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0

以案说险之堵截“出借银行卡”案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6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一、案例内容
国庆期间,客户张女士前往我行网点申请办理借记卡用于接收代发工资。大堂经理按流程核验张女士的身份证原件、手机号、工作单位。在预留张女士身份信息时,张女士要求预留另外的手机号,工作单位信息也表述模糊。进一步沟通中,大堂经理发现张女士神色紧张,反复催促“尽快办理”,办卡就是自己用。凭借职业敏感度,大堂经理核验预留的另一手机号,尝试电话核实,电话接通后,手机号码使用人表示因个人原因不能前往网点办卡,故联系家人帮忙办卡,需要接收一笔资金。最终,大堂经理明确拒绝了张女士的办卡申请,成功堵截一起出借银行卡案例,避免因“被出借”银行卡面临过渡资金、被涉案、征信受损等风险。


二、案例分析
1. 案件本质:此案例属于典型的“出借银行卡”风险。不法分子试图利用他人身份信息,绕过银行身份核验流程办理金融业务,若成功,可能后续通过过渡资金、POS刷卡等方式转移资金,最终导致被冒用人的财产损失和征信污点。
2. 银行堵截关键:我行严格执行“实名制开户”和“本人办理”原则,验证开卡理由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核验预留手机号、工作信息等,从流程上阻断风险。


三、风险提示
出借银行卡存在法律、征信、财产三重高危风险,切勿因贪图小利或碍于人情而为之。
1. 法律风险:涉嫌犯罪,面临刑事处罚
这是最严重的风险。一旦出借的银行卡被用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持卡人可能触犯《刑法》,面临以下后果:
• 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犯罪仍提供支付结算帮助(如出借银行卡),最高可处3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构成洗钱罪:若明知资金是毒品、走私、贪污贿赂等犯罪所得,仍协助转移,最高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 承担民事责任:若银行卡涉及的犯罪导致他人财产损失,持卡人可能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 征信风险:影响个人信用,后患无穷
• 银行卡若因涉及违法犯罪被银行冻结、注销,或被司法机关列为“惩戒对象”,会直接纳入个人征信报告。
• 后续申请信用卡、房贷、车贷等金融服务时,大概率会被银行拒绝,甚至影响就业。
3. 财产风险:个人资金安全无保障
• 借卡人可能利用银行卡绑定的支付渠道,擅自消费、转账,盗取持卡人本人的资金。
• 若借卡人用该卡进行恶意透支、拖欠债务,相关债务可能会被认定为持卡人本人所负,导致个人财产被查封、扣押。


四、银行卡安全使用指南
银行卡作为个人重要金融工具,需从“保管、使用、应急”三方面做好安全防护,避免自身权益受损。
1、日常保管:杜绝“可乘之机”
• 实体卡与身份证分开存放,不随意将卡片借给他人,包括亲友。
• 电子银行(APP/网银)的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单独记录,不存于手机备忘录或相册,更不向他人透露。
• 旧卡、废卡需及时注销,注销前将卡面信息(卡号、姓名)用剪刀销毁,避免信息泄露。
2、使用场景:警惕“隐形陷阱”
• 线下刷卡:在商超、餐厅等场所,确保卡片不离开视线,防止被“侧录”(复制卡片信息);输入密码时用手或遮挡物遮挡键盘。
• 线上支付:仅在官方APP、正规电商平台付款,不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陌生二维码,避免在公共WiFi(如无密码的商场WiFi)下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 避免“高危操作”:不参与“出租银行卡赚佣金”“用自己卡帮他人收款”等活动,此类行为极可能涉及违法犯罪。
3、异常处理:做到“快速响应”
• 发现卡片丢失、被盗刷,或收到陌生交易短信时,第一时间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冻结卡片,同时保留短信、交易记录等证据。
• 若怀疑个人信息被滥用,可联系银行查询账户关联情况,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上人网 知池州 惠生活 欢迎下载池州人网A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10-17 07: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