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4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20-3-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论,一个银币在当时的购买力
一、民国初期(1912-1920年):购买力巅峰
粮食类:1枚银币可购买30-60斤大米(如1912年北京1银元能买60斤上等大米)、8-12斤猪肉。以当时大米均价换算,相当于现在300-5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生活消费:在上海,1银元能吃一顿包含牛排、烧鸡的西餐;在北京,可支付普通茶馆一顿饭菜的费用,或购买10尺棉布。
收入对比:普通工人月薪约10-20银元,足以养活五口之家;鲁迅等大学教授月薪300-600银元,能在北京购置四合院(如1919年鲁迅用3765银元买500多平四合院,按当时物价购买力堪比如今数百万资产)。
二、民国中期(1920-1935年):购买力下滑
受军阀混战和通货膨胀影响,1枚银币的购米量从44斤降至16斤左右,猪肉购买量从8斤减至4-5斤,购买力约相当于现在100-200元人民币。
区域差异显著:上海工人月薪12-15银元,四川同类工作仅6-8银元;上海一斤猪肉需0.3银元,四川仅需0.2银元。
三、民国后期(1935年后):法币贬值下的“硬通货”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后,银元被强制兑换,但民间仍私下流通。到1948年,法币恶性通胀,1枚银元在黑市可换数千万法币,实际购买力仍稳定在150-200元人民币水平,能购买全家半个月的口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