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148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5-12-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池州市交通运输局:
你局《关于报批G236平天湖隧道及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的请示》(池交〔2025〕3号)收悉。经审查,现批复如下:
一、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
(一)G236平天湖隧道及连接线工程,路线全长7.209公里。全线设特长隧道1座、跨河大桥1座,设牧之路、景区路、平天湖路3处互通式立交,平面交叉1处,人行天桥1座,隧道设备用房2处等必要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二)全线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采用80公里/小时。其中起点至平天湖路段长5.920公里,路基宽度30米;平天湖路至终点段长1.289公里兼顾城市道路功能,路基宽度44.5米。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设计洪水频率1/100,其余技术指标按《公
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执行。
二、工程地质勘察
初步设计阶段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对沿线桥位基础、软土路基、膨胀土等进行了综合工程地质勘察,基本查明了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成果基本能够满足本项目初步设计需要。
(一)进场条件困难的钻孔应尽可能实施,以确保完成地质勘察指导书所确定的工作量。
(二)加强人民路老路软基段的调查,为软基的处理方案提供借鉴。
(三)加强对岩溶、软(弱)土、填土等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路段勘察和试验工作,进一步查明对工程建设影响。
(四)加强高路堤、深路堑边坡等勘察工作,为防护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加强桥梁、互通匝道桥、涵洞、通道、挡墙、沿线附属设施等勘察工作,确保设计与地质勘察有效结合。
(六)加强隧道地质勘察及水文试验工作,细化围岩分级,为隧道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七)进一步加强土方、砂料、碎石等料源的调查及试验工作,为筑路材料的取用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三、路线
(一)本项目位于池州市贵池区,路线总体呈东西走向,起于牧之路与迎宾大道交叉位置,顺接迎宾大道,向西上跨碧山河后,以隧道形式下穿平天湖及平天湖路后顺接人民路,终于九华山大道与人民路平交口。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合理,符合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要求。
(二)下阶段应加强现场调查,结合远期规划,合理确定立交桥梁、通道布设位置和孔径等,进一步优化路线平纵设计,合理控制路基填高及桥梁规模,节约资源,提高行车安全性。
(三)下阶段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对接,进一步明确改路、改沟、改渠需求,优化设计,按照规定开展建设用地报批工作。
(四)加强弃土场防护设计,确保安全;优化水土保持设计,防治水土流失。
(五)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升公路防灾抗灾能力的指导意见》(交公路发〔2024〕76号)等文件规定,进一步加强地质勘察和外业调查工作,深化不良地质和临水临河等重点路段针对性设计,完善综合排水系统设计,进一步优化桥梁、隧道方案和监测预警设施设计等,提升公路防灾抗灾能力。
(六)加强与市政路段相关单位沟通,合理确定互通衔接方案、工程界面划分及建设时序等,并尽快取得相关单位书面同意意见。
四、路基路面
(一)原则同意初步设计采用的路基横断面型式和一般路基设计原则。下阶段应加强隧道挖方的合理利用,尽量减少弃方,节约造价,保护环境。
(二)原则同意路基防护及路基路面防排水设计方案。下阶段应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和坡面径流特点,进一步优化互通、凹曲线底部等综合排水设计。进一步加强深路堑工点设计,完善施工期边坡监测方案。
(三)原则同意主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型式为4厘米SMA-13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SBS改性)上面层+8厘米AC-25C型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40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厘米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四)下阶段应根据实测轴载和预测轴次,进一步验算路面结构强度和结构层厚度。
五、桥梁
(一)原则同意初步设计桥型选择及孔跨布置。下阶段应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和防洪影响评价专题批复意见,进一步优化桥跨布设,加强标准化设计和施工。
(二)原则同意碧山河大桥和牧之路上跨桥的上部结构标准跨径采用40米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桩柱式桥墩接盖梁,钻孔灌注桩基础。桥面铺装结构型式为:4厘米SMA-13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SBS改性)+6厘米AC-20C型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SBS改性)。
(三)下阶段应该结合路网规划及跨越条件,进一步优化桥梁结构设计;对采用非标准图设计的桥梁,应加强结构计算,确保结构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四)互通式立交区弯、坡、斜桥结构受力复杂,下阶段应结合交通组成,进一步加强互通段桥梁结构分析和验算,优化结构设计,提高桥梁抗倾覆能力,不得采用独柱墩单支座结构,保证结构安全。
(五)下阶段结合工程地质详勘,进一步优化下部墩、台及桩基设计。
六、隧道
(一)原则同意隧道采用单箱双孔框架结构,单孔内净宽14.85米,净高6.3米(风机段除外),隧道全长3.57公里。隧道路面结构型式为:4厘米SMA-13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SBS改性)+6厘米AC-20C型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SBS改性),下设水泥混凝土基层。
(二)下阶段应结合隧址区地质水文资料,进一步优化隧道平纵面线形、洞口位置、敞口段U槽结构及洞门设计,合理确定支护参数及开挖方案,细化防排水设计。
(三)根据详勘工程地质及地形条件,进一步优化隧道基坑支护、洞身防水及止水、隧道抗浮、围堰和结构等设计。
(四)进一步加强隧道通风、供配电、照明、监控、消防等综合设计,保障运行安全。
七、路线交叉
(一)全线互通式立交布局较合理,立交选型及技术指标运用基本适当,原则同意初步设计采用的互通式立交设计方案。下阶段应结合转弯交通量等控制因素,进一步优化互通立交平纵面线形和匝道布设。
(二)原则同意牧之路互通采用菱形互通方案,主线上跨牧之路,与主线平行新建4条匝道;景区路互通采用部分互通方案,主线下穿景区路,新建2条匝道;平天湖路互通采用主线出入口接辅道平交方案,主线以隧道下穿平天湖路。下阶段应进一步优化与被交路的平交口渠化设计和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三)下阶段应充分考虑建设期对既有道路运营干扰,优化老路加宽、互通保通设计,保障施工期安全。
八、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一)原则同意标志、标线、护栏、隔离设施、视线诱导设施、防眩设施、缓冲设施等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二)下阶段应结合安全性评价报告等意见,加强桥梁、平天湖隧道、互通段等交通工程专项设计,强化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交通安全设计,保证行车安全。交通安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
(三)下阶段优化互通的匝道设置型式及宽度、加减速车道设计,有效避免重要时段车辆集聚造成路段拥堵。
(四)原则同意照明、监控、管理等机电工程设计,下阶段应进一步优化完善监控、照明、供配电、隧道通风和消防等设计,提高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合理节能。
(五)下阶段结合本项目特点和需求,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交公路发〔2023〕131号)、《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公路桥梁隧道结构监测工作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交办公路〔2024〕26号)和《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公路长大隧道结构监测系统试点建设技术指南〉的通知》(交办公路函〔2025〕193号)等文件要求,增加桥梁、隧道结构监测系统建设内容。
九、概算
本项目核定总概算为246696.32万元。项目投资应控制在批复概算范围内,最终工程造价以竣工决算为准。
十、其他
(一)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按本批复要求抓紧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完成施工图设计,加强详测、详勘验收工作,确保设计与工程地质勘察紧密结合。
(二)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批复等手续。
(三)落实好绿色公路建设的有关要求,注重集约节约用地和生态保护,落实环境保护费用,细化环境保护措施等设计。
(四)要推行现代工程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平安工地建设,推行“零死亡”安全管理目标。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五)项目总工期(自开工之日起)36个月。
安徽省交通运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