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1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2-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国庆假期既是消费高峰,也成了金融诈骗的“活跃期”。不法分子借“节日福利”“理财优惠”设下陷阱,不少人因放松警惕中招。通过真实案例拆解,帮你守住“钱袋子”。
案例回顾:
“国庆理财红包”的诈骗套路
国庆期间,赵先生收到一条短信,内容为“【XX银行】国庆专属福利:您有1888元理财红包待领取,点击链接可购买年化8.8%的国庆专属理财,仅限7天”。
赵先生点击链接后,进入一个外观酷似某银行官网的页面,按提示输入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短信验证码。随后,他发现银行卡内的2万元存款被瞬间转走,再联系页面客服时已无法接通,此时才意识到遭遇诈骗,原本想赚的“理财收益”变成了本金亏损。
案例分析:
1. “仿冒官方”的身份伪装: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银行、支付平台的短信、官网或APP,利用消费者对“官方机构”的信任,降低其防范意识,为后续骗取信息铺路。
2. “高息福利”的诱饵诱惑:抓住节日期间消费者“想额外获利”的心理,用“超高年化收益”“限时红包”“专属优惠”等噱头吸引点击,实际是诱导进入诈骗页面。
3. “信息窃取”的隐蔽操作:诈骗页面设计与官方平台高度相似,以“领取红包”“购买理财”为由,诱导消费者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关键信息,进而转移账户资金。
风险提示
1.不信“陌生链接”,认准“官方渠道”:收到“金融福利”短信或链接,绝不直接点击,可通过银行官方APP、官网或线下网点核实;官方机构不会通过短信链接发放“高额红包”或推销“超高息理财”。
2.不泄“关键信息”,守住“支付底线”:无论何种情况,都不向陌生平台或人员透露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短信验证码是账户安全的“最后防线”,泄露即等于拱手让人资金控制权。
3.不忘“资金监测”,及时“报警止损”:国庆期间定期查看银行卡、支付账户余额,若发现异常交易,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最大程度减少资金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