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1860|回复: 0

村口的凉水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31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村西头路口的杨柳树下有口井,处在村里去田畈劳作的必经之地,那里也叫做凉水井,他也不是水井,其实是一个两米见方一米深的水坑,杨柳树根下的石头缝里面流出来的水非常清凉甘甜,水质清澈、透明,一年四季水源不断,再大的干旱也没有干涸过,是全村人吃水和农田灌溉的地方,所以就叫凉水井了。
水井正好处在杨柳树的树荫下,婀娜多姿的杨柳无形地给水井添上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水井中的水又养育着树,如此重复着,这大概就是大自然的和谐吧。可能凉水井里的水是从树根下的石头缝里流出来的原因,三伏天里,这里的水非常冰凉,像冰箱里冰过的一样。寒冬时分,这里的水却是温的,感觉像个小温泉一样。井壁四周被青石交错磊起,井底是细沙和小石子,村里人见不得井底有污泥和青苔,时长轮流对井壁和井底进行清洗换沙,像对待一个婴儿,百般呵护,清澈干净就是她的代名词。杨柳树杈上也被村头一户老人放了一个葫芦做的水瓢,供大家天热时喝水用。那时村里还没有人打水井,全村人都会来此取水。每天傍晚,夕阳斜挂在山头,大家劳作结束了都会挑着两只空桶在井旁排队等候取水,排队期间大家都会拉拉家常,询问今天种了啥,花生地该除草了,棉花该打药了等等,割稻人手不够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之类,感觉那时大家聊的都是那么的纯粹干净就像井里的水一样,其乐融融,可能这就是人情味吧。
每到盛夏那炎热的中午,树叶儿全都泛黄,打着卷,像人耷拉着脑袋,四周很是疲倦。去田里和归来的人都会在凉水井取葫芦瓢喝上一口,解热补水,顺便坐在杨柳树底下歇稍。母亲一般都是在父亲回来之前让我去打一桶凉水回来冰啤酒,午饭时给父亲喝。看着父亲喝着冰啤酒滋滋作响的感觉,估计很凉爽好喝吧。每当我也想尝尝这冰啤酒的滋味时,母亲就说念书的小孩不能喝酒,喝酒就会变笨了,以后考不上大学,此时的我深信不疑。长大了才知道,那时最便宜的啤酒却是最好的东西,是给家里的劳力准备的,只有父亲身体好了,才能干活养家。越是天热越是要劳作,尤其是双抢期间,既要抢收早稻又要抢种晚稻。双抢期间全家都上阵,小孩自然也会加入其中。每当天蒙蒙亮时,父亲就会喊我的名字一起割早稻,揉着稀松的双眼,爬起来喝一碗母亲煮的稀饭。父亲带好镰刀等工具,我带着一个空水瓶和几个茶杯向早稻田里出发,路过凉水井时父亲吩咐我灌一瓶凉水带到田里。趁太阳没有起山时得赶紧割此时最凉快,慢慢的太阳越升越高,田里也越来越热。中间在树荫下休息时就会倒一杯凉水,咕嘟咕嘟喝起来,那感觉真是太凉爽了,连着喝了几杯,从喉咙到肚子里都是冰冰的感觉,回味甘甜,此时最是幸福,割稻的炎热都被这凉水冲没了。早稻割完得大家开始准备犁地插晚稻,遇到干旱年份时,田里缺水,此时凉水井流出的水就大有用处。通过一条条水渠,凉水井灌溉着比她地势低的梯田,人们根据需要轮流将水引流到自己田里。三伏天里的禾苗好像也喜欢这凉水井里的水,其他田里刚插的秧苗都被烈日晒的发黄,可经她灌溉的禾苗都率先变的格外翠绿,形成强烈对比。
过了几年在我初中时,大家都开始在自家院里打井,夕阳照样每日挂在山头但慢慢的再也看不到那挑着水桶排着的长队,也听不到大家那欢快的聊天声。但是每到双枪时节的三伏天照样能看到抱着水瓶的小孩在灌满一瓶凉水带到田里去,因为自家水井的水就是没有凉水井里的水凉快。
随着时代在进步发展,现在村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还是双季稻现在大家都是一季中稻,也没有了双抢,都是机器收割,家家户户也都有了冰箱空调,再也不需要凉水井里的凉水来给大家带来夏日里的一丝清凉。凉水井也逐渐变的无人问津,像一个孤独的老人静静的依偎在杨柳树下。从上大学开始村子在我的眼里就只剩下冬季的颜色,一直到在外工作五年后抽空在炎热的夏天回了趟村子,才重新开始感受到她夏季的颜色。曾经那个知了的叫声是那么的熟悉动听一点也没有带来烦躁感,路过村西头时看到那颗杨柳树还是那么的风华正茂。每次当风儿吹过,杨柳便轻飘飘的摆手弄姿,伸出她美丽的小手,随风招展,轻盈的向所有人招手。生机勃勃,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更加迷人。我迫不及待地走到她面前,可凉水井已经跟自己记忆中的不一样了,井中布满了青苔四周长满了水草,井底有淤泥,井的下游有被遗弃的农药瓶,这在以前绝对要被长辈教训的,谁也不可以在此兑农药水。唯一欣慰的是出水口流出的水依然清澈干净,用手捧了一口水,还是清凉味甜,井水还是依然灌溉着地势低的梯田,依然还在发挥着她的作用。
    美丽的凉水井不再美丽但是却陪伴了我的成长,喝着这里的水长大我,有时也在思考,那美丽的井或许就是大自然最高尚的馈赠,任由大家索取不求回报。不论经过多少个四季交替,凉水井依然在源源不断的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作者:  老鸦山人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5-9 20: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