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9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20-12-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解码“秋浦”(三)
默默秋浦风 寂寂陶令冢
孤坟何处访陶公,秋浦仓山小渡东。
碑石属谁题处士,菊花聊自赏高风。
一泓碧水环幽径,万古寒烟锁醉翁。
五柳先生仍在否?前坡环羡独丛隆。
(佚名 ·《陶公古墓》,
见《秋浦济阳江氏宗谱》)
▲陶公墓遗址(摄影 杨柯)
《光绪贵池县志》记载,“处士陶潜墓,在仓埠头昔时河滨……按,柴桑(注: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至此数百里,不应墓在此,然父老相传至今。”
陶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九江有陶渊明墓,为何池州也有陶渊明墓?这一点,连《光绪贵池县志》都存有疑惑。那么,池州境内的陶渊明墓具体在哪里?根据县志和家谱提供的线索,解码“秋浦”文化探源报道组一行又一次来到了贵池区殷汇镇沧埠村。
▲秋浦河畔探访陶公墓(摄影 江山)
沧埠,古称“仓埠”“仓埠头”“仓埠潭”,因古仓山脚下河埠头而得名。根据《秋浦济阳江氏宗谱》图示,在热心的沧埠村村民们带领下,解码“秋浦”文化探源报道组一行很快就找到了陶渊明墓遗址。遗址距离古仓山1千米左右,临河背山,坐北朝南。墓前是一个河坡,坡上长着几棵高大的枫杨树,这种树当地人叫“鬼柳”。家谱记载,这个河坡叫“五柳坡”。村民们说,古时候,陶公墓和五柳坡这一带一直是江氏族人的土地。江氏一族的地界里怎么会有外姓人墓冢?安徽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吴世民说,这要从我国古代的公祭礼制说起。
▲五柳坡上树婆娑(摄影 杨柯
吴世民说,我国古代每个城市都设有专门的公祭场所,公祭场所往往设在城市北郊,公祭对象一般是与当地有关的历史人物、英雄或者“守护神”。沧埠村境内的庙山在古石城县和秋浦县县治北郊,这一带有很大可能是石城县和古秋浦县公祭场所。
▲秋浦河北公祭山(摄影 杨柯)
那么,这里的陶公墓究竟是在什么朝代修建?是怎样的一座墓?吴世民推断,墓应该是“南太原郡”时期所建,是一座衣冠冢。
南太原郡是南北朝时期梁朝设置的“侨郡”。当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一方若有州郡沦陷敌手,往往暂借别地重新设置,仍用其旧名,称为“侨置”。为了宣示主权和安置过江的北方人民,南朝用北方州、郡、县名设置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南太原郡就是其中之一。
▲《光绪贵池县志》关于陶公墓的记载
为什么把陶渊明设为公祭对象呢?吴世民推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死后当为彭泽县公祭对象。东晋时期的彭泽县曾辖今天的东至县东流等地,陶渊明理所当然成为东流等地的公祭对象。南朝梁时,东流一带划归南太原郡管辖。自然,陶渊明也就成了南太原郡的公祭对象。南太原郡一度“寄治石城”(见《光绪贵池县志卷一·舆地志》)。隋文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秋浦县治迁汉石城旧址后,原石城县的公祭系统也随之迁来,这其中很可能包括陶渊明衣冠冢。而仓埠潭江氏家族系元仁宗皇庆年间才迁到此地,比秋浦县治迁设此地要晚700多年。这或许就可以解释江氏家族地界里出现陶渊明墓冢的缘故了。
▲江氏家谱关于陶公墓的记载
吴世民说,秋浦县公祭陶渊明,在秋浦大地产生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陶公文化已经深度融入池州地域文化,成为推动池州文明演进的一股重要力量,影响着一代代人。比如,昭明太子萧统对秋浦的热爱,很可能与这里有浓郁的陶公文化有关。史书记载,萧统尤其景仰陶渊明。再比如,池州自古重文化,多忠臣义士,多清官隐逸,这或多或少受陶渊明“崇文尚节”精神品格的影响。
以李白《赠崔秋浦三首》为例,吴世民详细分析了陶渊明对当时的秋浦县令崔钦的影响。
《赠崔秋浦三首》
其一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
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
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
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
其二
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
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
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
东皋春事起,种黍早归田。
其三
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
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春。
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
应念金门客,投沙吊楚臣。
在《赠崔秋浦三首》中,李白盛赞崔钦,说“崔令学陶令”“宛然陶令风”,一次次将他比作陶渊明;“地逐名贤好”,“名贤”为谁?前朝的陶渊明和眼前的崔钦。李白说“吾爱崔秋浦”,而“崔令学陶令”,自然,“陶令”亦为李白所膜拜。吴世民猜想,当年在秋浦仓埠陶公墓前,李白与秋浦县令崔钦有没有“沐浴更衣,对酒抚琴,弦歌一曲慰陶公?”
▲淡彩速写:唐诗人李白、秋浦县令崔钦祭扫陶公墓
(作者 胡跃)
“可惜陶公墓毁掉了!”当天,寻访人员想拍摄陶公墓现状,现场除了一块“陶公墓遗址”标牌之外,就别无他物能显示出这里曾经有一座千年古墓了。
“早先还有残碑,现在碑也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 一阵风来,野菊影动,荻花飘飞,沧埠村村民们带着遗憾的声音在冬日的旷野里久久回荡。
▲秋浦河从陶公墓前默默流过(摄影 朱锦波)
来源:池州市传媒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