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从《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看九华行祠历史演变 《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九华行祠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演变轨迹,让这座古老祠庙的过往在文字中愈发鲜活。 九华行祠的源头可追溯至遥远的汉宣帝时期。吴氏始祖吴栋材,在汉宣帝元康年间担任顺元守,后降任六安令。厌倦了官场的纷争,他选择弃官隐居,最终在陵阳县九子山以西的松阳新城里安家落户。其次子卿玉在汉成帝时升任侍御史,此后吴氏家族官宦不绝,为家族在当地的扎根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九华行祠最初的雏形,便是老田村吴氏家族的水口社庙,紧挨着水口社庙还建有一座关王祠,因为红墙,俗称红庙,为来往行人休息之用。在汉末至唐初这段时间,它默默承担着地方祭祀的功能,守护着一方百姓的祈愿。 而真正让水口社庙的历史轨迹发生重大转折的,是唐代新罗僧人金乔觉(金地藏)的到来。唐肃宗二年(757),身为新罗国王近属的金乔觉渡海来华,最初依附于吴氏水口社庙居住。老田吴氏二十四世祖吴孟光、字用之,见他神色非凡,乃授餐赠粟,指引他到城峰闵氏的场地居住修行,日后很长一段时间,老田吴家提供了灯油月米。据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传记载:“唐建中初,张公严典是邦,仰藏之高风,因移旧额奏置寺焉”,这座寺院便是如今声名远扬的九华山化城寺。后来,新罗国君派谭、曾二位大臣请他归国,却未能成功,二臣辞别下山后也留在了此地。金地藏享年九十九岁,无疾坐化,寺僧建塔立碑供奉他,谭、曾二臣也被尊为神灵。金乔觉在吴氏水口社庙居住的这段经历,以及他与吴氏家族结下的深厚缘分,约在唐代宗大历年间,老田吴氏在二圣殿(九华河西)旧址先建“九华协济正祠”,在明武宗正德年间,又与宋氏一道,将“九华协济正祠”重修(详见现存碑记)。同时,在“九华协济正祠”建成后,将水口社庙改建为“协济行祠”,四时致祭,今尚存石门额“协济行祠”,传为吴用之所书。让“协济行祠’的旧址被后世视为金地藏 “圣迹第一处”,为其日后的宗教意义埋下了伏笔。 时光流转至北宋淳化年间,吴氏四十六世后裔吴鹏飞,在担任穆州知事退休归乡后,感念神灵的庇佑之恩,在新城水口率子重新修建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九华行祠。此时的行祠,专祀地藏菩萨,这一举措标志着地藏信仰与地方宗族的深度结合。吴氏族人四时祭祀,每逢疾疫,祈祷皆有灵验,行祠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了他们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 行祠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自建成后屡次遭受毁坏。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吴氏五十九世的缅东义官吴永廉与弟弟永暹、永升,心怀将庙改为石构以图长久保存的壮志,想要率领族众付诸实践,奈何有志未竟而去世,成为了家族的一大遗憾。但这份心愿并未就此消散,后来吴永春与族弟偕同侄子辈吴宗权、宗道,以及吴景和、景清等人接过了这份责任,他们倡议联合族中长幼吴永昌等男女众人同心捐资。众人齐心协力,凿石筑矶,撤木换石,历经艰辛,终于打造出百年不坏之基,完成了义官等人未竟的心愿。这次重修意义重大,不仅让行祠的建筑更为坚固,也让吴氏家族对行祠的守护精神得以传承。 明弘治元年的这次重修,也使得行祠被正式纳入官方与民间共同认可的朝圣体系,《重建石壁庙记》这一珍贵碑刻便是此时历史的实物见证,为我们留存下了关于行祠历史演变的重要信息。 从最初的水口社庙,到供奉地方神灵的 “协济行祠”,再到专祀地藏菩萨的九华行祠,历经多次毁坏与重修,九华行祠的历史演变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兴衰史,更是一部融合了佛教传播、宗族发展与地方文化的厚重篇章。 如今的九华行祠,既是池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跳动着文化脉搏的活态载体。明代风骨的建筑在 "最小干预" 原则下静静矗立,门楣 "九华行祠" 四字石刻经风雨淘洗,愈发显出岁月的筋骨;《重建石壁庙记》碑刻上的字迹,如老者皴裂的手掌,诉说着代代守护的执着。 吴家红 吴先培 于2025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