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6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20-12-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财务司发布了《关于做好2021年戏曲公益演出(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并公布了保护扶持濒危剧种名录,我市贵池傩戏、青阳腔在列。
贵池傩戏
贵池傩戏起源于民末清初,由传统的祭祀活动逐步演化发展而来。由于贵池傩戏的保存得十分完整和系统,因而被许多专家学者誉为安徽民俗中的“活化石”。表演通常在每个村子的祠堂举行,在表演之前举行各种祭祀仪式。
贵池傩戏分布于东部的刘街、梅村、茅坦等地,分为刘家戏、姚家戏、王家戏等分支,它们之间唱本、唱腔上都有所差异。传承远古时期驱鬼逐疫、祈求吉祥的民间戏曲。它的演出以宗族为单位,由族中男丁头戴木质面具扮演,无职业班社。演出时间均在每年正月。表演形式有傩仪、傩舞。傩仪,是傩信仰的关键,主要是请神、祭神,娱神,酬神、送神归位。剧目有《新年斋》、《问土地》、《鞭耕牛》等。傩舞,是演员头带傩面具进行表演,剧目有《开天辟地》、《舞回回》、《舞和合》、《条赤鸟》、《孟姜女》、《章文显》、《陈州放粮》、《刘文龙赶考》等。
现在傩戏已成为当地村民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文娱活动之一,大家通过这种自娱自乐方式祈福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青阳腔
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目连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
青阳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青阳腔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 / 池州日报、贵池区人民政府网、青阳文化旅游综合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