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31592|回复: 10

老屋,永恒的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8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老屋,永恒的乡愁
◎潘光耀
微信图片_20220128132941.jpg

       算起来,告别家乡已有四十余年了。仔细想,这些年我深切体味了离愁别绪的无奈。父母在时,我在异域格外惦记老家故土。慈母早年走后,我在他乡愈加挂念至亲至爱。父亲远去,老家转瞬失守,我隔江怅然,思乡情愫越发变得单纯,总爱追忆那孤寂残破的老屋。也难怪,老屋承载了我的童真少华,印证了父母的苦难荣耀,寄托了我的无限情思。

       农耕时代,盖房子是乡下人的毕生追求。祖父解放前留下的房子在村西水塘边,出场近水,且年久失修。老屋是父母解放后易址修建的,于祖屋东南,坐北朝南,前后有邻,东与发小金银家连排,西临村庄一堵石墙,墙内为人行通道,墙外是稻田及出村小路。

       老屋倾注了父母的心血。乡下老话云,修套房子穷三年。为建新家,父母节衣缩食,一边筹钱,一边备料,长年忙碌,备尝艰辛。老屋原貌为单层四开间稻草屋,西间带院墙,夯土墙、土地面,堂屋居中,南墙开窗,门前出场较阔。草屋虽简陋,阖家乐融融。然而,稻草毕竟脆弱,经年风吹日晒,每入初冬就得换草;或遭遇狂风掀掉屋顶得随时修复。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草房翻新成为全家新的企盼。父母又苦熬数年,总算将草屋换成宽敞明亮的瓦房。后来因家口多,大门后置有猪槽、鸡舍,厨房堆放农具,屋子显得拥挤凌乱,父母合计,在东屋南搭建两间披房,外间作厨房,里间是祖母卧室。

       过了些年,长兄当兵回来,办完婚事另起炉灶,父母将东头两间正屋外带披房分给哥嫂。为缓解长兄分家后住房之紧,次年秋日父母四处筹款将西头院墙建成正屋,堂屋仍取居中。较之其它屋子,西屋除了块石墙体,南面留窗,还在西墙另开一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间屋子。倚窗望去,涓涓细流,行人过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尽收眼底。

       记得清,西屋与堂屋出场落差半人高,出入很不方便。参军前我血气方刚,起早歇晚挑回石头和沙土,将西头出场铺平,并沿老屋后墙根靠上一排大石片,以防雨水侵蚀。母亲看着欣喜,乡亲看了称赞。这算是我对老屋唯一的贡献。不久,父亲在西屋前栽下一株枣树,我在西屋小路边植下三棵杉树。我心想,等不了几个年头,杉树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老屋珍藏着我的童真童趣。也许只有儿时的纯真烂漫,才是人间最美的世界。村子里儿时玩伴不算少,平常玩法也五花八门。傍晚放学回来,玩伴们将书包丢在墙根,先仰头观望屋檐竹篮里父母鸽给乳鸽喂食。好一会,一人用粉笔或树枝、石块,在地上划出方格,接着依序开始跳田。名次决出,继又换玩跳绳。玩得正欢,母亲缝好被子出来喝令:玩够了没有,还不快去挖点野菜回来!小伙伴面面相觑,顷刻相互递个眼神,背起书包各自散去。我拎着竹篮,绕过西屋来到塘埂上,玩伴们已捡来碎瓦片,争相玩起“打水漂”。夕阳西下,幸亏小伙伴帮忙下田拽了一篮红花草,回家趁母亲厨房做饭悄悄倒进门后的猪槽里……

       老屋镌刻着父母人缘的画卷。物存物缘,人讲人缘。我记事时,父母分别供职于公社和大队。严慈同德共识,奉行做人为立身之本,以诚交友,热情待人,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母亲在家,上门的多是邻里乡亲,他们或咨问家事,或托办琐事。也有大妈大婶端着谷子来家里借磨,边磨磨边与母亲聊上半天。父亲一回家,堂伯寿民(大队长)、堂叔才宏(老队干)第一时间登门,就山村政事与父亲谈到深夜。随后,找父亲的人接二连三,父亲说话间、吃饭间、忙碌间来人进屋了。无事不登三宝殿。上门的人有本村的,有邻村的,有长辈,有晚辈,有亲戚,有朋友,多数都因商品短缺需要父亲帮助。父亲深知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不应求,不厌其烦,逐一答复,尔后近者送客,远者留餐。

       老屋后山白云岩,自古誉为浮山西院,此地山水相映,风光旖旎,每当山花烂漫,游客慕名而来。此时父母的各路好友也纷至沓来,他们饱览美景后下山作客,父亲在堂屋陪客人叙旧话新,母亲腰系印花围裙,围着锅台忙上忙下。赶巧我放学回来,母亲迅即唤我锅后添柴。乡下美味满桌,宾客推杯换盏。母亲边给我夹菜,边指教我认客。时间久了,家中来客不用母亲指教我也知道称呼了。数年后,街上疏伯伯家还与我家结为秦晋之好。

       青春年少总是充满梦想。念完高中,高考落榜,我执意报名参军。临行前,亲友前来恭贺,家中宾客盈门。这天,几个儿时玩伴帮我整理高中课本,并放置堂屋阁板上,以备后用。凑巧,堂兄光满(高中同学)进屋,赠我一本毛著选读,权作纪念。我如获至宝,将宝书小心放进绿色挎包里。从新兵连到下连队,我怀着炙热的激情反复啃嚼这本宝书,不曾想,毛著中竟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教我自强,催我奋进。第一次探家前母亲来信说,大队下放知青想借用我的高中课本。我速复慈母:儿已军校结业,但愿那些书本对知青们改变命运有所助益。

       老屋凝聚了我的深爱和忧伤。母亲在世时,老屋内外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屋里整日充满欢声笑语,家味更浓。几次回家探亲,父亲植的枣树已果实累累,我栽的三棵杉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母亲走后,老屋渐渐失去往日的生机。时隔数月,我又回来探家,门前那棵遮蔽天日的枣树开始枯萎,西屋路边三株杉树不见了踪影。此刻,我忧心忡忡。想到父亲送走祖母将寄住县城,我又身在异乡,念手足之情,我将当年父母分给我的三间老屋转给长兄居住。其时,对亲情而言,老屋属于谁无关痛痒,紧要的是守住老屋,留住根基。遗憾的是,数年后长兄也去了城里,老屋大门紧锁,任凭风雨剥蚀。也是从那时起,我再没有走进老屋。

       父亲对老屋是魂牵梦绕的,他进城二十年时常回乡,与诗友、亲友会面后,独自在老屋前踱步。当他缠绵病榻时,唯独的心愿是回到老屋,回到真正属于他的家。然而,彼时老屋已风烛残年,无法入住了。父亲怀揣遗憾长眠故土不久,兄妹知悉旧房改造获政府补贴,旋即将老屋拆建成两间“窝棚”,然后依旧铁匠把门。得知此情,我沮丧至极,曾经孕育几代人的摇篮,曾经令游子温馨的港湾,连同心中那无比温暖的家骤然坍塌。

       老屋没了,老屋里曾经盼我归期的至亲也走了,但我对家乡炽热的情感却难以割舍。父亲走后十余年,我每年至少回乡两次,祭过祖辈再祭父母。我一次次跪祈慈母宽恕:未守住家业,未守住根基!然后快步下山,顾不得与乡邻家长里短,忍不住绕着“老屋”转上几圈。面对落寞的“窝棚”,我内心五味杂陈。我终于彻悟,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客人,我只是个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岁月悠悠,人生无常。或许从老屋走出的山里娃,都源于年少壮志凌云,都源于追寻心中梦想。当人生的舟楫漂泊遥远的彼岸,蓦然回首,方知曾经渴望离别之地,却是如今心之所向。是的,故乡是一种萦绕梦怀、深烙骨髓的印记,而老屋则是绵长悠久、挥之不去的乡愁。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1-28 14:0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也回去不的老屋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1-28 14:32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就能回到乡下的老屋了。但愿不要被暴雪封路,让我顺顺当当的回家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1-28 14:35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老屋了。已经成了九华山机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1-28 16:5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1-28 21:45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屋早就倒掉着了,哪还来的什么乡愁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1-29 00:33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哪里回得去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1-29 06:27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1-29 09:34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屋故土,儿时的记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1-29 10:5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城镇化时代,老屋有如四旧,进退尴尬,任自生自灭,服务于城镇化率指标,一切办法都为一个总体目标,基础教育剥离人心自然破防,进城为了下一代是一致的选择,于是空心化的农村如一道暮景破败不堪。从宏观经济经济触度考虑,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赋闲产业工人,历朝历代的教训是危机起于乡野,于江山社禝,农村既是国家安定根基又是新陈代谢的策源地,人口都流入城市本身就是大变局,农耕文明是否能平滑过度至新式文明有赖科技进步,不管怎样,鸡犬相闻村寨相望的农耕文明永远不会过时。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6-9 06:4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愁!美文!!!!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4-4-24 04: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