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记录那段如火燃烧的青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 人生就像帆船在大海上驶过的水迹,有多少往事渐渐地淡化,渐渐地远去。然而,十几年前那段如火燃烧的青春却总是很难忘怀,特别是一到老兵退伍时,就总是会梦见心中的军号又吹响了,朝阳随着军号跃出地平线,操场上拼杀阵阵,队列里歌声昂扬…… 1997年的冬天,那个时候的贵池,电视里边刚刚流行起来,点歌送祝福,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就在吴奇隆《祝你一路顺风》的歌声中,告别了青青校园,告别了父母亲人、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家乡,从和平路武装部踏上了报国从军的道路。 一到部队,处处都透着新鲜,看什么都好奇。20多个老乡,转瞬之间就被各个新兵连队瓜分干净,我被分到了三排二班,我们班长的名字叫梅劲风。报到第二天就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魔鬼新兵训练,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艰苦的岁月。由于我们是特勤兵,所以时间长,训练量格外的大,训练标准也非常严格。残酷的体能训练,是每天2个五公里的跋涉;是每天1000个俯卧撑的坚持;是每天1000个仰卧起坐的痛苦;是每天5个小时军姿训练的无语;还有器械、战术、理论、格斗……,一天一次的小比武三天一次大比武把我们练的那是一个筋疲力尽、苦不堪言啊! 还记得军姿训练时,我们每天冒着严寒,顶着呼呼的北风,绷着那“八股劲”,一动不动的站在操场上。薄底的解放鞋被冰冷的水泥地面冻得像两只冰坨,冷得我们失去了知觉。 还记得三伏酷暑的时候,我们围着操场大练战术,汗水一个劲的往下流,迷彩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上面结下了一圈又一圈的汗碱斑。那真是看电视都能辛苦睡着的年代。可是在寄出的家信中,我们却总是念道:这里很好,请您们放心。就这样艰难困苦磨练着我们,我们仿佛突然长大了,什么都明白了。 在新兵连的日子里,吃饭也是一景。由于运动量大,大家的饭量也很大,一顿吃十几个馒头这是很平常的。尤其吃面条时更是不讲究什么细嚼慢咽了,因为吃饭的时间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就连天天吃着大白菜炖粉条、粉条炖大白菜都好象是吃着鲜货一样吃不够。 还记得那个时候,写的一手还不错的字,总是在训练的时候被连长叫到办公室,出新兵训练黑板报,代表连队给每个新兵家庭写汇报信。那是我最快活的时候,在大家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中,我可以正大光明的逃避残酷的训练,不用像他们一样有时耍点小聪明,还担心被班长发现的忐忑。 还记得新兵打靶的时候,在大卡车的车厢里,不知是谁起头唱起了《军中绿花》“ 寒风飘飘落叶 军队是一朵绿花 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 不要想妈妈……”顿时整个车厢哭声一片,满腹的心酸,满腹的委屈就像开闸的洪水,让我们这些从未离开家的孩子泣不成声! 还记得我们收到的第一封家书,一个人躲在角落悄悄抹泪的画面。 还记得春节收到家乡的花生、米糕、糖果时那个快乐,喜悦的笑脸…… 还记得春节联欢会上,那个来自阜阳阜南的战友,那一口浓重的方言唱着“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的陶醉样,那已经飘到十万八千里外的歌声,让我们全部都笑劈叉了,时至今日都让我记忆犹新。 还记得第一次夜间站岗时,那崇高的革命思想却怎么也赶不走,脑海中浓浓倦意的囧样。 还记得新兵连,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做好事,最难做的一件事也是做好事。一群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子,哪个人的“小心眼”里不装满了爹娘“好好干”的叮嘱?可具体怎样好好干,就全靠我们自己在黑暗中的摸索。少说话,多干活,于是就出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得壮观景象。一起床就争先恐后抢扫把、拖把,那真是“狼多肉少”啊,如此一来,这些工具可就成了“大明星”,你争我夺好不热闹,为了第二天手里能有武器上阵,有的在扫把上刻记号写名字,有的怕别人拿去放在床铺底下,我想如果不是有规定,把扫把放进被窝,都会大有人在的。 还记得第一次下地种菜,挑着粪桶晃晃悠悠,弓腰哈背走过田埂的狼狈像。 还记得新兵连大通铺的晚上,那是怎样一个鼾声如雷的场面,这边呼来,那边呼去,有的呼噜时起时伏,像大海的波涛;有的呼噜平中出奇,像狂风中的惊雷;有的边打呼噜边说梦话,边咬牙齿边唱歌…… …… …… …… 就这样半年后,充满磨难、充满欢笑的新兵连生活结束了。可我却由于工作的关系,并没有和他们回到一个部队,就这样和他们分别了。 如今人到中年,生命中,这些珍贵的记忆,却越发强烈。现在写起许多年前的片断,仿佛依然历历在目,我想无论它多么幼稚、多么青涩,似乎那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 变化的是岁月,不变的是英雄本色。亲爱的战友如今你们过得好吗?我想你们啊!一岁岁,一年年,岁月就像山上的花开花落,随着山间的溪水流去了。亲爱的战友们,我们为青春喝彩,是因为生命不再年轻。年轻时不识青春,识得青春却不再年轻。青春对于不再年轻的生命就像一杯香茶,品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