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编者按: “代理维权”黑 灰 产通过虚 假 宣 传吸引消费者,从中收取高额费用,套取个人 敏 感 信息,严重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公 安部经济 犯 罪 侦 查 局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召开会议,联合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 灰 产”违 法 犯 罪集群打击工作。
“回头想想,他们就是让我投诉。‘代理维权’套路多啊。”哪怕已经过去大半年,家住上海的张贵(化名)提及自己曾当作救命稻草的某代理维权组织时,态度依然是深恶痛绝。去年10月,通过某投顾公司投资失利的他收到一家所谓的法务公司发来的短信,短信内容是:证券法规定投资被诱 导宣传缴纳服务费、软件费、会员费,或带单亏损,可依法追回损失。如需退款,请回复:维权。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条维权之路。但张贵没想到,回复“维权”后,他踏入了另一个精心设计的陷 阱:这家湖北某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机构声称,能帮助客户“友好协商”“维权退费”,实则是通过各种理由诱 导张贵不断向相关部门投诉,并与他签订了一份包含诸多“套 路”的合同。“现在各种投诉完了,钱也没要回来,代维又说诉讼,请律师出庭还要再交钱。”张贵说。
近年来,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号,推出“代理投诉”“代理退保”“代理处置信 用 卡 债 务”等所谓“代理维权”服务 诱 骗消费者。名为“代理维权”,实则牟取非 法 利 益,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目前,“代理维权”有哪些新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在金融行业强监管、严监管态势下,非法“代理维权”到底为何屡禁不止?下一步该从哪些方面发力?时值一年一度的“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中国银行保险报》记 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1“不平等的代理协议”——虚假宣传、诱导签约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这些打着“专业维权”名义的代理维权组织或个人常以各类“咨询公司”“法务公司”为伪装,通过线上信息乃至线下门店手段进行获客,煽动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债务优化”等事宜,并收取一定咨询费、“砍 头 息”等。
在此过程中,往往伴随所谓的代理协议。多位消费者向记者证实,这些协议中往往包含诸多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如高额的代理费用、模糊的退费条件等,如果不仔细阅读协议就很可能“踩 坑”。更有甚者,部分代理维权组织或个人收到资金后便消失无踪,或以各种理由拖延退费时间,甚至直接拒绝退费。
“代理维权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 法 中 介找你要‘辛苦费’,不给你‘办事’直接卷款跑路;另一种是收了‘辛苦费’,也帮你‘办事’,事后得返点。”山东众成清泰(德州)律师事务所律师于新亮告诉记者,前一种情况已经涉 及 诈 骗,后一种“办事手段”中 最 常见的是恶意投诉,而这可能涉及寻衅滋事。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5月发布的一则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对“代理维权”乱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
第 一,宣传信息夸张不实。不法分子通过网站、自媒体平台等发布信息,声称可以“优化债务”“修复征信”“全额退保”。以“维权不成功不收费”“成功处理众多案件”等为宣传噱头,虚构成功案例,诱 导 消 费者。
第 二,牟利方式花样繁多。不法分子常以各类“咨询公司”为伪装,向消费者收取高比例维权提成、手续费、咨询费。不仅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还要求消费者将身份证、银行卡等交其“保 管”,以便其非法出 售 个 人 信 息 牟利、截留维权退还资金,甚至擅自代消费者办理 信 用 卡、小额 贷 款等套取资金。
第三,“维权手段”涉嫌违 法 违 规。不法分子教唆消费者或以消费者名义发起大量不实投诉举报,提供夸大或虚假的证据,如编 造误导销售、暴 力 催 收等情节,虚假 报 警谎称身份证丢失被冒 名 开 卡或信 用 卡被盗刷等。
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案例:2024年初,该分行接到客 户 王 某投诉,要求还款结清时立即解封房产并赔偿征信损失。经核查,王 某 2011年拖欠贷款,2021年还清,但因未付诉讼费案子至2024年仍处于未办结状态。投诉内容不与银行相关,按说该投诉本不应产生。银行分析这或因 王 某 被非法中介利用提出不合理诉求,中介想从中获利。对此,该分行面 见 王 某 进行提示,并约谈疑似非法中介进行法律交涉,前后经两个多月、5次沟通协商,该投诉终于被妥善解决。
渠道方面,记者调查发现,除线上外,“代理维权”中介也在线下伸出“爪 牙”。邵霞(化名)长期在西南地区某金融监管部门消保条线工作,有较为丰富的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经验。她注意到,去年底,她所在的县城新成立了好几家以“法务咨询”为头衔的机构,今年,她所在部门受理的金融消费者投诉量有明显增加。
“银行领域我们这边发现的一个新问题是,加大不良清收力度后,借款人还不上担保人的借款,担保人反向过来举报投诉,这中间也开始有代理维权机构的参与。他们投诉话术格式非常模板化,你看1份和看10份是一样的。”邵霞说。
2“他们在暗,我们在明”——面临取证难等问题
“代理维权”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包括财产损失、信 息 泄 露、法律责任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也会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等相关部门一直在不断发力,重拳打击包括非法“代理维权”在内的金 融 黑 产等违法行为。
2021年9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防范银行业金融领域“非法代理投诉”风险的公告》,首 次 面向全行业提示“非法代理投诉”风险;2022年11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关于防范互联网金融领域违法违规代理维权风险的提示》。
近段时间以来,记者注意到,也有不少地方金融监管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密集发布关于警惕“代理维权”乱象的风险提示和相关案例,提示广大消费者理性选择适当产品和服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强监管、严监管态势下,“代理维权”乱象为何屡禁不止?其打击难点主要体现在何处?
“主要是取证难。”多位业内人士提到这一堵点。一省级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黄进(化名)向记者表示,其所在协会每个季度会发相关针对消费者的风险提示,同时也在探索和当地 经 侦 支 队形成“警保联动”工作机制。但从实践来看,难点在于很难拿到代理维权组织和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证明,因此无法认定其为黑 灰 产。
邵霞补充道,除无法调查核实交易证据外,取证方面还存在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坦白说,过去很多保单销售管理存在一些不规范情况,可能没有现在要求这么严格。一起维权事件当中,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可能各执一词,但谁都拿不出证据。这种回旋和讨价还价的余地让很多不 法 分子有了乘虚而入、打‘擦边球’的空间”。
3“预防把关,有效打击”——呼吁多方合力整治
多位业内人士坦言,提示之外,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做好风险前置把关与有效打击,更好拔除“代理维权”乱象“毒 瘤”。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作为行业协会,我们一直在做好保险销售人员的自律管理,所以有产品和人员的分级分类。其次,金融产品的合同条款设计要更加明确清晰,不能给人留下双重理解的空间。某些产品在报备的时候可能也有一定的瑕疵点,才会让非法中介抓到后开始钻空子。不过,光靠行业的力量挺难的。”黄进说。
邵霞表示,目前此类“代理维权”乱象还存在监管漏洞,特别是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
“一个标着法务咨询的机构是不是应该由司法来管?但是一看他又是注册主体,市场监管是不是也应当管?”针对互联网上的“代理维权”类信息,邵霞呼吁,网信部门、公 安 部 门、金融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能从顶层设计层面整治网络环境中的金融信息乱象。
于新亮告诉记者,在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已明确告知若有纠纷可通过法院起诉、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异议的情况下,部分“消费者”依然不依不饶、反复投诉的行为已经涉嫌寻衅滋事。山东德州的几家保险公司就遇到过这类问题,报案后,公 安 机 关按照寻衅滋事对相关人员进行行政拘留处理。
“打击代理维权 黑 产,扩大宣传、发布风险提示是一个方法,但公 安 机 关采取强有力的铁腕手段是更重要的举措。”于新亮坦言,公 安 机 关不能以经济纠纷或合同纠纷为由就置之不理,只有公 安 机 关切实加大打击力度,让黑产中介认识到违法成本极高,他们才会因衡量犯罪成本而不敢轻易作案。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地区通过金融监管部门与公 安 机 关 的密切合作,取得了一定打击成效。上海金融监管局透露,该局组织金融机构搜集职业代理人的违 法 犯 罪线索,配合公 安 机 关 打击职业代理领域的违 法 犯 罪行为,截至2024年9月,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成功打击非法职业代理投诉组织16起,涉案金额6042.6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3月14日,公 安 部 经济犯罪侦查局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召开会议,联合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 灰 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会议要求,要突出打击重点,聚焦贷款领域非 法存贷款中介服务、恶意逃 废 金融债务,保险领域非法代理退保理赔,信用卡领域不 正 当反催收等重点方向,依法严打信 用 卡 诈 骗、骗 取 贷 款、贷 款诈 骗、保险诈 骗、非法经营、虚 假 诉 讼、合同 诈 骗等各类 犯 罪活动。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