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每次回家,总喜欢一个人端着茶杯,在村里曾经的小学堂门口转悠,虽早已不见了那饱经沧桑的校舍,但仍在努力追忆着曾经在此的童年梦想。昔日学堂里的朗朗读书声和玩童的喧嚣已被树上的蝉呜而替代,溪边的那棵老泡榄树不知何时象孩子们追逐的身影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门前那条荒废多年的小道已杂草丛生,只剩下古老的石板桥仍独自躺在潺潺溪水之上,自叹凄凉。 最早记忆中的清溪中畈柯学堂是在村庄的下首位置,但那只是一个未完工的学堂屋基,当年因日本鬼子入侵而被迫停工,于是仅剩下一个学堂的地名而永久地存在于中畈柯人的心里。 而真正使中畈柯几代人接受启蒙教育的学堂则是这座位于村中桥头的小学。说是小学,其实只是一间老屋而也,小学一二年级混读在一起。这是一间典型的徽派民宅,青砖黛瓦马头墙,木质结构,将房间的隔板拆除,其堂间就作为了简陋的教室。教室前架有一块黑板,学生按年级分两排而坐,东边为一年级,西边为二年级,语文、算术、体育、音乐,都是在同一个教室里由一个老师教。老师一堂课先教东边的一年级,教完布置作业再教西边的二年级的课,忙的不亦乐乎。一个老师在一间教室里同时上着几个年级的课,现在可能是无法想象的,但就是当时的这种简陋教学条件,让这个小乡村的几代人在此接受了启蒙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我幼时在这里上学最早还是在学前,大约五六岁时。其实那不是真正的上学,只是被老师带着在学校里玩而也。记得那是程孟治老师,高高的个头,清溪程人,对我特别的关爱。 大概在70年代初,从城里调来了一个李老师,胖胖的,在这个小山村学校里执教多年。因为是从城里来的老师,且又是个女老师,村里人都对她格外照顾。队里专门分给了她一块菜地,自种自食,村民们也帮他种点菜,蓬年过节,乡亲们有什么好吃的总不忘记送给李老师。村里还为她在学校的侧面搭盖了一小间土瓦房,作为老师的宿舍,老屋校舍的后排有一个通透的简易厨房,说是厨房,里面也没有什么灶具,只有一个红泥土烧制的柴火缸灶,烧菜做饭都在这个缸灶上完成。李老师的到来,给这所山村小学带来了许多欢乐。因为城里来的,总是见多识广,除了教学之外,她还能歌善舞。记得那时,她教学生们跳忠字舞、唱大刀枪,还教同学们玩各种新鲜的游戏,把这个山村小学办的热热闹闹,也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在她调离时难舍难分,哭的死去活来。 接替李老师的是章老师,50多岁,也是城里来的。章老师调走后换成了本地的号称“老黄牛”的檀文炉老师,直到学校在八十年代后期撤销,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这个小学堂,不仅履行着小学一二年级的启蒙教育功能,在当时还承担了特殊的扫盲任务。过去农村许多人因为错失上学良机而成文盲,国家在50年代初开始,在广大农村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农民上夜校,学识字,学文化。作为这个山村的唯一文化基地,这所小学堂自然而然的担负了扫盲的历史责任。白天教学生学习,晚上教农民识字,使很多大字不识的农民脱离了文盲行列,终生受益。 2021年11月2日 于清溪中畈柯老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