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最近一次回到故乡,一位村里年轻人问我:“听说白洋有个宝塔,塔在哪里,怎么不见塔影啊?”
提起这个塔,说来话长。关于抛刀岭上抛刀斩三羊的故事,在我们家乡流传着多个版本。我老爹爹听她奶奶是这样说的:古时在我们这是无名之地,来了三只羊,陆续跑掉两只,剩下的一只白羊也想跑,一位道人知道了此事,就拔刀要斩掉这只羊,没有斩到,道人说这只白羊命该不死,就留下它一条生命,但也不能让它跑掉。他告诉当地住民,“你们可以在我的落刀处垒座塔,把羊镇住,它就跑不掉了”。于是众乡亲就出钱出力,建了座六角形的宝塔,取名镇羊塔。 因这只羊被镇在河边,后人在羊字边上加了个三点水,此地故此得名“白洋”。而这镇羊塔就成了白洋的标志,又叫白洋塔。塔边的河流就是白洋河。 白洋最早的人家是“汤吴”二姓,我们吴氏祖先是白洋最早的居民,这个传说应该是有些可信的。
六角形镇羊塔在我的心目中永远难忘。记忆中的镇羊塔底部直径约有7、8米,但塔身只有三层,实际是两层高,第三层只有一圈子脊檐,总高约三十多米。原来究竟有多高、有几层,我爹爹说她的奶奶都说不清楚,也无从知道。在儿时的我看来这是无比的雄伟。尚存的三层塔身没有一块木料,全是用古老的青砖砌成,上无片瓦覆盖。塔的一二层之间还隐约看见砖上雕有飞禽走兽图案。虽然历经千年风吹雨打侵蚀,隐约还能看到。三层以上已经倒塌,在塔里可以看到顶上蓝天白云,倒塌的残砖塔里塔外都有。可能为了安全起见,后人把塔身都用青砖封闭起来,仅留下东西两门。我儿时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此玩耍,做游戏,捉迷藏(躲猫猫),玩累了就躺在塔里的地砖上,仰望着浩瀚的天空,飞来飞去的鸟雀。
宝塔是我们儿时游玩的乐园。塔的三层二层边缘残砖缝里长满杂草和杂树。这些树种从哪来的?以后我才知道是鸟雀在外面含来野果到这里来吃,留下的鸟粪和剩下的野果种子来年留在砖缝里生根发芽,久而久之就成了大树。印象最深的是一棵胳膊粗的桃树和碗口粗的花红树,春花秋实,一年四季都是蜂飞蝶舞,鸟雀成群,有的就在树枝上、砖缝里筑巢做窝,繁殖后代,于是镇羊塔上也就成了鸟雀的欢乐家园。白洋塔离我家就二十多米路,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塔上的花草树木和鸟儿。
抗日战争爆发后,贵池城里人,江北的难民涌进白洋,有的投亲,有的靠友,无亲无友的难民就弄来几根毛竹靠在人家的墙边支起一个草棚。江北来的何大娘一家老小四口就住在镇羊塔里,以后就依塔搭起一个草棚,一住就是六七年。
我父亲是放竹排的,偶尔我也跟父亲放排到山外,有时也到元四双塘外婆家去。无论去哪里,只要离开白洋,临走前总要先到宝塔,看看塔上熟悉的花草树木和鸟雀,放排出山时就是走到几里路以外也一直是在看着宝塔的身影,远处看,镇羊塔就像个大花盆,一年四季都变换着新装,那是我心中的伊甸园啊……直到六峯山口转拐,什么都看不见了,还痴痴地望着。我知道看不到塔也就是真的离开家了。白洋塔是我家的标志,是我白洋的标志。
大约是1943年,国民党川军驻扎在白洋,为修碉堡,逼保甲派民夫,把镇羊塔拆除,几十个民夫将砖头背到贵形山顶大岗做成碉堡。不知道这碉堡在抗日保家战斗中有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到后来,听说白洋东北邻村华岭方氏修缮祠堂,方氏族人将这碉堡石头拆除修缮祠堂了。我华岭方有一个乌石老姐姐吴淑英(乳名新梅),每每去她家都要经过方家祠堂北墙,情不自禁地想要摸一摸闻一闻,总感觉很亲切,因为我白洋塔的砖头,已在这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祠堂定居,一如我吴家姑娘嫁到方家,身不由己了,但她总在深情地遥望南边的故乡。
我白洋的千年古塔消失了。我梦中的白洋塔(镇羊塔),我的白洋,这里有我梦萦魂荦的爱!多么期盼,有朝一日,白洋的后人,有人能领头将这座塔重新修起,……
注:作者吴益辉,贵池白洋出生,今年92岁,现定居合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