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对于孔子,知之不多。 感起兴趣,只因写上了文字。再者世人对孔子赞贬不一,极引人“入胜”。我不是学者,水平极有限,只能点点看起,点点积累儒家思想方面的东西。 孔子,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男子。也是中国思想家、学者、甚至老百姓争论的人物。现在连我这位妇人也想写写他的思想,当然是承“论”,浅尝辄止。 孔子有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系统或不系统的学习,如果不结合所处社会、生存环境进行思考,那么这种学习就等于没有学习一样;如果只限于头脑思考,不去模仿,即身体力行,那么相对于学识,行为则是一种懒惰,学习是行式而已,渗不到血骨之中。造成学与做之间的苍白、空洞。 从中可看出,一切只在于行动,在于选择。这是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线之差。 也许有人要提问,孔子这般有思想,那么伟大,为何成就不了仕途?的确,我也曾在心里面发问过。都说孔子在做传授教育之前追逐过官位。结果不尽人意,其中还历经两次危难,险些丧命。最终,孔子走上与官场生活截然不同的传道之路。 其实,孔子并非神圣,只是后人这么看待罢了。孔子也是人,一位普通的人。只是他在政治抱负失意之后,欲理想化人与人相处的方式,用一种共用的道德条框来制约人们,这当中包适每个人凭此来自律。这恐怕是孔子之徒论纂其语句的主要目的,进而以之做为思想与行为的座标。 也许包括孔子在内,所有的人类皆能用精华思想指导自身,如果说某某人已经与座标完全重合了,那是在说笑。倘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座标的重要性并积极改正自己、倡导周围的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这种思想认识也是古今官与非官之间的争论根源。有人说,迂腐;有人说,圣贤;还有人说,不知道是与非。所以思想认识的不同,导致从上到下的行为方式的不同,历史故事跌宕起伏。 《三国演义》中,祢衡大骂曹操欺君罔上。后来曹操略施小计假借他人之手杀了祢衡,还说,这个迂腐的儒生,或许这个罗贯中笔下的祢衡只是作者为反衬曹操而设,但是明朝的于谦,却落个天下人同一幽叹。他文武双全,最后挣个今人的同情之笔。 那日见写者说于谦不谙世事,不懂人性最深处的黑暗面。意思说,于谦应该想方设法除掉明英宗皇帝,如此也不会为自己的悲惨结局早早地埋下隐患的种子。该作者借历史事件侃侃而谈,他同情之余似乎想穿越时空,告诉于谦,千万不要忘记世事的复杂。 事情是这样的:明朝在瓦刺(今蒙古西部)的兵事侵犯下,英宗皇帝听信于宦官,御驾亲征,最后反被擒住作为人质要挟。在国难当头之际,于谦力反国都南迁与讲和之策,调集兵马,拼死保住了江山社稷。其间,于谦拥英宗之弟当帝,以“国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彻底击败了敌人挟持英宗帝的阴谋。英宗被释,并奉为上皇。可是,在一次代宗生病期间,英宗夺回了帝位。接下来,于谦被杀。直到他的儿子获赦,其案才得以昭雪。诰文曾有这样一段话“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其实,于谦何尝不知道世事险恶,只是他愿意选择他心中的信念,为了选择不惜粉身碎骨。某种程度上,如同孔子,纵有消极不好的一面,甚至他的思想被排斥过,但为了心中的信念,他们坚持着。 人间正道是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