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84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7-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驱车往平天湖,意欲赏月。
可是,当我们到达那里时,却发现附近的道路两旁都停满了车子。原来,中秋之夜,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人潮拥挤之中,我走到离莲花台最近的堤岸上,抬眼遥望凌空的明月。
月光下,对岸高耸的望华楼像是悬浮在低空中,金碧辉煌的;灯光里,莲花台依次盛开着水莲花,五颜六色的。最特别的是人们,在皎洁的月光和闪烁的灯光下,或仰望圆月,或拍圆月取风景,或乘凉玩耍,或看看热闹。总之,中秋之夜,身在平天湖边的人们劲头十足,倒是与沉默的青螺式的山峦相互映衬,也十分和谐。
一轮十五之明月在中国是有文化的,她的身上不仅传承着古老的神奇之说,还蕴含着先人的思想之声。就像那《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又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又道:天凉好个秋!
还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水流。最经典的要数苏轼的《水调歌头》了。他说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这此诗词都由客观的景物“色”产生渐进的“情”,而“情”却随着人生的遭际再次递进,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最终回到最初的“色”,并接受原先的“空”。色情空已密不可分,“十五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已是人物之间的分水岭了。
其实,个人以为赏月只能寂静与单独,如此才能完成与明月的心灵对话,或者说完成与自己的对话,她只是一个美好而又凄凉的媒介、载体而已。
当然,八月十五更是一个团圆之夜。因此,我们又回到小区,坐在脏兮兮的台阶上重新开启赏月模式,边吃边喝边赏月。那明亮的圆月飞挂在高楼的右上方,给人以无限的美好。于是乎,我提起有关月亮的诗,认为如此之夜只是吃吃喝喝太俗气了。岂料,家人张口就来,你说上句,他接下句,不亦乐乎。倒是我,竟接不上中间的诗句,怡笑大方。于是乎,十五夜的上空,只余我的笑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