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 …… 这八个字,为帮助理解,我结合《心经》提到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一句话从佛家角度解读需要一点篇幅,讲多了可能还讲糊涂了,暂时只要知道般若和波罗蜜多是梵语的音译,并且先可以初步理解它,用现代人容易接受的说法,可以看作是“心之静”。所以,又分享了《论宁静的心境》一文,旨在强调“致虚极也,守静笃也”是一种心境,虽然“心之静”还不能完全能表达它所要求的“无欲”的心境。另外要注意,笃,如果解读为笃定,是不符合这八个字要表达的是心境的。无欲纯粹,混沌而没有分别之心,才是虚极静笃的一种心境。这种心境,相信很多人都曾有体悟,只是没有真正地达到老子所说的这种高度。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杨绛
已经说明过,以“老年小学读〈老子〉”为主题发这个帖子,并不是为了做学问,而主要是想,通过以整理听读笔记的形式,给自己和看官在思想维度上有一点启发,让心安定下来。所以觉得,这一章开头的八个字很重要。有了心之静,后面的问题理解起来才有意义,虽然当年老子主要是写给管理者君王看的。今天的我们,不防把心之静,就当作自己修行的一种要求,特别是像我快要退休的人了,更要从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中受到启发。为此,今天再转发一篇〈放弃的勇气〉,与大家共勉: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放弃的勇气
每个希望获得心灵宁静的人,都必须学习并掌握取舍的艺术,以此来巩固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并摄取更多的东西。然而,将此付诸实践却着实困难。孩提时代,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忧无虑,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渴望,即便是存有贪念或任性的要求,也能及时从关爱我们的大人那里得到满足。由于年龄尚小,还没有经历过必须把欲望放在其他应当优先处理的事情之后,更不理解人生有时候会要我们放弃一些东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懂得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在不同的因素制约下有所取舍。故而,牺牲掉某些既得利益也是在所难免的。 西班牙哲学家桑塔延纳曾经指出,人生中的艰难大都不是在爱与恶之间进行抉择,而是要在一种善与另一种善之间做出选择。比方说,某个年轻人想要发挥出自己的组织力和创造才华,渴望成为一名卓越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或是普度众生的宗教布道者。显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即选择只有舍或得而已。这个年轻人很有可能在面对多种工作选择时踌躇犹豫、无所适从。诚然,他可以在脑中逐一勾勒出不同职业的大致走势,但若想有一番大作为,就必须抛弃大部分的渴求,以成就最为理想的那一个。 在情感世界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年轻人在没有固定的伴侣之前,往往会比较轻浮,四处"拈花惹草",他们的兴趣和欲望常常很自然地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这其实能够理解。但我们毕竟处在一个强调一夫一妻的社会,成年人如果还继续像年轻人一样在感情中摇摆不定,那么势必会为自己、乃至家人的幸福带来灾难。 幼年时代的我们并不懂得,有时候一种欲望与另一种欲望是难于屈就的,二者间也无明显的优劣或高下之分。因此,在成长的历程中去学习并领会舍与得间的艺术,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生命中的一致性及多面性 开弓没有回头箭,时光一去不复返。童年和青春期那个变着法子想要摆脱掉的弱小的自我,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我们的世界中。当然,世事无绝对,总有人巴望着倒转时光;有些男人穿着入时,仿佛自己仍是个棒小伙,继续过着年轻时欢乐的日子。而有些女人仍穿着童年的花裙子,在情感路上随风而舞。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不可逆的存在,无论看起来如何真切,终是难与实际生活相容的,更不要说长久维持了。 或许,人类的存在方式就是必须告别过去的生活,才能步入人生新的阶段,并由此逐渐趋近成熟的爱,打开成人世界的成就之门。 一个人只有在深刻领悟到生命中一致性和相异点的含义之后,才能够学到自我尊重。作为成年人,只有勇于担负责任、在自主选择的领域勤奋努力,才能收获成功(包括爱情、婚姻、工作和爱好等等)。不单需要在口头上大胆地表明自己不是一个直率、渺小且冷漠的人,于内心里,也能真正相信这些。我们必须告诫自己:"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就像抛进池塘里的小石头。每一投掷都将泛起涟漪并蔓延到生活的水域中。" 放弃的过程往往是令人痛苦的,所以我们会想要拼命地留住那些在自己虚构世界中的美好。的确,如果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到童年,继续沉迷于不现实的白日梦,把自己想象成曾经憧憬的大众情人、旷世英雄或科学巨人,这样做似乎也无碍他人。但如若我们试图复制童年时代的浪漫幻想,或是推翻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围墙,这种做法就非常危险了。 最终,我们必须抛弃那些过度的占有欲,这包括对孩子、亲友、甚至是挚爱的人。用著名作家卡尔.桑德堡(Carl Sandburg)的话来说就是:大度地"松开你的双手,并说声再见"。这样的放弃绝不只是留于口头,对那些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和抱负,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清醒地喊出"不要了!"并意识到这样的放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对自己应该抱有什么样的要求。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简介: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1883-1936),犹太人,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是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牧师,也是很多人的心灵导师。美国众多知名人士,包括马丁·路德·金、约翰·肯尼迪、拿破仑·希尔、芭芭拉·史翠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都是他的拥趸。 他曾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国际频道上主持心理节目,每次广播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听众。上世纪中叶,李普曼以主教的身份写作了本书,希望世人能够体会到心灵的祥和平静才是生活的至上法则,金钱、权利不过是俗世众人追逐的表面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