,其墩可万计。又城子山,在县西九十里,环绕如城,前有紫潭。

    栎山县西百六十里。高五百丈。周九十里,石壁峭挺,阿有龙池,波流甚远,池口河东源出此。其并峙者曰洞山,山有峰岩洞谷及泉石之胜。又五溪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有五溪合流其下。又鱼龙山,在县西三十里,有鱼龙洞,凡二,东西相望仅里许,与青阳县接界。○盖山,在县南三十里。其脉自太平府黄山而北,屹于河滨,盘纡森耸,望之如盖。又稠岭,在县西七十里,草木丛密,登陟峻险,为往来之通道。
    ○舒溪在县治北。自太平县西北弦歌乡流入县西舒泉乡,又东与盖山清泉诸水合流,其间潭洞不一,县境之水皆流合焉。派衍四注,复东入太平县界,合于麻川而入泾县界,下流为青弋江,至芜湖县之鲁港,入于江。《志》云:舒溪,一名舒姑溪。○贡源溪,在县西。《志》云:溪西流,经上下二湾,出大河注于秋浦,入大江。

    龙岩泉县西四十里。清洌而甘,大旱不竭,乡田赖以灌溉。又萧侯陂,在县北,明成化中,县令萧环所筑,有二沟交流,潴此溉田,民被其利。○清水湾,或云在县南。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池州,分兵攻石埭诸县,进据清水湾,大破徐寿辉将赵普胜之兵,是也。

    ○石埭县西北百二十里。《寰宇记》:贵池之源有两石,横亘溪上如埭,县因以名。

    建德县府西南百八十里,南至江西饶州府百七十里,西至江西彭泽县九十里。汉彭泽、石城二县地。唐至德二载,置至德县,属浔阳郡。乾元初,改隶饶州。永泰初,又改属池州。杨吴顺义二年,改曰建德,仍属池州。县无城,今编户九里。

    ○太原城县南四里。《寰宇记》:旧名尧城,一名舜井城。相传帝尧南巡至此。城中有井,俗以为舜井也。梁武帝时,因侨置太原郡于此,谓之太原城。今县南有太原乡。

    ○白象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以形似名。傍有蜕龙洞,深广各数丈许。又鸡鸣山,在县东二里,傍有朝霞洞,深广亦数丈许。又东五里曰低岭,其相连者曰迎春洞,一名藏春洞,高深如屋然。○博阳山,在县东十里,岩石嵯峨,溪流湍急。宋嘉定中,易名广阳。又五龙山,在县东三十里,五峰森立,山半有龙池,深不可测。又东十里曰三面山,悬崖峭削,石笋高峙,白如面者凡三。《志》云:县东四十五里为良禾岭,有径入祁门县,岭下五里有龙池洞,高敞如室,前有三石池,水注悬崖,如瀑布然。

    玉峰山在县治南。绝顶奇石,光莹似玉。一名峰山。又县西二里有西山,群峰皆秀拔,为县境之冠。又九凤山,在县南四十里,以群峦轩耸,如凤翥也。县西南十里又有梅山,岩壑颇胜。○石印山,在县北七里,其相近者曰青山,两崖对峙,为邑治捍门,上有石印洞。又和山,在县北二十里,有和山洞,高广如门。

    ○尧城溪县南三里。县东南诸山谷水汇流为溪,春夏水溢,可通舟揖,西北流,达东流县,入大江。今县西有尧城渡。又茹兰溪,亦在县东南,源出迎春、朝霞二洞间,西流会尧城溪,达东流县,入大江。

    龙口河县南九十里。《志》云:其源有三,一出江西鄱阳南坑,达白石溪。一出桃树岭,达黎痕溪。一出东西涧,达斗龙溪,汇为昭潭,合为龙口河,其下流西入大江。○沥湖,在县治南,溪涧诸水,多会于此,俗名仙人湖。

    ○北栅寨在县北。明初罗友贤筑寨于此,今有北栅渡。《志》云:县南四十里,地名桃源,水源深远,人迹罕至,五季士族,往往依此,以免寇患。

    永丰镇县西南五十里。北出为陈家弄,去县治四十里,南出为昭潭街、石涧坂、酿塘、石门站,接饶州界。又有水口通饶州,为南出之径道。今有永丰巡司。《志》云:县东有葛公镇,又有古港镇,在县北。

    东流县府西百八十里。东北至安庆府百里,西至安庆府宿松县百二十里,西南至江西彭泽县百十里。汉彭泽县地,属豫章郡。唐置东流场,以大江东流而名。南唐保大十年,升为县,属奉化军。宋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属。县无城,编户七里。

    ○香山县南四十里,香口镇之主山也。上有石洞。其相近者曰隐山,一峰如削,直耸云际。○历山,在县东三十里,西枕历池,上有龙湫。又东十里曰龙山,山冈起伏,势如虬龙。

    神山县西南一里。高仅百尺,而旷远无际。又县北二十五里有密峰山,巅有五峰,势如列戟。又白云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泉流深远,自洞中出,东接贵池县界。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1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当山县西南七十里。横枕大江,为古今至险。安庆之宿松,九江之彭泽,皆以马当为界,有巡司。今详见江西彭泽县。

    吉阳矶县北三十里江滨。唐天复三年,杨行密将田κ以宣州叛,行密召李神福自鄂州还军击之,至吉阳矶,田κ遣其党王坛等将水军逆战,神福击败之,又败之于皖口,盖戍守要地也。今有吉阳镇,置巡司于此。○黄石矶,在县东北五十里,亦滨大江。明正德十四年,宸濠犯安庆,泊舟于此,问矶名,左右曰:王失机也。濠大恶之,未几,果败。旁有黄石港,其处皆黄土巨石相绵亘云。

 ○青弋江府西六十里。源出泾县及池州府之石埭县,又太平县及府西南境诸川,皆汇入焉。东北流经行廊山下,又北合诸山溪之水,经方山下,又北出扬青口,会太平府黄池河,又北入芜湖县界,注大江。《志》云:江西岸为南陵境,有渡,昔时多引流为陂堰,以资灌溉。今舟楫往来,此为津要。又白羊溪,在府西南五十里,出华阳山之金牌岭,西北流,合诸山溪之水,至行廊山,入青弋江。

    宛溪在城东。源出城东南三十里之峄山南,东北流三十里为九曲河,复折而西,合溪涧诸流至响山下,汇为响潭,绕城东为宛溪。城西南隅有李家塘,亦曰珍珠塘,昔时北流,东折环府治,后出铁牛坊水门入宛,谓之珍珠河。明正德中,改从西北流出城,至城北复东流入宛溪。又城西北有石子涧,亦自敬亭南麓,东流入焉,至城东北三里许三汊河口,合于句溪。旧置河泊所于此。

    句溪府东三里。其上流即宁国县之东西二溪,合诸溪涧水,西北流入境,回环几二百里,至城东五里谓之东溪。又西流三里为句溪,又北二里至三汊河,与宛溪合。其东岸为新城渡,西岸旧有驿亭,今废。二溪合流,经敬亭山东,为敬亭潭,十里至油榨沟,与双溪合,又北有青草湖自东入焉。又北十里至石头沟,其东为浑水港,南湖水繇此合流。又北出群山间,为沙石湾,有慈溪,合高淳之水,至此合于句溪。又北至水阳镇,为龙溪。又西北入黄池,接当涂县界,西出芜湖,入大江。唐大顺二年,孙儒寇江南,其将李从立奄至宣州东溪。杨行密危惧,夜使其将台屯溪西。使其士卒传呼,往返数四。从立以为大众继至,引去。盖即句溪也。又双溪,在府东十里。其地有土山,亦名玉山,句溪经其北,引为支流,西北流六七里为许村湖,又北十里为掘港。东南诸山之水,多汇流于此,入南湖口双溪,又西十里出油榨沟,仍合于句溪。○华阳溪,在府东南七十里,源出华阳山,东流二十里有鲁山,其下为鲁显水,又东北四十余里为鲁溪,又北至下西渡,合于句溪。《志》云:下西渡在府东南三十里。

    南崎湖府东北四十里。其北为北崎湖,今总谓之南湖,周四十余里,其东北百里有绥溪,一名白沙溪。广德、建平诸水,繇此入于南湖,府东境诸川,亦悉汇入焉。西南为曲河,出油榨沟,西北为湖北河,出浑水港,并注于句溪。《志》云:南湖受宣城诸溪之涨溢,北达固城、丹阳诸湖,会于黄池,而达大江,府境之巨险也。湖北岸有大山昆山,旧设河泊所于山下之马山埠,扼湖口之要害,南距府城六十里。

    德政陂府东十六里。唐大历三年,观察使陈少游置,引渠溉田二百余顷。又薛公堰在府北百十里。《志》云:唐观察使薛邕所筑,引水溉田处也。

    ○水阳镇府东北七十里,临句溪上,溪北与高淳县接界。其地有水东山,南唐为水阳渡,后因为镇。今有巡司戍守,又兑军仓及义仓皆置于此。《志》:府东境之备在水阳,繇此东出高淳,越东坝,通吴会,此其要防也。

    黄池镇府北百二十里,与太平府黄池河相接。唐天复三年,杨行密将台讨宣州叛帅田κ,败之于广德,又进败之于黄池镇。宋建炎初,盗张遇等掠江上,至黄池,州守吴好问檄诸道兵御却之。《志》云:郡境西北邻芜湖,北通姑孰,以黄池为重镇。今有巡司戍守。○符里镇,在府东北八十里,又西北四十里而至黄池镇。

    南陵县府西一百五里。东北至太平府芜湖县百十里,西北至太平府繁昌县八十里,西至池州府铜陵县九十里。汉春县地,属丹阳郡。梁置南陵县。唐移置于此,属宣州。县今无城。今编户八十五里。

    ○南陵故城在县西北。刘句曰:梁置南陵县,治赭圻城。唐长安四年,移治青阳城,即今县治矣。上元初,刘展作乱,陷润、升诸州,遣其将傅子昂屯南陵,将下江州,徇江西。乾符五年,黄巢寇宣州,宣歙观察使王凝拒之,败于南陵,巢攻宣州,不能陷,即此。赭圻,见繁昌县。又当涂废县,在县东南。晋咸康末侨置,分于湖为境。宋、齐因之。隋平陈,移治始孰,而故县遂废。

    宣城故城在县东四十里青弋江上。汉县,属丹阳郡。后汉省。建安三年,孙策定宣城以东,即故城也。晋太康二年,置宣城郡,治宛陵,别置宣城县属焉。宋、齐因之。隋初改宛陵为宣城,而故城遂废。○甘公城,在县北七里,甓甚工,缭以漳水,可容数千人,四旁门址犹有存者。或曰吴将甘宁尝屯此,俗讹为甘罗城。

    ○籍山在县治东北。陂陀联络,为邑之镇。○工山,在县西三十里。山高数千丈,周广七十里,半山有龙池。其南数里曰朗陵山,自朗陵而西南,则群山相接,至县西南七十里之黄山,与青阳县接界。繇工山而东十里曰花山,有道出铜陵县。工山之北,则为射的山。又西北相接者为马人山,山下有渡,与繁昌、铜陵县接境。又北为七女山,东去县三十五里,其并峙者为石潮山、黄连山、同山,皆与繁昌相接也。《志》云:工山旧有坑冶之害。宋淳熙中,县令郭始请除之。

    吕山县南六十里。山有石室,其南为石窦,有泉涌出,即淮水之源也。唐大德初,杨行密自铜官济江,败宣州兵于吕山,遂克宣州。铜官,见池州铜陵县。

    ○青弋江县东三十里。自泾县赏溪会众流入县界,经县东之长地塘,分为二支,至县东北五十里漳陵港,复会为一江,以东即宣城界也。西泻马家滩,汇于芜湖之石危渡,繇鲁港入于江。《志》云:马家滩接芜湖境,芜民每治滩为田,水不易泄,为南陵患云。

    漳水出县西南六十里龙洞,平地有泉涌出。又淮水,出吕山南之石窦中,经县南五十里孔镇铺,而与漳水合流,为澄清河,绕县东门,谓之东溪。有鹅岭溪,水出县南二十五里之鹅岭,流至此合焉。又北受籍山诸水及后港水,历县河口,受蒲桥河水,为小淮河,汇于芜湖县之石危渡,入青弋江。○西港水,源出工山朗陵之南,合诸水北流,经县西,谓之西港,分流自西南水门入城绕县前,过东市,为中港,籍山之水合焉。其出西北水门与西港合者,又北为后港,经白石滩,绕县后,而东合于漳、淮。

    蒲桥河县东二十里。自泾县西汇黄埭诸涧,北流径麻园渡,入县境,会永丰陂。又北经蒲桥,又西出芦港,至县东北,合于漳、淮。

    永丰陂在县东南二十里。引青弋江为陂以溉田。《唐史》:咸通五年,修南陵永丰陂。宋时亦屡修筑。绍兴二十三年,诏以永丰圩赐秦桧。乾道初,改赐建康都统司。二年,臣僚言桧竭江、东漕计修筑圩堤,以故水患及宣、池、太平、建康,乃命废永丰圩。又县南有大农陂。唐韦《记》曰:南陵有废陂,积岁不理。元和四年,宁国令范君朝真假南陵印修之,置为石堰三百步,水所及者六十里,开荒埂数万亩。是也。宋绍兴初,亦尝修治。《志》云:陂水堰漳、淮而成。
    ○三溪镇县北三十里。有三溪铺,稍西有盘诘关。又三溪巡司亦置于此,今皆废。《志》云:县东有乌涧岭,乌岭巡司盖置于此。又石子寨,在县西三十里,南唐所置戍守处也。

    太平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池州府石埭县百里,西南至徽州府黟县百八十里。南至徽州府百八十里。本汉陵阳县、泾县地。唐天宝十一载,析置太平县,属宣城郡。今县无城,编户十九里。

    ○黄山县南三十里,高千一百余丈,盘亘三百里,宁徽两郡之名山也。峰之得名者三十六,而在县境者有八:曰翠微,下有青牛溪。曰天都,下有香谷源、香泉溪。曰望仙,下有龙须岩、弦歌溪。曰九龙,其下岩洞溪源之属,并以九龙名。曰圣泉,其上有泉,人不能至,东南流至峰下,为汤泉。曰叠障,下有石孔岩,亦名滴泉岩,又有阴坑源水流入白云溪,汇为白龙潭,又流为珠沙溪。曰仙人,下有仙人洞。曰芙蓉,下有白马源。诸峰之中,天都为之冠,余悉属徽郡境内。○尚书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望仙峰之西,高百余仞。又西南十里为大鳌岭,高十五里,形若巨鳌,泾水出焉。其源为溪。又仙都山,在县西四十五里,与仙都峰相望,高二百丈,亘三十里,别名游山。又县西南六十里有汤岭,多悬崖峭壁。又西南十五里为梨水岭,又五里为棠梨岭,皆接歙县境。县西南百十里曰庄岭,接黟县界。西南百三十里曰石矾岭,接石埭县界。诸山皆黄山之支阜矣。

    陵阳山县西六十里。有三峰矗立,属县者一,西属石埭者二。下有三门、六剌滩,舒溪所经也。稍南曰真金山,高二百余丈。稍东曰密山,冈峦连亘二十里,至此两崖对峙,下瞰深溪,径道险绝,一名密王关。○龙门山,在县西四十里,高五百仞,周三十里,岩壁峭拔,中有石窦若门,产茶及药草。其东为三门岭,三方阻绝,一径中通,县治据其阳。

    箬岭县东南五十里。上下六十里,山顶为歙县境,东麓属旌德县,往来径道也。又县东二十里有石凫岭,又北为黄瓜岭,与旌德县接境。

    ○麻川县南三里。源出黄山之麓,经县东南七里麻陂潭,一名白虎潭,旌德西北境之水,多流入焉,谓之麻川。又西北径县治东,有富溪水,出县西雾山,径县治西南,亦名仙源水,又东北流入焉。又北则梅溪水,自三门岭东南流入焉,西北下焦滩、洲滩,至麻口,合诸山之水,入泾县,为赏溪上源。

    舒溪县西六十里。源出黟县境,流经石埭县,东北入县界,又东北合于麻川。○溪,在县西南二十里,有二源,一出黄山九龙泉,一出大鳌岭下,会流而东北,入于舒溪。又有青山溪,源出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入泾县西南境,又东南流入县境,亦合于舒溪。又县西有蟠石水,出黄山下,赤溪水亦出青阳县界,下流俱汇于麻川。

    ○宏潭镇县西百里。《志》云:自石埭、黟、歙而入郡西南境,宏潭其屏蔽要地也,有巡司戍守于此。又龙门巡司,旧置于县西龙门山下,今废。

    附见:

    宣州卫在府城内。洪武初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1-3-11 23:10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1-3-17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么多文字,码的很辛苦,《读史方舆纪要》我也下载了常常浏览,网上都是PDF版本,无法复制黏贴,并且古籍都是没有断句的,你上面这些都要码字断句,实属不易。赞一个。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5-12 08: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