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6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8-2-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曹刿论战:以逸待劳定乾坤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鲁国和齐国是邻国,这两个国家之间也时常有摩擦。有一年,齐国的国君齐庄公,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决定派大军去攻打鲁国。
鲁庄公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着急。他赶紧召集大臣们来商量对策。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要赶紧征兵抵抗,有的说要去和齐国求和。鲁庄公听了,都不太满意。
就在鲁庄公愁眉不展的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个叫曹刿的人。曹刿虽然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但他聪明机智,对国家大事很有见解。鲁庄公听说后,就派人把曹刿请进了王宫。
曹刿见到鲁庄公后,鲁庄公就迫不及待地问他:“先生,齐国大军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呢?”曹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鲁庄公:“大王,您觉得凭什么能和齐国打仗呢?”鲁庄公想了想,说:“我一直都很关心百姓,给他们吃的、穿的,有好东西也会和大家分享,老百姓应该会支持我吧。”曹刿摇摇头说:“这种小恩小惠,只是少数人能得到,大多数老百姓是感受不到的,他们不一定会为了这个就全力支持您打仗。”
鲁庄公又说:“我在祭祀的时候,总是很虔诚,祭品从来不敢虚报,神灵应该会保佑我们吧。”曹刿还是摇头,说:“对神灵的这点诚信,也算不上什么大事,神灵不一定会因为这个就帮我们打胜仗。”
鲁庄公有点着急了,他说:“先生,那您说到底该怎么办呢?”曹刿这才说:“大王,要想打胜仗,最重要的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让他们从心里信任您。您在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时,虽然不能做到每件都明察秋毫,但都能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这才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也会因此支持您打仗的。”鲁庄公听了,觉得曹刿说得很有道理,心里踏实了一些。他决定让曹刿和自己一起去前线指挥作战。
齐国的大军很快就打到了鲁国的长勺。鲁庄公和曹刿也率领着鲁国的军队在这里严阵以待。战斗即将打响,鲁庄公看着对面齐国的大军,心里有点紧张,他拿起鼓槌,就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连忙拦住他,说:“大王,现在还不是时候,先别着急。”
齐国的军队看到鲁国军队没有动静,就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又想下令迎战,曹刿还是阻止了他,说:“别慌,再等等。”齐国的军队见鲁国军队还是不出战,就又擂了一通鼓。鲁庄公着急地对曹刿说:“他们都第二次击鼓了,我们是不是该出击了?”曹刿还是很镇定地说:“再等一等。”
等到齐国军队第三次击鼓的时候,曹刿终于说:“大王,可以下令击鼓进军了!”鲁庄公立刻下令击鼓,鲁国的军队听到鼓声,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齐国的军队。齐国的军队本来以为鲁国军队不敢出战,已经有点松懈了,没想到鲁国军队突然冲了过来,一下子被打得措手不及。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齐国的军队被打得大败,纷纷向后逃窜。鲁庄公看到齐国军队逃跑了,就想下令乘胜追击。曹刿又拦住他说:“先别追,让我看看。”说完,他就下了战车,仔细地观察齐国军队逃跑时留下的车辙印,然后又登上战车,向远处眺望齐国军队的旗帜。过了一会儿,他才说:“大王,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国的军队乘胜追击,把齐国的军队赶出了鲁国的国境。
战斗结束后,鲁庄公对曹刿的指挥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好奇地问曹刿:“先生,为什么一开始您不让我击鼓进军,要等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才出击呢?”曹刿笑着回答说:“大王,打仗主要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士兵们的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一些;到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差不多耗尽了。我们等齐军三次击鼓后再出击,这时他们的士气低落,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就能一举打败他们,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鲁庄公又问:“那为什么齐军逃跑了,您一开始不让我追击,后来又同意了呢?”曹刿说:“齐国是个大国,实力很强,他们的军队逃跑的时候,我怕有埋伏。我下车看了他们的车辙印,发现车辙印很混乱;又登上战车看他们的旗帜,发现旗帜也东倒西歪的,这说明他们是真的逃跑,没有埋伏,所以我才让您下令追击。”
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解释,恍然大悟,对曹刿更加敬重了。这场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就是因为曹刿运用了“以逸待劳”的计策。他让齐国的军队先发起进攻,消耗他们的体力和士气,等到齐国军队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时候,再一举出击,从而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不要急于行动,要冷静观察,等待时机。当对手疲惫或者出现破绽的时候,再抓住机会,一举战胜对手。就像曹刿一样,只有善于把握时机,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