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我们这个寂静的小山村,一群热血青年,满怀“**,保家卫国”之志,和全国几百万志愿军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了朝鲜战场。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很少受过战争的洗礼,无法知道战争的残酷,对“**”的理解,大多也只局限于课本里“谁是最可爱的人”、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百虎团”等片断了。
最近,在家族群里看到几张老志愿军的有关资料照片,使我浮想联翩,脑海中若隐若现地回想着幼时对几位老兵的记忆。
柯积玉,1931年出生,1951年5月入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二二一团担架连任班长,1953年8月荣立三等功。
柯习文1930年出生,1951年5月入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二二一团担架连,1953年4月荣立三等功,1953年6月在朝鲜上甘岭中线负伤致贰等乙级伤残。
其实这些都是近日看到他们英雄功勋资料后才知道的,在我幼时只知道他们当过兵,到朝鲜打过仗,其他的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们和全国许多参加**隐姓埋名的英雄一样,对这段参战经历选择了沉黙,把党和国家给的荣誉奖章收藏起来,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从不谈论在朝鲜参战的事情,甚至对自己的家人也很少提起。也许他们怕回忆这场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有多少战友金戈铁马去却不能马革裹尸回。许多一起离家出走的小伙伴们,意气风发地出去,孤零零一个人回来。也许他们认为荣誉,勋章,不仅属于活着回来的自己,更属于牺牲的英雄。也许他们认为他们能活着回来更要感谢牺牲的战友,没有牺牲,也就没有生存。他们幸运地活着回来后,选择了低调处事,回归自然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柯积玉老人是位慈祥老人,不善言辞,待人遇事一笑了之。因我家老屋在他家隔壁,名副其实的屋檐搭屋角,所以我幼时接触的也就多。记得那时白天一溜就到他那老屋的弄堂里乘凉去了,吃饭基本上都是端着饭碗在他家去边吃边玩,他老人从来不厌烦。他退伍回来后在大队当过多年民兵营长,在那全民皆兵的年代训练过民兵。更多的时间见到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老时在村头边他儿子开的小店里看过几年小店,每次回家看见他,总是远远地亲热打招呼。很可惜,有一次回来后,再也没看见这慈祥的笑容,回家后方知他老人已离世多日。
而柯习文先辈,大家都知道他手碗上有一块伤疤,说是在朝鲜打战时炸的,在我小时在他家玩的时候,看见他家老屋墙上有个像框,里面有一张他当兵时的照片,英俊潇洒,使我记忆深刻。过去我的父亲与他关系很好,晚上休息时俩人经常互相窜门闲聊。记得在计划经济时期在他在供销社代销店里干过几年,那时物质紧俏,生活用品都需凭票计划购买,他偶尔利用他在代销店里的便利帮我父亲搞点生活用品,将小店里不用的包装纸壳有时带点过来给我们家垫在床上。因为我后来求学在外,在家呆的少,有一年冬天回来后听说他老人病逝了,顿感莫名悲伤。
在我的记忆里,两位老人没有丝毫功臣的影子,他们只是我的长辈,两位令人尊敬的慈祥老人。
2022年7月9日
于清溪中畈柯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