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人生五大事,吃喝拉撒睡,光是上厕所就占了两样,天天离不开。我们通常所叫的“上厕所”,虽然通俗但欠婉约,而更隐晦的有解手、方便、出恭等多种雅称。但我们乡下人,没哪么多讲究,更直接的叫法就是屙屎屙尿,而屙屎屙尿的地方就是厕所。 在《说文字释》中诠释「厕」字时说,「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可见厕所的设置完全是为人所方便,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厕所,在农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着,这一演变不仅是在对厕所的称谓上,更是体现了农村文明发展的程度。 茅坑时代。千百年来,农村厕所一直是藏污纳垢、脏乱不堪的地方。茅缸、茅坑、粪窖等称谓印证了过去农村厕所设施陈旧、管理落后、卫生差,成为滋生蚊虫、传染疾病的地方。茅坑的称谓,非常形象地展示了过去农村厕所的状况。最简易的茅坑就是用三根树棍扎成三角形的支架,支架上盖上茅草,前方留出一个出入口,便形成了能避风档雨遮羞的茅屋。茅屋里面挖上坑或埋上缸,作为暂时储存大粪的粪窖。坑上置放两块木板,便成了蹲坑的脚踏板,也就是“粪窖板”。粪坑中斜放的一根木棍,叫“搅屎棍”。搅屎棍本是农民用来搅动大粪的棍子,目的是把沉淀的粪尿搅拌均匀,用来浇灌农作物。搅屎棍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拉大便时起到一个缓冲滑板的作用,避免大便直接掉进粪坑将污水溅到屁股上。后来“搅屎棍”常被用来骂人,引申为搬弄是非,喜欢兴风作浪,到处臭搅和,好事搅成坏事的人.。过去农村的小孩很多人都经历过掉入茅坑的囧事,上茅厕时,一不小心踩翻粪窖板,掉进粪坑,弄得一身臭味。一些农村家长对以上厕所为借口躲懒的小孩经常有 “嗯掉到粪坑里去了?”、“懒人尿屎多”的训斥。过去的茅坑里一般都放有一捆稻草,相当于现在的草纸。那时都很穷,是买不起擦屁股纸的,大多用稻草代替,少数家里条件好的或有小孩读书的,也就改用了旧报纸废书之类作为卫生纸了。茅坑是不分男女的,上厕所时达成了一种默契,以干咳嗽为信号,如里面有人则回咳两声,如没有回音则说明你可以用了,以避免在厕所里相遇的尲尬。农村有一句骂人的歇后语叫“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形容这个人又坏又顽固,而对占着位置不干活的人总是以“占着茅坑不拉屎”嗤之以鼻。 旱厕时代。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厕所也发生了变革,许多农民开始自建了旱厕,虽然简陋,但卫生状况大有改观,至少上厕所不再那么恶心和难堪。其实许多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多家庭也是没有独立的卫生间。那时大多住的单位分配的房子,一些是筒子楼,每层有一个水冲式公共卫生间,而一些老旧平房依旧是没有独立卫生间的,所以每天早上,城里的小巷,总能见到排队倒马桶上厕所的现象,还有一种专门从事淘大粪的职业,拖着粪车,带着掏粪的工具,将公共厕所的粪便掏走。 卫生间时代。2000年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在农村建设楼房,这时候一部分在在新建的楼房内开始建设室内的卫生间了,彻底改变了农村上厕所的旧貌。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随着农村改水改厕的深入,现在的农村已基本上使用上了家庭卫生间。 农村的“厕所革命”,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变得更佳、乡村变得更美,大大地提升了乡村的颜值,助力了乡村振兴发展。 2021年11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