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2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7-7-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贵池方言词的后缀“么子”的音韵学探源——兼论韵尾-m的历时演变与方言遗存
作者:孙述耀
摘要
在池州市贵池区东南方太朴山方言中存在丰富的词缀现象,其中“么子”作为特殊后缀,广泛出现于“钉么子”“叉么子”“蒂么子”“芯么子”“头么子”等词汇中。本文结合历史音韵学与方言调查,通过分析当地老年发音人保留的[bom3]等古音特征,探讨“么子”后缀的起源与-m韵尾的演变关系,认为其是古汉语闭口韵在方言中的遗存形式。
---
一、太朴山方言的词缀系统概览
太朴山方言的词缀系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据统计,词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带“子”的尾缀(如“格子”“钉子”),数量达百余个;其次为带“老”的前缀(如“老鼠”“老公”),约五六十例;再次为带“头”的尾缀及中缀“不”(如“巴不得”“孬不兴哄”“黑不溜秋”)。其中,“么子”作为一类特殊的尾缀,广泛存在于“钉么子、叉么子、双么子、酸么子、头么子、虫么子、櫈么子、蒂么子”等口语表达中,其成因尚未在既有文献中得到合理解释。
---
二、“么子”后缀的语音特征与古音遗存线索
为探究“么子”后缀的起源,笔者对太朴山地区高龄发音人进行了田野调查。一位八十余岁的老年女性在发音时,“崩”读作[bom3]而非现代汉语的[ben],其缺唇形成的圆窝状构音姿态,显示出明显的双唇闭口韵尾-m特征。这一发音与中古汉语的闭口韵高度吻合,表明当地方言中仍保留着元明以前汉语的音韵特征。
进一步观察发现,“么子”类词汇中的“么”可能源于古音中带-m韵尾的语素。在语音演变过程中,-m韵尾虽在官话系统中逐渐消失,但在太朴山方言中,其语音痕迹以“么”的形式附着于词根之后,形成“X么子”结构。
---
三、汉语-m韵尾的历时演变与方言分化
1. 元以前:闭口韵的稳定存在
上古至中古汉语中,-m韵尾是闭口韵的核心组成部分。《广韵》所载深、咸两摄的侵、覃、谈等韵部均收-m尾,如“针”“参”“含”等字,构成完整的闭口音节系统。
2. 元代:-m韵尾分化的开端
元代《中原音韵》虽仍保留侵寻、监咸、廉纤三个-m尾韵部,但已出现“首尾异化”现象:唇音声母与-m韵尾组合时,韵尾转为-n(如“凡”“帆”)。这表明-m韵尾的合并并非始于明代,而在元代已现端倪。
3. 明代:-m韵尾的加速消亡
明初《洪武正韵》尚存闭口韵分类,但《回回馆杂字》中已见-m尾字与-n尾字混用。至明中后期,《等韵图经》将咸、深摄并入山、臻摄;《韵略易通》进一步取消闭口韵类别,标志-m韵尾在北方官话中基本消失。需注意的是,-m韵尾主要并入-n,与-ng的合并仅见于齐地方言等少数地区,并非主流。
4. 方言中的-m韵尾遗存
南方方言如粤语(如“三”[sa:m])、客家话(如“甘”[kam])及太朴山方言,均大量保留-m韵尾。老太婆的[bom3]发音正是古音“活化石”,印证了当地方言对中古音系的继承性。
---
四、“么子”成因的语音学解释
太朴山方言中的“么子”结构,可视为古汉语-m韵尾在语音演变中的重构形式。在-m韵尾官话化并入-n的过程中,当地方言通过添加“么”音节,保留了闭口韵的语音特征。例如:
· “钉么子”可能源于中古音tim 方言叠置为tim + m
· “酸么子”或对应suan 方言补偿为suan + m
这种结构既延续了古音节的韵律特质,又通过“子”尾进一步名词化,形成兼具历时层次与共时功能的词法模式。
---
五、结论
太朴山方言中的“么子”后缀,是汉语-m韵尾演变历程在方言层面的投射。其形成机制涉及音系保存与功能重构:一方面,当地方言通过语素叠置延续了中古闭口韵的发音特征;另一方面,“么”作为语音补偿成分,与“子”共同构成能产性词缀。这一现象不仅为汉语音韵史研究提供了方言语料,也揭示了语言演变中“消而不失”的底层规律。
---
参考文献
[1] 丁声树,李荣.《汉语音韵讲义》. 商务印书馆,1984.
[2]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 中华书局,1985.
[3]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 语文出版社,1992.
[4]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介绍:作者孙述耀, 贵池马牙大路孙人。富春孙氏,孙权后裔。其父孙国鸿,其母王小喜,一九七六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著有《贵池太朴山方言词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