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39062|回复: 3

九华山东麓与道教第三十九福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28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九华山东麓道教三十九福地
王裕好
【内容提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也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华山、黄山一带自古就有道教活动的遗迹,其中九华山东麓的陵阳一带道教历史悠久,现存遗迹较丰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也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本文试图探究九华东麓陵阳一带道教的根源,列数一些道教亮点,并做一点展望,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探究。
【关键词】
道教  第三十九福地  列仙传  陵阳子明  九华山  陵阳   
【正文】
道教来源中国,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道教活动历来与名山胜水相关,壮丽山河,峦奇洞幽,有万千气象,足以引起共鸣,加之传说,逐渐形成“洞天福地”的观念。其中“洞天”指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可得道成仙。
“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西晋末年 ,编有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均已提 《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真诰·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
现今梳理,比较有影响的《洞天福地》有两个版本,一是唐代司马承祯(公元639年-735年)描绘的《天地宫府图》(图象早已失传),随图附有《序》和《图经》两卷,具体说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次序和位置。收录于北宋张君房编纂的《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部》。二是唐代宫廷道教代表杜光庭(850年—933年)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文中引用《龟山玉经》罗列“大天之内,有洞天三十六,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岳,三岛十洲,三十六精庐,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镇诸山。其中,第三十九福地载为:“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窦真人上升处。”
正如著名汉学家傅飞岚教授在《超越的内在性:道教仪式与宇宙论中的洞天》一文中所称“晚唐宫廷道士杜光庭是这方面的权威,他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对漫长的中古后期的道教世界观理论阐述最为全面。” 那么,我们尊重杜光庭版本的同时,不禁要问,“窦真人”指谁?“窦真人”在道教中有独特的地位?“窦真人上升处””在皖南九华山的哪个点?九华山东麓的道教留存还有哪些?
一、何为“窦真人”
“子明”、“窦子明”在道教经典中的反复出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刘屹教授在《道教仙人“子明”论考》一文中论证:《升玄经》中的仙人窦子明,就是汉晋时代仙传中的仙人陵阳子明。
《史记》所载司马相如(前179-118)为汉武帝所作《大人赋》中所说的:“使五帝先导兮,反太一而后陵阳。”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云:仙人陵阳子明也。《汉书》此句作:“使五帝先导兮,反大壹而从陵阳。”颜师古注曰:“令太一反其所居,而使陵阳侍从于己。” 可见仙人陵阳是作为“大人”的扈从。
传为西汉末年刘向所辑的《列仙传》有《陵阳子明传》 ,应该是现存最早关于这位仙人的传记。文云:
陵阳子明者,铚乡人也。好钓鱼于旋溪。钓得白龙,子明惧,解钩拜而放之。后得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黄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三年,龙来迎去,止陵阳山上百余年,山去地千余丈。大呼〔山〕下人,令上山半,告言溪中。子安当来,问子明钓车在否……
从《列仙传》记载可知,“陵阳”是地名而非姓号,子明才是其名。铚乡,在今安徽北部的宿州西南。陵阳县,汉元封二年置县, 属丹阳郡,据说首任县令就是窦伯玉,字子明。古陵阳县城在今青阳县南的陵阳镇,黄山西北、九华山西麓。 而陵阳山有广义狭义之分。据《江南 通志 》载, 陵阳山脉自石台迤逦而 来, 直至宣州,绵亘千山万 峰, 泛称陵阳山区。而狭义的陵阳山据说在沉没太平湖底的原广阳县城之北,现今部分展露湖面,是一个形似笔架的海拔三四百米的山峰组合。
梁、陈间顾野王(519年-581年)撰《舆地志》云:“陵阳令窦子明于溪侧钓鱼,一日钓得白龙,子明怜而放之。后数年,又钓得一白鱼,割其腹中,乃有书,教子明烧炼食饵之术。三年后,白龙来迎子明,遂得上升。其溪环绕山足,今有仙坛,醮祭不绝。”这应是最早出现“窦子明”的史料。
据清嘉庆《旌德县志.仙释》载:窦伯玉,字子明,沛国人……拜陵阳宰。后弃官入西山,结庵居焉。一日,遇隐者献药百种,遂与居七都之凫山白龙潭炼丹。
清光绪版《九华山志》和《青阳县志》记载,“吾闻陵阳乃丹丘之地,故请之(窦子明)为宰。”
可见,陵阳子明是与皖南陵阳和九华山密切相关的。泾县也有纪念窦子明的名胜。
陵阳子明在道教中地位十分尊崇,后来被西部蜀地尊为道仙。四川窦团山东岳峰顶有座窦真殿,又名窦正殿、痘疹殿,影响很大。
二、旋溪何处?
清代青阳县贡生陈蔚对九华山水名胜有翔实考证,辑存资料颇为丰富。撰《九华纪胜》二十一卷,卷中沿用了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把九华山列为道教第三十九福地的说法,也注明是“窦真人上升处”。“上升”是果,因很重要,窦子明垂钓之地的旋溪是指哪里?
三十九福地_看图王.jpg
(陈蔚撰《九华纪胜》中的三十九福地记载)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沔水三》:“又东经安吴县,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阳山下。经陵阳县西,为旋溪水。昔县人陵阳子明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迎子明上陵阳山。山去地千余丈。”  
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北青弋江上游有舒溪(部分已经沉太平湖),而舒溪的上游在陵阳境内,《水经注·沔水三》所说旋溪水出陵阳山下,应当是现在的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溪喇叭河上游一带,蜿蜒注入太平湖,也是青弋江的源头之一。
“旋溪不杀真龙子,学道三年蹑太虚。今古报恩人亦有,不知谁有腹中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杨杰(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无为军人。仁宗嘉祐四年进士),说的也是钓得白龙不杀的典故。
说到旋溪,我们不得不提海拔1034米九华山“仙人峰”,“仙人”之名正来源于“窦真人上升处”,与列仙传中“山去地千余丈”相符(狭义的太平湖畔陵阳山,海拔几百米,难称“千余丈”),而仙人峰西面恰恰就是黄石溪原始岭,与“旋溪”契合。
仙人峰.jpg
(九华山仙人峰远眺)
三、九华东麓陵阳一带的道教遗存
(一)九华山一带的道教掠影
九华山素以“地藏菩萨道场”闻名于世,然而,最早在活动于此的却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而九华山曾被列入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九位概因为上文所述窦子明得道的传说。
晋代葛洪(284——264),从罗浮山等地辗转至九华山区炼丹,真人峰、宝陀岩和双峰下的葛仙洞、丹井,相传为葛洪活动留下的遗址。唐代道教较为兴盛,九华山在开元间(713——741)建有开元观,被朝廷“诏以馆元真”。今观冲即是开元观遗址。天宝年间(742——756),在陵阳镇建有仙坛宫。乾宁年间(894——898)道人赵知微在凤凰岭东创建延华观,富丽堂皇。皇帝屡诏赵不出,于是赐“碧云星冠,青霞羽衣”,一时“人多从之游”。《太平广记》一书将赵知微列为“异人”。
崇贞观(初名招隐宫,位于九华招隐山)等,均在宋治平间 (1064——1067)得到朝廷赐额。两宋时期,由于佛教在九华山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道教便退居次位,甚至被排挤。如曾炫耀一时的延华观被佛教徒改为“沙弥庵”;贞元间(785——804)建的“甘贽道庄”,则被改为“龙门寺”。明清时期,九华山区虽然先后出现云峰堂、玄夷堂、九华正院等宫观,一些古老的岩洞,如太极洞、古仙洞、伏虎洞等处有道人聚居,但道教势力日趋衰微。从清至民国时期,道教活动的范围日益缩小,且出现了道人与僧人杂居的特殊现象,且道、佛的神仙和菩萨同奉于殿堂也不鲜见。建国后九华一带的道教日渐势微。
(二)九华东麓陵阳一带仍然有大量的道教留存
1、地方志中的彭祖墓、张果墓为真
1.jpg

(《谢氏宗谱》中的手绘图,琉璃岭两侧有彭祖墓和张果墓的标记)
我们在嘉庆《池州府志》和清代光绪的《青阳县志》等地方志中,明显看到陵阳与太平交界的琉璃岭河流两侧,彭祖墓、张果墓(应为衣冠冢)遥遥相望。陵阳谢家村《谢氏宗谱》欧阳修作序,宗谱其中有具体的诗歌描述,还有彭祖仙坟和张果老仙坟的位置手绘图。
解放前琉璃岭没有开挖公路之前,人们还可以看到上述衣冠冢。这里的道教传统可见一斑。
2、引来诗仙
李白自称老子李聃的后人,是十分崇尚道教的。唐天宝十三年李白与高霁、韦权舆联合《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首句“妙有分二气(阴阳二气),灵山开九华”就是诗仙写就。可见李太白是崇尚道教的。那时,金乔觉还没有到九华山修行。
为觅仙踪,李白曾登临黄鹤楼,见了崔颢的题诗而发感叹:“此处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后来顺江而下,入宣州,登敬亭,心中因向往八百年前得道成仙的窦子明和窦子安两兄弟,便在《登敬亭南望怀古赠窦主薄》写道:“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还写道:“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明《万历太平县志》记录了李白在遭流放后曾来到陵阳山的轶事,诗仙上丹台谒仙坛宫,留下了《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一诗,诗中有“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何日可携手,遗形入无穷”等句,抒发自己因遭故流放、遇赦返还,急于避世隐居、效仿窦子明求仙问道的心情。据传当年的陵阳山仙坛宫还供奉着窦子明的画像,后来台上还竖立了《陵阳窦子明传》的石碑供人拜谒。这块石碑后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由石埭县令萧环重立。
3、仙迹频频
当然,陵阳山水之灵,并非只钟于窦氏一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陵阳陆续出现了好几位神仙。 根据《古易新编》记载,陈抟(?-989),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是神话小说中那位“法力无边”的“陈抟老祖”。据清光绪版《青阳县志》记载和陵阳当地的传说,陈抟在九华山下南阳玉华洞修炼,于此得道成仙后,玉华洞即改称为神仙洞。所村十二景之“金霞晚照”的金霞山与神仙洞不足十里,原名原名丹霞山,山崖北有一米见方的坎卦崖刻,足以表明当时有密集的道教活动。
明代万历版《青阳县志》有关于五代后唐天成年间双髻仙的记载:“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太史望牛斗分野有仙气,随遣使寻入陵阳,有仙从苍岩下,顶垂双髻,入石壁中,石复合,但有流水出隙中,竟灭其迹,使还,以其事闻,因为建宫曰:‘招隐’,今崇真观是也。”崇真观即为如今的陵阳育英学校(笔者曾在陵阳职业中学读书时亲眼见过白石碑,上为“崇贞观记”……),那里山环水绕,确是非凡之地,双髻仙留的传说出自此地也非偶然。
如今,人们在九华山东麓还能看到诸多道教遗存,也是一大幸事,如仙人峰 、古仙峰、真人峰、葛仙洞、燕子洞等。磴道 石壁,偶见“龙华三会”、“渐入蓬莱”等有关道教的石刻,尤其是陵阳镇所村陈氏宗谱所载“所村十二景”中的“上方云坞”和“仙阜瑶池” 等多在“窦真人上升处”仙人峰的周围,山上的朱砂丹池光彩依然,据说是唐末道教名士赵知微的遗留。
从唐以来,许多名人学士(如李白、朱湾、薛逢、王季文、杨少愚、陈岩、王阳明等)留下诸多不乏道教韵味的诗文,也是一笔宝贵的遗存。且让笔者以唐代诗人李昭象(其墓正在仙人峰下)的一首《寄尉迟侍御》作为本文的总结:
我眠青嶂弄澄潭,君戴貂蝉白玉篸。
应向谢公楼上望,九华山色在西南。
2022年7月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8-1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辛苦了。多一些有关池州,九华山的历史。。。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2-8-26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chizhou2025 发表于 2022-8-12 10:33
好文。。辛苦了。多一些有关池州,九华山的历史。。。

谢谢关注!池州人杰地灵!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9-16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台县志中的张果墓
无标题.pn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4-4-25 16: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