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阿也

[其他] 可道的道,并不是说的意思/老年小学读《老子》00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敦,就不用多说明了,可以查百科。用沌,主要是强调混沌之态。这应该也符合这一章中的行文逻辑。
146711972.png
沌呵,其若朴;
混呵,其若浊;
沌和混,老子先说沌,大概也是通过行文的方式来表达混沌之态,是动态变化的,即阴阳互变。而混,与浑是通用的,所以说浑沌也是可以的。在这里,单独说明沌和混,不如领会混沌之态要好。
混沌之态,可以往大的方面看,即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分”的奥妙之态;也可以往具体的对事物的判断上来看,如:以股票为例,以牛熊分界线走势为基础,来判断是涨是跌——也就是阴阳未判之态,实际上不可能根据所谓的牛熊分界线来判断,因为它是人为界定的,并非符合实际,只是用它为例说明,体现一下发散思维。同时也说明,不要拘泥在文字的表面上,来理解“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浊,不能理解为污浊。这要结合下面一句“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来理解。

要说明一下,与混沌一词相关,后面加上无知二字,即混沌无知,容易让人对混沌产生误解,也容易对无知一词产生误解。不过,这时用蒙昧无知,跟混沌无知对比一下,就知道两处的无知是不同义的。前者,可以看作“万物未生,阴阳未分”,具体就不多说明了。

先将混沌之态作个大致说明,主要是为理解“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作准备。这个下次再扯了,不急,慢慢来,就像这一句里的“……徐清……徐生”的徐,就是慢的意思。现在,再完整看一下这一章的内容。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
豫呵,其若冬涉川
犹呵,其若畏四邻;
俨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凌释;
沌呵,其若朴;
混呵,其若浊;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3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不成二字,现在咋一听,很没有正能量,从心理上也不愿意接受这两个字。这恐怕是从现代词义,和市井的价值取向来看的吧。实际上,这是脱离了原文,要强调的是自己的三观,跟古代老子的原义不是一回事。在《老子》5000言里,与蔽而不成相应的,后面还有大成若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都是告诫人们:不能自满。其实,在老百姓的口语中,也能听到这样的话:天下没有第一,只有第七。这是小时候,请到家里做衣服的老裁缝师傅说的。最近听到,天下第一村破产了,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稻盛和夫,是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据说,他的哲学思想根源,就是老子的《道德经》。稻盛认为,中国在未来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急需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基于这一想法而开展的“中国少年友好交流访日团”活动以及创办“稻盛京瓷西部开发奖学基金”,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在培养人才方面为中国尽一些微薄之力。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5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两种形式:个体的和系统的/老年小学读《老子》016
关于生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也无法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不妨碍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而且也不应该局限于等待科学家们去定义。
在五千言里,老子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他没有集中论述,而是时不时地,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围绕天之道和圣人之道,即无为思想逐步加以展开。
标题,强调生命的两种形式,主要是想结合生物发生律,即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来帮助理解“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下次展开)。当然,在这一章,首先是老子他老人家对生命的思想方法和心态,即“致虚极也,守静笃也”才是现代社会的你与我等等一大堆浮躁人所特别需要的。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虚,虚空或虚无的状态。即,放空自己,不带一点私欲。这可以结合第一章里的“常无欲以观其妙”来领会;笃,要当纯粹来理解,静笃,是比一心一意更高一层次的纯粹。结合佛家坐禅来讲,就是进入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可以先从外观上建立印象,可以是:眼观鼻,鼻观心,心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是《心经》开头一段里的。说到这里,不妨说一说我的联想,当然不一定对了,但应该也不算冒犯,就是我有一种感觉,观自在菩萨,这个观自在,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现在的网民起的昵称。当然,这里的观,是内观;自在,是佛家所指的大自在,也可以看作是当年老子思考生命时的“虚空至极,静笃纯粹”的心态。事实上,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感悟(照见)到生命的真相——五蕴皆空。
  • 观自在菩萨
  •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 照见五蕴皆空
  • 度一切苦厄
  • ……

空,是佛教词汇。引用到这里,结合“常无欲以观其”来领会,我先把它对应于其中的妙。妙,是难以言表的生命和宇宙真理。换一种说法,就是五千言里,老子苦口婆心所说的一个字”道“,两个字就是”无为“——道的根本属性。当然,一个空字,一下是很难理解的,而大多时候却是被深刻误解的。

(以下,回头再扯了。以上,主要是强调一种悟道或思考生命的前提和方法:即停下追名逐利的脚步,放空自己,反思一下人生苦恼的根源——如果感到有苦恼而想不开的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
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6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宁静的心境

【美】约叔亚·罗斯·李普曼


只在我头上灌注宁静的蜜露。赐予我一片不受干扰的心境。

曾经,当我是一个充满了丰富幻想的年轻人时,着手起草了一份被公认为人生“幸福”的目录!就像别人有时会将他们所拥有的财产列成表一样,我将世人希求之物列成表——健康、爱情、美丽、才智、权利、财富和名誉。

当我完成清单后,我自豪地将它交给一位睿智的长者,他曾是我少年时代的良师和精神楷模。或许我想用此来加深他对我早熟智慧的印象。无论如何,我把单子递给了他。我充满自信地对他说——"这是人类幸福的总和。一个人若能拥有这些,就和神差不多了。"

在我朋友老迈的眼角处,我看到了感兴趣的皱纹,汇聚成一张耐心的网。他深思熟虑地说——"是一张出色的表单,内容整理详细,记录顺序也合理。

但是,我的年轻朋友,好像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你忘了那个要素,如果缺少了它,每项财产都会变成可怕的折磨!"

我立即暴躁地逼问——"那么,我遗漏的这个要素是什么?"

他用一小段铅笔划掉我的整张表格。在一拳击碎我的少年美梦之后,他写下三个单词——心之静!

——"这是上帝为他特别的子民保留的礼物”。他说道!

他赐予许多人才能和美丽。财富是平凡的,名望也不稀有,但心灵的宁静才是他允诺的最终赏赐,是他爱的最佳象征。

他赋予它的时候很谨慎。

多数人从未享受过,有些人则等待了一生——是的,一直到高龄,才等到赏赐降临他们身上!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
……
这八个字,为帮助理解,我结合《心经》提到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一句话从佛家角度解读需要一点篇幅,讲多了可能还讲糊涂了,暂时只要知道般若和波罗蜜多是梵语的音译,并且先可以初步理解它,用现代人容易接受的说法,可以看作是“心之静”。所以,又分享了《论宁静的心境》一文,旨在强调“致虚极也,守静笃也”是一种心境,虽然“心之静”还不能完全能表达它所要求的“无欲”的心境。另外要注意,笃,如果解读为笃定,是不符合这八个字要表达的是心境的。无欲纯粹,混沌而没有分别之心,才是虚极静笃的一种心境。这种心境,相信很多人都曾有体悟,只是没有真正地达到老子所说的这种高度。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杨绛



已经说明过,以“老年小学读〈老子〉”为主题发这个帖子,并不是为了做学问,而主要是想,通过以整理听读笔记的形式,给自己和看官在思想维度上有一点启发,让心安定下来。所以觉得,这一章开头的八个字很重要。有了心之静,后面的问题理解起来才有意义,虽然当年老子主要是写给管理者君王看的。今天的我们,不防把心之静,就当作自己修行的一种要求,特别是像我快要退休的人了,更要从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中受到启发。为此,今天再转发一篇〈放弃的勇气〉,与大家共勉: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放弃的勇气

每个希望获得心灵宁静的人,都必须学习并掌握取舍的艺术,以此来巩固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并摄取更多的东西。然而,将此付诸实践却着实困难。孩提时代,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忧无虑,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渴望,即便是存有贪念或任性的要求,也能及时从关爱我们的大人那里得到满足。由于年龄尚小,还没有经历过必须把欲望放在其他应当优先处理的事情之后,更不理解人生有时候会要我们放弃一些东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懂得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在不同的因素制约下有所取舍。故而,牺牲掉某些既得利益也是在所难免的。
西班牙哲学家桑塔延纳曾经指出,人生中的艰难大都不是在爱与恶之间进行抉择,而是要在一种善与另一种善之间做出选择。比方说,某个年轻人想要发挥出自己的组织力和创造才华,渴望成为一名卓越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或是普度众生的宗教布道者。显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即选择只有舍或得而已。这个年轻人很有可能在面对多种工作选择时踌躇犹豫、无所适从。诚然,他可以在脑中逐一勾勒出不同职业的大致走势,但若想有一番大作为,就必须抛弃大部分的渴求,以成就最为理想的那一个。
在情感世界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年轻人在没有固定的伴侣之前,往往会比较轻浮,四处"拈花惹草",他们的兴趣和欲望常常很自然地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这其实能够理解。但我们毕竟处在一个强调一夫一妻的社会,成年人如果还继续像年轻人一样在感情中摇摆不定,那么势必会为自己、乃至家人的幸福带来灾难。
幼年时代的我们并不懂得,有时候一种欲望与另一种欲望是难于屈就的,二者间也无明显的优劣或高下之分。因此,在成长的历程中去学习并领会舍与得间的艺术,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生命中的一致性及多面性
开弓没有回头箭,时光一去不复返。童年和青春期那个变着法子想要摆脱掉的弱小的自我,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我们的世界中。当然,世事无绝对,总有人巴望着倒转时光;有些男人穿着入时,仿佛自己仍是个棒小伙,继续过着年轻时欢乐的日子。而有些女人仍穿着童年的花裙子,在情感路上随风而舞。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不可逆的存在,无论看起来如何真切,终是难与实际生活相容的,更不要说长久维持了。
或许,人类的存在方式就是必须告别过去的生活,才能步入人生新的阶段,并由此逐渐趋近成熟的爱,打开成人世界的成就之门。
一个人只有在深刻领悟到生命中一致性和相异点的含义之后,才能够学到自我尊重。作为成年人,只有勇于担负责任、在自主选择的领域勤奋努力,才能收获成功(包括爱情、婚姻、工作和爱好等等)。不单需要在口头上大胆地表明自己不是一个直率、渺小且冷漠的人,于内心里,也能真正相信这些。我们必须告诫自己:"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就像抛进池塘里的小石头。每一投掷都将泛起涟漪并蔓延到生活的水域中。"
放弃的过程往往是令人痛苦的,所以我们会想要拼命地留住那些在自己虚构世界中的美好。的确,如果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到童年,继续沉迷于不现实的白日梦,把自己想象成曾经憧憬的大众情人、旷世英雄或科学巨人,这样做似乎也无碍他人。但如若我们试图复制童年时代的浪漫幻想,或是推翻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围墙,这种做法就非常危险了。
最终,我们必须抛弃那些过度的占有欲,这包括对孩子、亲友、甚至是挚爱的人。用著名作家卡尔.桑德堡(Carl Sandburg)的话来说就是:大度地"松开你的双手,并说声再见"。这样的放弃绝不只是留于口头,对那些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和抱负,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清醒地喊出"不要了!"并意识到这样的放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对自己应该抱有什么样的要求。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简介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1883-1936),犹太人,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是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牧师,也是很多人的心灵导师。美国众多知名人士,包括马丁·路德·金、约翰·肯尼迪、拿破仑·希尔、芭芭拉·史翠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都是他的拥趸。
他曾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国际频道上主持心理节目,每次广播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听众。上世纪中叶,李普曼以主教的身份写作了本书,希望世人能够体会到心灵的祥和平静才是生活的至上法则,金钱、权利不过是俗世众人追逐的表面幸福。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9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以上已经说明,这种虚极静笃,是一种心境,是无私无欲而虚空纯粹的心境。只有在这种心境下,才能够发现真相揭示本质,也就是第一章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如生命的规律,以及宇宙万事万物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作,动作的作,可以看作是与静相对的动,拿植物来说,这个动,就是从植物种子的萌动开始,经历春生夏长,这里生和长,都可视作动的范畴,而秋收冬藏,自然就渐渐归于静了,不过这里的静只是表面的,而动,在这时是缓慢的。冬藏,是一种笼统的文学表达,具体应该是形成种子而为下一代而冬藏归静——一种缓慢的动。复,就是循环往复,生命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从生到死的一个片断,个体生命,从肉身的角度看,不可能存在万岁爷,所以秦始皇追求长生,是没有读懂老子的这一句话。
根据野史记载,最初秦始皇并没有长生不老的打算。有一天,秦始皇外出游玩,听到远处传来说话声,便侧耳倾听,只听有人道“在浩瀚飘渺的海中有一仙山,名曰蓬莱,内有练气之士,号称真人,修长生之术,不食人间烟火,渴饮玉液琼浆“秦始皇大吃一惊,赶紧派侍卫去寻找说话人所在,但是找了一圈一无所获,于是秦始皇就认为这是仙人对自己的点化。始皇追求长寿除了能更长久享受帝王才能享受的特权生活,还带着强烈的家族政权所负载的政治理想和诉求。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永生,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就是,把生命看作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体生命,一种是系统生命。前面提到的生物发生律,就是说明个体生命与系统生命之间的关系,通俗来讲,就是人的个体发育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有人类发展的痕迹,这种痕迹,是以看不见的遗传信息的形式,在归根时传递给下一代的生命。归根,是老子以观察植物为例所说的。回到人身上,这个归根就是要回到生命的本原。关于生命的本原,是哲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題,包括宗教,产生过各种观点和学说。

这就告诉我们,人到老了,应该怎样对待生死,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生命观吧。而关于生命观,佛教所说的轮回,是三世说(实际是N世说)的生命观,这跟无神论的人死如灯灭不同,它的深刻内涵在没有了解释迦牟尼的十二因缘的学说之前,不能简单地说它是迷信。说到这里,发现扯远了,这容易产生误解。还是回到下面的字句:
天物,就直接理解成天下万物了。有的版本是夫物,夫是语气词。在这里干脆就写作天物了,有一种说法是,可能是将天写成了夫,字形上相像而搞错了,这不影响对这一句的理解。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下次再说了)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
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1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并作。作,在上一帖里,强调不妨就把它当“动”来理解,并与静相对,这是相对于生命过程来讲的。而且由动到静,这是一个生命周期;接着,再由静到动,也就是下一代个体生命的开始,开始下一个生命周期。这时的作,当然就是起始之义了,所以理解作,不必只定格在一种词义上。观察个体生命,由上一代到下一代,一代又一代,老子说吾以观复也,即,这都是在不断循环往复的。

今天的我们理解生命,结合生物化学,在新陈代谢这个基本的生命特征,就能深入领会老子在这一段要表达的深刻意义了。生命的基本特征,中学里学过生物的,应该都还有印象吧。对,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之上,从上一代到下一代,当然要联系遗传与变异了。呵呵,这好像扯远了。其实说到这里,我是要强调:没有变异的遗传,这种遗传就没有意义。因为简单重复,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最终就要被淘汰,所以举了秦始皇的例子,还有另一种态度,就是表示对《大秦赋》的编导们极度的不理解;而不能够遗传的变异,大家都知道的,这在生物的进化上是没有意义的。跳出生物学上的认知圈,这种不能遗传的变异,是不是也可以引发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最短命的朝代,为什么呢?不知常,妄。妄作,凶。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
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并,一起的意思,是齐头并进的并。用今天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就是强调生物多样性。当然在老子看来,这个多样性,是跟天地不仁有关。已经解释过,老子的不仁即一视同仁,天地不存在“人为”,是没有二心的,对万物都是公平的。也因为如此,老子才观察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另外,并也是与下面“各”字相对应的)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这一句,是将观察结果进一步强调,引申开来,就是天下百姓各得其所。天物,天地万物;芸芸,理解为众多的样子。芸芸众生,众生也是佛教词汇,从佛教角度来理解这一段内容,也是适合的,而且能提高认识)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命,这里我把它理解为新生命的开始,也就是在上一代归静的基础之上,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下一代。扯到这里,想到80岁的拜登,一个有老年痴呆迹象的人,还在为了最高权力,为世人绘制了一个拜登曲线,不知道这是不是人很难战胜自己的贪欲,而最难战胜的是权力欲。记得托尔斯泰说过人性四大恶魔,记不完整原话,准备搜索时,搜到了下面的文章,顺便就分享过来了。听读《道德经》,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要对生活和工作有帮助,让老子的大智慧给我们带来启发。而这篇文章,也符合复命曰常,知常明也,那就先看看吧

“贪欲”最难对付
除了感谢之心、反省之心以外,要净化并提升我们的人性,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
“贪欲”之念最难对付,它牢牢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不易拔除,而且它的毒性最强,他能腐蚀人的灵魂,把人引向歧途。
释迦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如何沉溺于欲望的情景。
贪欲的故事
有位旅人赶路回家,走到某处突然看到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瞧,竟是人骨。
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顾往前奔走,抬头看时,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咆哮着向他逼近。
旅人魂飞魄散,原来人骨是老虎吃剩的残物!他急忙调头逃命,然而慌不择路,竟跑上了悬崖峭壁,峭壁之下是怒涛汹涌的大海。
前无去路,后有猛虎追逼,进退维谷之际,他爬上了崖边仅有的一棵松树,但那恶虎紧随其后,张开骇人的巨爪,也开始爬树。
“今天我命休矣”,正当他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树上垂下一根藤条,他顺着藤条往下滑,藤条却不着底,旅人被悬在半空中。
上面是老虎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正所谓“虎视眈眈”。下面狂风大浪之中出现红、黑、蓝三条巨龙,正等着他掉下去一饱口福。
忽又听到上方有窸窣之声,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旅人就会落入恶龙口中。
命悬一线之际,旅人想将老鼠赶跑,于是拼命摇晃那根藤条。
摇摆之下,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脸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一经摇动,蜂蜜就掉落下来。
舔着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起来,以致忘记了自己身处绝境——虎龙夹击;得以苟延残喘的藤条正被老鼠啃噬——还在一次又一次摇动救命的藤条,忘情地享用美味的蜂蜜。
人性的真相
释迦的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类的实相:死到临头还沉醉于蜜汁之中不能自拔。
据说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得知这个故事后大为惊叹:“再没有故事能将人类的贪欲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的确,把人的本性、欲望刻画得惟妙惟肖的寓言可谓绝无仅有。
在这里,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树代表地位、财产和名誉;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时间的流逝。
人在不断逼近的死亡威胁中拼命求生,维系生机的仅是一根藤条而已。
而这根藤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死神一年一年逼近我们。
然而,即使折寿也要去吸食“蜜汁”——切不断那可怜、可鄙又可悲的欲望。
释迦告诉我们,这就是赤裸裸的人类本性。
学稻-感悟
稻盛先生告诉我们,只拥有感谢之心、反省之心,是无法彻底净化心灵,提高心性的。更重要的是切断可怜、可鄙、可悲的人类的贪欲。
如释迦的寓言故事讲的一样,人类一旦被贪欲蒙蔽了双眼,哪怕“死到临头”,也还是会沉迷欲望,贪图享受。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所以,这深植人心的难以拔除的贪欲,必须被我们重视起来。只有努力克服这些“毒性”大的欲念,拥有忘我利他之心,为他人为社会尽力,才能描绘美好人生。

复命曰常,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
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1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明也。(常,在这里可以直接理解为确定的意思,类似数学中的常数;这样,理解无常,就是不确定的,对应数学中的数,就是非常数。大家有时口头上讲生命无常,这时所讲的生命,实际是指从生到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影响生命的不确定的因素,这是在生活中,每一个人在心里都有的感悟。但要说生命,它也包括从死到生,这除了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或者换一种诗意的形式来表达,即,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想很多人也是能够领会得到的,而且从死到生也是确定的。只是这时,不太好理解以什么形式又回到了“生”的状态,尤其是老子用复命二字来表达,单单从一句话的字面上,那就更不好理解了。
老子讲复命,简单讲,也就是包括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即个体生命包含在循环往复的“系统生命”之中,而且这是确定的,所以说常。当然,要是深究复命,它的奥义,是很有嚼头的,可以结合现代科学来启发思考,也可以结合佛教中的十二因缘来领会,从而达到“知常明也”,这里的明,明的是
这一句,很多解读都没有深入。其实,今天的我们可以从探索生命的角度,结合生命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及宇宙论等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思考。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和释迦牟尼,用他们的哲思,苦口婆心地启发我们,就是看了太多的,对生命无知而没有人性的狂妄之人,特别是战乱年代的那些暴君,为了美女和领地,都要打上一战,就像大猩猩一样。这种暴力基因,到了近代依然存在,像希特勒,波尔布特,等等,他们都是不知常而妄作。关于波尔布特,点击>>这里可以了解
不知常,妄。
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2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朗诵: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这是周国平的一篇散文。放在这里,可以帮助我们回到第一章中的“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以及它上下两句的理解。

如果没有声音
请点击来源DLML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3-2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这一章虽然也是讲给君王听的,让君王领悟治国之道。但实际上,应该没有多少君王听得进去。但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讲,不妨把这一章当作修身养性或从养生的角度来领会,所以这一章很重要,应该细细品读。如果愿意,也可以把它运用到股票上,这是闲话,不用当真)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妄,妄想,妄语……等等,要说是现代人的常态,大家应该不太会反对吧。有意思的是,二千多年前,在《黄帝内经》里,岐伯回答黄帝,也有说“以妄为常”,转来共享: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妄作,凶。(凶,凶险;如何避开凶险而没身不殆,在老子5000言“出生入死”这一章,有进一步的阐述。在此作个说明)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4-11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的最后一段: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上一次将字突出显示后,是想着重说明老子所指的王,跟我们所理解的应该是不一样的。在我们所接受的认知中,基本上可以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历史上的胜者当上君王的,显然是有违天道的,如秦始皇,只是他改王为帝。即使当今世界也有超出人类想象的暴君,如曾经提到过的波尔布特,以及非洲国家的阿明和马西埃等,如果您用“如何把国家治理成原始社会”搜索,打开相应的文章,简直不敢相信。看到这些人的残暴,简直没有心情从文字上来理解王字,在五千言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从这一段本身来讲,成王的前提条件,是在知常明道的基础上,由容到公。容和公,很好理解,就不展开了,当然在现实中也只能作为一种愿望。而王字,从字义上来讲有不同解释,不过在这里,还是把王理解为: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而一竖可以理解为参透天地人者,这样接着后面:天乃道,道乃久,才合乎理想的逻辑。也就是王者,必须是参悟天道之人,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没身不殆。这在后面,老子他老人家还有进一步的论述,如第25章:
……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外,在第55章,也有对应于这一章的知常曰明,而有知和曰明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都可以看作是对这一章的进一步论述。

当然,老子他老人家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讲的。而作为我们普通人,我想没有必要从这种宏大的角度花什么笔墨了。但不妨从个人家庭或者公司管理的角度,来领悟老子所说的“道”,我想只有这样才有实际意义,哪怕用在对股票的理解上,也比空谈大道理要有意义,你说是不是?

说到这里,提到了大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大道理一般都是不受欢迎的,正如老子在第40章所言: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当然,他在第53章分析了为什么不受欢迎,这是因为: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好径,就是喜欢走小路,不喜欢走大道,诸如弯道超车之类,也包括在内。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这似乎是一个现实的常态)
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者的四个层次,五星好评的是下知有之/老年小学读《老子》017

上一章最后的一句“没身不殆“,是针对君王来讲的,因为老子五千言主要是写给古代君王看的,这里的没身不殆,当然是指遵道而行的结果。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君王都能做到老子所说的遵道而行,因此在第十七章,老子将君王分为四个等次,排第一位的,用今天评级来讲,就是可以获得五星好评,是下知有之。这话怎样理解呢?暂时不多分析,还是先看一下整章内容来领会比较好。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
其次,畏之;
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
犹呵,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我说不多分析,这是因为感觉,我们一个小老百姓来分析古代君王,一是,我没有知识积累,再说,这很滑稽也毫无意义。虽然之前也提到过秦始皇,但这是因为,我们多少都知道他是历史上的暴君,而且秦朝是最短的朝代。所以,我把这一章听读笔记的标题写作管理者的四个层次,我想,这结合公司管理来领会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有人说,不必把〈道德经〉当学问来看,而要把它当作一个管理工具来用,只是这需要要真正领会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当然,除了公司管理,也可以从家庭的角度,甚至把个体生命,当作要管理的对象来领会。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04:28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还有人看吗?{:13_301:}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2-1-6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绝   
收起回复
阿也 :
2022-1-6 14:00 来自安徽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4-3-29 19: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