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537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1-7-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翠微村记忆》
(池州泉石散人汪四武作)
引子 ; 在有幸拜读到,池阳隐士李春生先生的佳作《城南旧事》之后,我这心底已经沉寂多年的,对故里往日记忆的维幕被拉开了。一幅幅,往日温馨的画面,便一一浮出脑海。于是乎,这《翠微村记忆》便令我不得安宁起来了!
桥北第一小块概况
这里的翠微村,是指池州城南的翠微村。大家都可能知道,在我们这一代人少小时,还能够看到的那残缺的城墙,是明代的建筑物。而明代建筑的城墙,是在唐代池州城旧址上重建的。于是乎,池州城南有了两个城门,人们称之为老南门和新南门。新南门是后来剖城墙而设的,为何要剖城新开一门呢?只因修建了一座名为"通济桥",即人们俗称“南门大桥",这大桥径直对着新城门。
而唐代开设,明代保留的城门,人们就称之为老南门。老南门在唐代也有一座径直对着城门的桥。这座桥是木桥(应该是一座吊桥,根据桥两头都有用糯米稀和石灰砌的砘坎判断),那桥面是不知道何年何月就不存在的了。可那硕大的(油)松木桥柱,潜在水底的那段,直到三十多年前才由政府拔了。真是"水浸万年松"呀,那拔出泥水的木桩其象还相当新鲜呢。
我少小时,池州老南门不仅城门洞还在,贴城墙内徐世杰旅社,贴城墙外原先是城皇庙,后来是一姓阎的人在那里开了座酒馆这边(东边)还有一单门扇,门扇足有一尺来厚,铁钉铁条铁片包裹的,黑不溜秋的门扇,其下轴已经不能承重而转动了。对面(西边),贴城门墙内,是桂阁杂货铺。城门外贴墙那家姓胡,也是开旅社的,这胡家好象是做专项旅客接待的,与城门口内徐阁在生意上从未听说过“犯怼“。
池州城南,那被人们称之为新南门的门,究竟是何年何月剖城墙,而开设城门,还真无从说起呢,找不到确实的资料哇。这个城门,就我少小时也没见着城门洞,更不讲门扇叶了。东边,城墙外贴城墙而建的是王阁,这王家也是开旅社的。他对面(马路西)是一屠户,我们称“江阁四爷"家。城墙里面与江阁对门(马路东)贴城墙而建的,就是城南有名的耿阁茶馆了。这茶馆斜对面(向北)是戴麒贵的家了。其父是石匠,所以人们就喊戴石匠家。这戴石匠家的对面是方家杂货铺,这杂货铺右隔壁(北边)又是一家旅店,这家姓张。姓张的右隔壁就是池州城最有名的一家馄饨店了,这馄饨店老板姓汪,因身材高大,人们就代姓称之为汪大个子。这汪大个子馄饨店右隔壁,是一杂货铺,主人姓方,有文化,人称方老先生。他家右隔壁是一家理发店,师傅姓张,故人称张师傅。与这理发店对面(马路西边)是一家酒馆,主人姓方。酒馆右边就是城南有名的桂阁大屋了。桂阁大屋斜对面(隔街了,往西点)是何阁,何阁是以扯掛面为生的。何阁右隔壁是戴石匠家,左隔壁是徐世杰旅社。这何阁对门(北边,隔一条名字叫孝肃的街),就是方阁或曰张阁大屋了。在这座大屋的西边,就是任过贵中校长胡通州先生的夫人陈荷香的娘家了。
二月晨风料峭,东方初现鱼肚白,这耿阁茶馆已然人声沸扬了。汽油灯高掛,茶香四溢,喊老板续水的,再添加炆蛋的,叫要香干臭的,五香豆的,五香花生米的声音,此起彼伏。赶来做这最早早茶生意的,在人网里穿梭不歇,吆喝着自己的油条,芝麻烧饼,小笼包子顶在头上叫卖。光顾这耿阁茶馆每天第一波人,全部都是渔民。他们在湖里,河面辛苦了一夜,此时才带着收获上岸来卖了,一夜辛苦,每人的收获都滿满的。他们很是习惯了,把收获放在茶馆外面,以便招揽买家,自己却进茶馆喝杯热茶了。耿老板夫妻俩,还真不是"茶博士"呢,言语极少,只有一脸永不退去的微笑。他们经营茶馆可有些年头了,人际关系好,是因为待人衷恳。他们不仅经营茶水,还卖点佐茶的自制的食品。一生只养了一对儿女,大的是女儿,儿子此女儿要小十多岁。大女儿就嫁给了对门屠户江家大儿子。
江家在池州城南卖猪肉也是有名的,每天早上他家是第二个有动静的。先是把个猪杀的嗷嗷叫,接着就是砍刀砍案板上猪肉的声音了。自我记事以来,就没看过这江阁四爷卖猪肉用过秤。顾客说要一斤半,他一刀下去决不会是一斤五两五,或是一斤四两五的,他的刀功就这么了得,有多少人找他打赌,他从来没有输过。大概杀猪的人脾气都很大的,竟管人们都知道他为人心底善良,可还是对他那动不动将刀往肉案上一拍,双眼一瞪,翁声翁音地说 ; 这刀肉,你让人家讲,好还是不好?谁敢说不好哇,那刀拍到头上来可不好玩啰。当然啰,他不是因买者太过刁滑是不会发火的。
天还未十分亮,这翠微街上就开始热闹了。街上行人川流不息,各种叫卖声掺杂着猪嚎狗吠鸡叫声,足实似如大型交响乐,在失去指挥下各自鸣奏着。哐叮哐,哐叮哐,这是扯掛面筛粉的箩櫃声。独独独拍拍独,这是边拉边抖油条面筋声响。咚吱咚咚吱吱咚咚,这是用双刀剁馄饨馅的声音。香一一干一一臭嘞,五一一香豆嘞,凡卖这些个早点的都喜欢将声音拉长吆喝着,边吆喝边卖边走动着。就这样,人们将太阳吆喝出来了,新的一天正式开始了。上学的上学去了,上班的上班去了,妇女们都忙着下河去洗衣洗菜了。各家日杂货铺都先后开门营业了。旅社里旅客也辞店各奔前程了。
这个时间段,是耿阁茶馆迎接第二波茶客的时候。这第二波茶客,绝大部分都是城里人士,他们来,名义上是喝茶,其实是将茶馆变成了谈生意的场所。他们大部分都是拎着刚遛好的花眉笼子来的,将笼子放到桌上。要一开茶(即一杯茶),再点要一点自己所喜欢的佐茶物,便架起二郎腿喝起茶来。看似悠然自得,实则双眼一刻也没有离开街面,他们有能耐远远的准确的判断出,那个卖什么的不耐烦了,急着卖出去,好赶回去忙什么别的活了。于是他们就摆出一副无所谓的神态,晃到那人跟前,三二便之的,慢不经心的先把那人其实他也看好的货物,批评的一塌糊塗后,再问个价。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能用卖者的三分之一的价,乃至四分之一的价买下货物,转手用高于几倍甚至是十倍的价卖出去。做这种"捏巧"转手买卖的生意人,人们背地里叫他们是"踏半截鞋的","吃油炒饭的"货。这种人虽说生活的自在,但是人们打心眼里睄不起的。而然对于那些个背着一杆大秤,带着码尺,专门给哪些没带秤和尺子的人称东西,量东西,收取手续费的人,人们却反而给予尊重,说是因为他持平!其实是更坏,只是耍的更聪明罢了。
耿阁茶馆每天等三波生意,基本上都是要到早上七点钟以后了。这一波人绝大部分是将货物已经卖掉的乡下人。他们入茶馆并不是喝茶,而是几个人要一壶开水,泡他们自己带的炒米或是锅粑,焦面(用大麦炒熟磨成的粉),芝麻粉。这种生意这茶馆老板也做,因为烧茶水的柴火就着落在他们这号人头上。他们几个人才要一提壶开水,而他们每人至少要带十多斤卖不出去的,又懒得往回带的竹木柴炭给他烧茶炉子。耿老板也不会让他们吃什么大亏的,他会视情况而给他们一点也是卖剩下的食物的,人心换人心嘛。这个时间段茶馆的情况如此这般了,而别的行业店铺的情况则刚开始呢。
生意人,都说池州城南的"乡脚长"是有道理的。何为乡脚?指的是客源,购买力。你想想看,池州城南边有多少山区呀!池州城北边地域不到四华里就是大江了,而南边地域纵横有上百里呀!纵横百里所出产的各种山货 ; 竹木柴炭,茶麻笋菇桐油漆,(那个时代是不禁猎的)獐麂鹿兔,猪鸡猬狍。都是要进城出售的,这南门就自然而然成了不二选的市场了。再加之东南二湖,清溪河,九华河,洪河等水域的水产品这些也需经由南门而入城的买卖,试问这是何等的市场状况呀。
《翠微村记忆》(二)汪四武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