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经常查阅谱志等古典资料时,经常会看到都、保、邻、里等字眼,若不仔细推敲,一时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不知哪儿对哪儿,其实这些名词都缘于中国古代的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至清时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民国成立之初,由于受西方以个人为社会组织单位的政治观的影响,废弃了保甲制度。但地方实力派在自己所控制的地区内,仍实行着相类似的制度,如广东的“牌、甲制”,广西的“村、甲制”、云南的“团、甲制”,北方不少省份的“闾、邻制”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县组织法》中规定区以下每百户为乡(镇),乡镇以下每25户为闾,闾以下每5户为邻。 都甲是民间习惯上将几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名称混合使用的结果。唐朝实行的是乡保制,宋朝是都保制,元朝是村社制,明朝是里甲制或保甲制,清朝是保甲制。由此可知,都甲是宋朝的都和明清的甲的混合物。不管是那个朝代,这两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和村,在民间的使用习惯上,也是县以下设都,都以下设甲。一般用数字来表示,如几都几甲,也有的称为xxx都几甲。如今青阳的七都、八都、石台七都等。 据贵池县志记载,贵池县行政区划,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县下设有城厢、乡、镇。 城厢:辖四图,图一、图二、图三、图四俱在城中,每图又分十牌,每牌称一里。乡即永安、永宁、长寿、开元、崇贤、崇义、舞鸾上、舞鸾下、兴仁、兴孝共10乡,各乡辖保,多少不等,全县共有 31保。镇:明时有5镇,即清溪镇、齐山镇、池口镇、灵芝镇、殷汇镇。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增设上清溪镇和白洋镇。道光八年(1823年)又增设乌沙夹镇、观前镇、西华镇、塘桥镇,共11镇。 贵池明清乡镇及所辖范围大致如下: 永安乡(县东10里,今马牙大路、童铺一带> ,辖东一保 东二保、 永宁乡<县西20里,今高岭、梅里一带)》辖西一保、 西二保 长寿乡(县东60日,今茅坦、桐梓山一带) 豁受一保受二月. 受三保 开元乡(县南50里,今刘街、梅街、解放一带)辖元一保(今刘街长垅、源溪)、元二保<今刘街、梅街)、元三保《今桃坡> 、元四保(今解放) 崇贤乡(县东60里,今墩上一带)辖贤一保 崇义乡(县南80里,今棠溪、梅村一带) 辖义一保、义二保、义三保 舞鸾上乡(县西90里,今牛头山一带)辖上一保 、上二保、上三保、 舞鸾下乡(县西50日,今木闸晏塘一带)下一保、下二保.、下三保、. 下四保 、下五保、 下六保、下七保. 兴仁乡(西南120里,今牌楼、罐口一带)辖仁一保、 仁二保、仁三保、仁四保. 兴孝乡(县西角220里,今石台大演、仙寓山一带)辖孝一保 孝二保, 清溪镇(今江口)、齐山镇 、池口镇 灵芝镇. (清代增设)上清溪镇、 白洋镇、 乌沙夹镇、 观前镇 、西华镇(梅街)、 塘桥镇(今晏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