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65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8-10-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伞
程应生
又值夏季多雨的梅天临近,自然离不开伞,联想到伞的演变过程。
自五十年代起,至七十年代初期,一直使用红纸伞和黄油布伞遮风避雨二十多年,祖辈甚至用了一生,然而就是这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红纸伞、黄布伞,随着时代的变迁,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留痕迹。
那曾经制作雨具的厂和师傅们也悄然隐去了,然而他们曾经活动的场景和对生活的作用却留在我的记忆中。
在东门大操场讲台旁,箍了一个大院子,还有几间简易的厂房,便是这个小城制作伞的雨具社,大批竹子和纸张、白布,是他们制作伞的原材料。首先要将竹子分粗、中、细,粗的做伞骨,中的做伞兜(撑伞的)、细的做伞柄,篦匠师傅,剖竹子最辛苦,技术要好,伞骨要削的细、扎实,伞兜要缝隙间距做的好,伞柄要光滑便于拿捏,然后穿线,再糊纸,上几道红油漆,上一道,就要拿到大太阳底下晒,如此往复几次。东门大操场地方大,任凭摆放。晒伞的场面很有意思,众多红油纸伞朝阳晒,像红花朵朵,在阳光下绽放,飘着桐油香,要是与黄油布伞一道搬出来晒,红黄相间搭配,蔚为壮观!
制作黄油布伞工序也不简单,伞骨、兜、柄同样要精选,还要将白布裁剪好,用线绞缝好,这样才刷黄油料漆,要刷好几遍。
伞制作好了,包装运往各乡村集镇供销社和小店去销售,供农村、集镇、县城人们下雨天用。
我清楚的记得,那个雨具社有一个太湖的老师傅,头发雪白,背微驼,耳朵不好使,人们叫他“老聋子”,还有一人,是本城的,姓龚,中青年人,说起来,还和我沾一点亲呢。他们俩喜好在做完伞下班后,到小街上马自成家回民酒馆炒两个小炒喝上二两,舒松一下筋骨。
下雨天,窄长弯曲的石板老街,挤满了撑着红纸伞、黄油布伞买菜的男女老少,像游动的蘑菇一样在行走……一不小心同对面来的打伞买菜人撞了一下,红纸伞就戳破了,要是蹲下挑拣菜,也很容易剐坏伞。
最烦人的,是小孩子们下雨上学打伞了,最容易将伞刮破,遭糕的是遇顶头风将伞吹翻一撕两半,放学打伞回家,成了“观音合伞”了。那时候小孩儿上学很少有家长接送,都自己上学,放学回家。谁还不认识附小,城关小学?没那么娇贵,不也长大了吗?
传统 老工艺的纸伞,成就了补伞的这一行当人有饭吃。过去年代纸伞破了,有洞窟舍不得扔,不是小气,是那时经济条件不好,只能修修补补再用。
自从上海人三线厂来到这地方以后,这红油纸伞和黄油布伞就渐渐地被淘汰了,嫌它不好看、笨重了。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那时候,特别羡慕上海人无能是下雨天,还是大晴天,打着一把黑“洋伞”(七十年初期本地人都这样叫),特别洋气时尚,感到自己打传统的红油纸伞、黄布伞特别土,拿不出手丢面子,就托上海人到上海给自己也买一把黑“洋伞”。似乎当地人不约而同地都在换“洋伞”了,渐渐的百货大楼也有的卖了,只是进的货还不够好,不能收折,样式也比上海买的要落后些。
自然小城的雨具社的伞市场销路受到很大冲击,一蹶不振,只好改弦易辙,另找出路。开始,办板鸭厂,卖卤鹅头、鸭脖、卤鸭,后来市场开放了,私人个体户也客许上卖卤菜,就逼使着他们又改头换面――办塑料厂,再之后不景气,就人员分流,到毛巾被单厂去了。这个传统的纸伞、黄布伞彻底的退出了延用了很长时间的历史舞台,消失在我们生活的视线中,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今天五花八门、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像万花筒一样变化万千的各式各样的收折自如的多用的遮阳挡雨的伞!
而今只能通过电影、电视、舞台上,才能瞧见《白蛇传》里许仙与白娘子在断桥撑纸伞的画面,还有丅字台上众美女穿旗袍走秀展示江南女子撑伞风光!中国传统的伞被作为一种文化保留下来。实际生活不实用,这就是历史优胜劣汰的定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