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弹棉花呀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相信超过40岁的人,看到棉花脑海里都会出现这个声音。
旧时,一家人为了一床新弹出的棉被期待不已的心情,和棉花弓发出的“嘭嘭嘭……的声响,却始终不曾被遗忘。
作为旧时的传统技艺,弹棉花曾是不少人养家糊口的行当,加工出来的棉被,更是民间婚嫁必不可少的嫁妆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工棉被逐渐被机械纺织品取代,弹棉花技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老西街的秀春巷,“弹棉匠”汪井苗仍经营着一家半手工的棉被加工店,为市民定做新棉被或翻新旧棉絮。
但棉花不仅是费力活也是个精细活,一天棉花弹下来,腰酸背痛。由于上了年纪,身体吃不消。前几年,汪井苗就购置了了棉花机,用机械代替弹棉花。但是从拼棉絮到拉线、磨平、压实,他还是坚持用手工来完成。在他看来,机器压平没有手工来得结实和暖和。
这些工序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也挺费时间。一天也就不过能弹上两、三床。只见汪井苗弯着腰,双手扶着木制圆盘,用它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
一整套工序下来,一条暖暖的棉被就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为追求细节品质,他还要仔仔细细翻看一遍,把杂线挑出。
汪井苗的棉被加工店,店面只有10多平方米,既是工作场所,又是吃住场所。简陋狭小的空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床成品棉被,一台手工操作大门板占据了店面的大半个地方,角落里还有一台棉花机,门口还堆放着棉花、棉线等原材料。
75岁的汪井苗来自安庆怀宁,说起他的从业经历,那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能有口饭吃,18岁的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开始学习弹棉花。改革开放前,由于政策原因,不允许私人弹棉花。于是为了生计,他从安庆老家来到池州的东南湖农场摘棉花,赚工钱。
直到改革开放政策放开后,1979年汪井苗才正大光明地就凭借着自身本领,开始了自己“弹棉匠”生涯。最早的时候,他都是身挎大木弓,腰间别着木棰、后背背着木质圆盘,上门给别人弹棉花 。直到后来,才慢慢有了自己的店面。这么多年,东街、西街、清溪厂、红光粮站......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从18岁学徒,到如今75岁。汪井苗弹棉花,一弹就弹了42年。现如今,一儿一女早已各自成家立业。老伴在安庆给即将高考的大孙子做陪读。
他一个人待在池州,安心地做他的棉被生意。但是去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病,让他整整关门歇业了9个月。那9个月恐怕是他这辈子远离棉花时间最长的一次,病好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开门干活了。
附近居民以及不少老顾客都过来看望他,看到他又精神抖擞地开门做生意,长舒了一口气。像老朋友一样,聊起了家常。
汪井苗自豪地说道,“除了我这么多年的手艺,做事负责任之外,还有就是保证棉花的质量,棉花是从新疆那边拿货的,比南方的品质好。南方雨水多,棉花的杂质也较多”。
谈起学艺之路,汪井苗现在都记忆犹新,“弹棉花上手容易,但精通至少要3年,包括弹棉、研磨、下棉线等十几道工序,单弹棉花这一道工序就要3个小时,费时费力。一床棉被制作完成需要8个小时,一个人一天最多能弹两床棉被“。
手工弹棉所用的弹弓由杉木和牛筋做成,加上木槌重达20斤,操作起来相当耗时耗力。现如今,科技进步了,机械代替弹弓,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
棉花弹好后就得立刻布线网,用横竖线组成的小网格固定棉絮。线网织好后,压平被褥也很重要,汪井苗就靠着那个大大的木盘进行压平。说起这个木盘,有上好些年头了,用料讲究,市面上找不出第二个。
由于身体欠佳,孩子们都劝汪井苗能回家休息,安享晚年。但是弹了一辈子的棉花的他,对这行感情颇深。虽然现在的市面上被各种羽绒被、蚕丝被占据了主流,汪井苗的生意一落千丈。
但他说只要还有一个人需要,他都会一直做下去。因为手工棉被保暖、经久耐用。即便是年头久远的旧棉絮,一经弹制,又可恢复洁白柔软
“图说城事”是池州人网推出的系列原创栏目,选取接地气的生活题材,用直观的镜头画面、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和极富感性色彩的语气,讲述发生在池州百姓自己身边的故事。截止目前已经更新到第145期,如果你有好的内容推荐,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