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 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杜牧在重阳节游齐山留有《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而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更是耳熟能详。 那么“茱萸”是什么呢,又有哪些典故?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 葛洪《 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 刘邦的宠妃 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 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插茱萸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历史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直至民国时期,一些文人秋季聚会请贴的常用款式为:“×月×日,登高萸觞,候光。”到民国以后,茱萸风俗逐渐衰退。但民俗仍然保留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