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9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2-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案例介绍】
某日客户张某来到网点要求办理借记卡提额业务,综服经理照常询问提额原因及用途,客户告知最近要前往国外留学,用于办理换汇交学费,综服经理随即向客户推荐我行“中银跨境GO”,客户却声称不用,自己有更优惠的换汇渠道,此话引起了综服经理的关注。随即询问客户如何“优惠换汇”,客户告知在留学生社交群中看到一条“优惠换汇”信息:“汇率比银行低2%,无额度限制,转账后10分钟到账,支持小额试转”。发布信息的“李哥”自称是“跨境金融从业者”,可通过“内部渠道”规避外汇管制,还晒出多张“成功换汇截图”和“客户好评”,客户张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对方,“李哥”热情地介绍流程:“你先在国内转人民币到我指定的账户,我这边收到后立刻转英镑到你的英国账户,全程无手续费,小额试转更放心。”为打消疑虑,“李哥”还发来一张带有小张所在学校logo的“合作证明”。网点综服经理听后,告知客户不可能有什么“优惠换汇”的政策,根据我国外汇管理规定,个人购汇、结汇应通过银行等经批准的金融机构办理,任何个人或机构私下买卖外汇均属违法。所谓“低汇率”“无额度限制”的换汇渠道,本质上是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地下钱庄”或诈骗陷阱。同时将我行平安中行上相关案例展示给客户,客户最终意识到风险,随即退出该群,并通过我行手机银行渠道办理正规跨境汇款及换汇业务。
【案例分析】
当前诈骗分子利用留学生对“低汇率、高额度”的需求,打出“比银行低2%”“无额度限制”的幌子,精准击中目标群体的痛点;利用受害者对跨境金融流程的不熟悉,编造“规避外汇管制”“特殊通道”等话术,强化“专业性”和“可靠性”,使留学生放松警惕,忽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
【风险提示】
1. 不相信“非官方渠道”的优惠换汇: 根据我国外汇管理规定,个人购汇、结汇应通过银行等经批准的金融机构办理,任何个人或机构私下买卖外汇均属违法。
2. 不向陌生个人账户转账: 正规换汇需通过银行账户完成,且资金流向可追溯。若对方要求将资金转入私人账户(尤其是非本人账户),无论理由多么“合理”,都可能是诈骗。
3. 不泄露个人信息,及时留存证据:在换汇过程中,切勿向对方透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导致二次损失。若遭遇疑似诈骗,应立即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户信息等证据,及时向国内公安机关报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