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9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2-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案例回顾
某日,一位年轻男性客户小张来到网点办理销卡业务。经工作人员询问,了解到小张是英国的留学生,想为国内家人购买某品牌限量款手表。由于当地门店缺货,他在一个社交平台上看到“专业代购”的信息,对方声称可从欧洲其他国家调货,价格比官网低20%,且支持跨境直邮。小张与对方沟通后,对方发来产品图片、购买凭证截图,并要求先支付20%的定金(约2万元人民币),剩余款项到货后支付。对方提供了一个境外个人账户,称是“公司临时收款账户”,并强调“跨境支付需24小时内到账,否则订单取消”。急于买到手表的小张,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向对方提供的境外账户转了2万元。转账后,对方却以“账户信息有误,需重新转账激活”为由,要求小张再次付款。小张起疑,要求对方提供物流信息或退款,对方却直接拉黑了他的社交账号和联系方式。此时小张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于是来银行注销账户。
案例分析
诈骗分子利用个人对跨境商品的需求(如限量款、低价优惠),通过社交平台伪装成“代购”,以虚假凭证和紧迫感(如“限时到账”“订单取消”)诱导受害者提前转账。其提供的境外账户多为匿名或虚假注册,一旦收款便切断联系,利用跨境资金追踪难的特点逃避责任。
风险提示
1.选择正规渠道:个人跨境消费时,优先通过官方平台、有资质的跨境电商或认证代购渠道购买,避免通过社交平台等非正规途径交易。正规平台通常有资金担保机制,可降低直接转账的风险。
2.核实支付对象:对“代购”“境外卖家”的身份进行多重核实,如要求提供实体店铺地址、营业执照、平台认证信息等;拒绝向陌生境外个人账户转账,优先选择支持“担保交易”的跨境支付方式。
3.警惕“低价”和“紧迫感”:诈骗分子常以“低于市场价”“限时优惠”“不及时付款就取消”等话术施压,诱导受害者仓促转账。遇到此类情况,务必冷静核实,切勿因“怕错失机会”而忽视风险。
4.保留支付凭证:跨境支付后,妥善保存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对方信息等凭证,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警方报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