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64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7-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过去在茅坦过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赏月,还有一个有趣好玩的习俗,叫"送中秋"(俗称:送秋)。那么什么是送秋?怎样送秋?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
原来送秋就是一群调皮的少年儿童组织起来,在中秋节那天以“送礼”之名,向上年中秋节以后,新结婚的家庭讨要月饼和粑果吃的一种风俗活动。
每年当中秋节来临前几天,“小鬼们”就开始活动,准备送秋。送秋前他们要先筹备送秋的“礼物”:制作小杏黄旗和五色小花伞。杏黄旗有两种式样,一种是三角旗,一种是刀板旗。做三角旗,先把一张黄色老宣纸对角剪开,一分为二,将一窄边粘裹在一根尺把长的小竹竿(或芦杆)的一端,其余两边剪成狼牙齿或波浪边,再画上龙凤图案,中间贴个金字“令”字,这样一面小三角杏黄旗就做好了;刀板旗为长方形,除旗杆一边外,其余三边镶贴一道蓝色或绿色的纸,两侧边做成荷叶边或狼牙齿,底下一面贴几条彩色纸带飘下来,再在旗上画上一龙一凤即可。但五色小花伞制作起来难度大多了,首先要用若干根大小、长短不同的竹篾做好伞的骨架。然后再糊上黄色伞纸,在上面画好龙凤图案,伞的周边还要围一圈红纸荷叶边,再贴满彩色纸带缤纷漂垂下来。这对一群粗手毛脚的孩子们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索性请专业扎匠帮助制作,但大家必须凑米或凑麻,送给扎匠师傅作为酬劳。为防止旗和伞不够用,还要多做几个备用。
但仅有龙凤旗和小花伞两种“礼物”是不够的。在中秋节前一天的晚上,他们还要等月亮起山后,乘着月色到野外菜地里再偷些带有瓜果的蔬菜(此叫:“摸秋”)。一般主要偷这三种蔬菜:一挂结满青、红辣椒的辣椒枝、一根结有小南瓜的南瓜藤、一棵多子的芋头等,与小花伞、龙凤旗放到一起,这样送秋的“礼物”才算备齐了。
八月十五吃过早饭,一班“小鬼们”跟着领头(俗称:“秋头”,14-5岁的“大小鬼”)到去年中秋节以后新结婚的家庭“送秋”。秋头手提竹篮走在前面,竹篮里面有鞭炮和备用的辣椒、小南瓜、芋头、旗和伞等。跟在秋头后面的第一个人头顶一四方木制云盘(办酒席端菜碗的盘子),云盘里放上前一天晚上“摸秋”来的辣椒枝、小南瓜头和几个芋头子等。中间再插一把龙凤伞,伞两边插几杆小旗帜,这就是每到一家送秋的“礼物”。每当送秋的队伍到达新结婚的家庭门前,秋头就会放一小挂“老鼠屎”大的炮仗,接秋的家庭就会闻声出来接迎。通常新婚媳妇娘家也在中秋节前一天就准备好了接秋的月饼、米粑或花糕或欢团等送到了女儿家,接待送秋的。
送秋的队伍刚进门时先不急于收、受礼品,而是有秋头先“嗷吉祥词”(类似于傩戏里的“嗷吉段”)。秋头每嗷一句,众人就跟着喊“好”。已知茅坦送中秋《吉祥词》有两套,此举其一:
秋头:一走一步前门开 (众:好~)
秋头:二走二步进房来 (众:好~)
秋头:进到房来看四方 (众:好~)
秋头:四方挂的是鸳鸯 (众:好~)
秋头:鸳鸯成对,凤凰成双 (众:好~)
秋头:飞来飞去落在雅床 (众:好~)
秋头:雅床必定生贵子 (众:好~)
秋头:好男生五个,美女生一双 (众:好~)
秋头:大哥哥是朝中宰相 (众:好~)
秋头:二哥哥马背上抛枪 (众:好~)
秋头:三哥哥把守边疆 (众:好~)
秋头:四哥、五哥最小,正在书房 (众:好~)
秋头:大妹妹正宫娘娘 (众:好~)
秋头:小妹妹花楼绣凤凰 (众:好~)
秋头:五子登科,七子团圆 (众:好~)
秋头:生个儿子顶状元 (众:好~)。
茅坦至今还流行一句歇后语叫:八月十五送中秋——你好我好。
秋头唱罢,端过云盘放到新婚夫妇床上,双方开始交换礼物。云盘上的辣椒、小南瓜、芋头子等是“摸秋”来的,虽不值钱,但寓意多子多福,瓜瓞绵绵,全部送给东家。待东家还礼时小鬼们纷纷叫嚷:“多给点!多给点”!当东家想取云盘上的小花伞和龙凤旗时还要另外加收饼子、粑果等食品。比如东家要取云盘上面小花伞就要另给多少筒饼子,取一杆旗子要多少欢团或米粑,明码标价。最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成交。秋头收下礼物后带着队伍赶去下家接着送秋。
茅坦村庄很大,每年新结婚的户数自然不少,送秋的班子(称为:“秋”)也有三、四个。为防止两“秋”相遇,小鬼们年少气盛容易发生冲突,就请一大人随从,叫做“保秋”。每个新结婚家庭在中秋节那天总要接待几个“秋”。家庭条件好的就给的多些,条件不好的就给的少些,图个吉兆、热闹。
在原始的农耕时代,人们的食物以粗粮为主。粮食精细加工用的是原始工具。踩碓、碾稻、磨粉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平时能吃上精细食品不容易,所以小孩们都盼着过年、过节。中秋季节正是收获的季节,孩子们偷些瓜果蔬菜换点好吃的无伤大雅。所以每年的八月十四晚上小鬼们到菜地偷菜,大人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俗:叫“摸秋”。即凡在八月十五之前两晚上,不管大人小孩去别人家菜地里偷菜不为偷,但不能一扫而光。等第二天主人发现地里菜丢了也不会骂街,知道晚上被“摸秋”了。
茅坦“送中秋”的习俗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当到了解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极度贫困时,这种习俗自然就行不通了,后来渐渐被淡忘了;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那些饼子、粑粑果果也唤不起孩子们的食欲了。茅坦“送中秋”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所反映和折射出的古时茅坦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大人与小孩之间那种纯朴、友善、和谐的民风,还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