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竹编,不知何时,被冠以高雅的工艺品之名。然而,对于八十年代以前的贵池清溪四联的中畈柯人来说,所谓的这种竹编工艺只是一个传统的做腰篮(竹篮)的副业,从十几岁的小孩到七老八十的老人,人人会做,在最困难的时期限,利用满山遍野的山竹资源,靠山吃山,在农闲和早晚休息时间,打几个腰篮,换点油盐酱醋生活用品而也。 在我记忆中最早的做腰篮,还是儿时的朦胧记忆,那还是在七十年代初集体经济的生产队时。当时的生产队为增加经济收入,除了农业劳动的主业之外,一般都还根据当地的资源抽出一般人从事各种副业。从事副业的人一般在村里是有一定手艺之人,副业的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而个人得到的是工分,参与年底的集体经济分红。记得当时我父亲和村里的几个人就被抽调出来专门从事做腰篮的副业,而我和几个小孩没事时就在竹编制作现场玩耍,欣赏着大人们的忙碌。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这种副业也就成为各家各户的私事了,自已做腰篮卖钱自已得,完全不再受限制了。 编制竹篮其是一个异常艰辛的活,工序流程也很复杂,从上山砍竹子开始,剖篾、起底、围篮(编篮体)、扯口、上圈、锁口、编提手,最后还要绞底,才算完成一个腰篮成品,挑到市场上交易。 做腰篮的原材料主要是小山竹,最好的就是水竹了。过去因为做腰篮的人多,本地山上的小山竹永远满足不了原料的需要。砍竹子一般都要翻山越岭几十里路到梅街、解放的大山里去砍。记得中畈做腰篮早期的砍竹子,都是天不亮就从家中出发,带上点锅巴之类的干粮,从鲍家冲穿过方家岭,经过五岭,再翻过葛岭,到梅街的杨坑铺庄一带的山里去砍水竹,在山上披荆斩棘累作一天,将砍好的竹子打捆从原路翻山越岭跳回。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当年祖辈砍竹子的艰辛,不要说挑上一百多斤的担子,就算空手翻山越岭走上几十里的山路也难以想象有多难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条件有所改善,有的人买了自行车,就开始骑车从里山到解放、梅街、峡川一带的山里砍竹子了,砍回后也就捆绑在自行车后骑回,这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剖蔑是一种技术活,将竹子分类之后按做篮子所需的尺寸,去头去尾,剁成长短一致竹杆。用剖蔑刀将竹杆剖成粗细均匀的细蔑胚,再进一步将蔑胚精剖出编制竹篮的所需的簿厚一致蔑条。 编制竹篮从编篮底开始的,这一般由小孩去完成。记得我在上学时,每天早上都需完成三个篮底才去上学,直到高中才没有再去帮助做竹篮的活了。 篮底编制完成后需要给篮底来四个竹条进行加固,再开始编织篮体,叫围篮。用一根黄蔑丝做纬线,将篮底的蔑丝上折作枞向经线,按顺序一蔑压一蔑一层层地编制,边编边整理成形,要求篮孔大小均匀,蔑条错落有致。篮体编织到一定深度后结束进行扯口,将多余的篾条通过扯、扭、折、插等步骤将篮口扯平,形成腰篮的粗胚。扯口完成后,将一根方型毛竹条对篮体进行上圈,用篾条锁口定型。最后就是给篮子编织拎手了,一般先从一边编成两根脚,到中间部位合二为一,中间编制三到五寸左右(便于手握提篮)后再又一分为二继续编制另一面的两只脚,与对侧的长短一致互相对称,固定在篮圈上。然后再从对面两脚中间位置编制一根中间竹辫,穿过提手中间的空心,在对面篮圈中间进行固定,开成两边有三个脚的提手,紧密而结实。最后一道工序是在竹篮底部用青篾绞两层,叫绞篮底,防止篮底磨损,更经久耐用。 严格地说,做好的腰篮只能算产品,只有拿到市场上去卖掉完成交易才算商品。卖腰篮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记得小时候,鸡叫就起床,同村的几个人相约一起上街卖腰篮。将做好的腰篮叠放在一起,每十个一捆,挑上几十个腰篮,天不亮走起,步行几十里路,到贵池城里天才亮。过去没有专门的市场,一般都在四新街的边上摆着卖,有时偷偷地跳到跃进路(现长江路)人多的地方卖一会。那时候腰篮并不好卖,价格也低廉,一个篮子也就卖个两三毛钱,运气不好,卖一天也卖不掉几个,最后还又得跳回。现在想想,那时的农民生活真够辛酸! 改革开放后,随着塑料袋的盛行,竹篮买菜的功能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