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4183|回复: 0

郑三俊的气节与家族文化(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6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郑三俊的气节与家族文化
郑素明
    【摘要】本人通过一年来的深入研究,试图从郑三俊各个不同时期的人生角色定位入手,深度分析挖掘其“忠臣”、“遗臣”、“遗民”的情怀,并联系家族文化及其社会交往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阐述郑三俊独特的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展示郑三俊在明末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生轨迹。终其一生,既有“忠臣”的忠君爱民、远大抱负的思想,又体现了其深沉、悲凉但又执着、坚守的意志。明朝灭亡、抗清驱夷失败后,“遗臣”笔下的国破山河。清朝初期,不事夷朝的“遗民”诗中参禅悟道的凄凉心境,诗人眼里的感伤情怀。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其社会交往群体诗文等作品的分析研究,去印证不同历史时期郑三俊的心理状态,达到文史互证的效果,以还原一个全面而又具体,真实而又被后人推崇备至的郑三俊。同时也希望南原郑氏后人要永远铭记先祖之德,始终牢记家族之荣,严格遵循家族文化的核心要义,自觉维护家族的崇高声望。
   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洪方,古称南原,是南原郑氏的发祥地,也是明末吏部尚书郑三俊的故乡。境内有仙寓胜境、龙池奋迹、鸡石效灵等名胜古迹,自古以来就是地灵人杰之地。
南原八景序.jpg
    明代正德年间,郑正观在《南原八景序》中对南原郑氏祖居地做了详尽的描述,“池郡列天文斗牛之墟,而隶禹贡扬州之域,我建为池西属邑,而南原则邑东村落也。据崇山良禾(仙寓山)之麓,郑氏世居焉,始于唐宋,及我皇明之盛,虽更世易代不同,而所产有登甲科跻膴者,有由监胄典文教领民牧者,又有涵光林下为一乡望一邑望,以称湖海之豪者,非钟灵萃英于其间不可也。旧名南园,叔槐衢更园为原,取地有高平、广平之义而变易以从道耳。先是会大父司训雪牕先生揭其胜,题曰南原四景,今正观扩而为八,以景概物象风气,攸钟纪录或遗君子所惜,乃不袭其故,而补其阙云。据原之上游为湖,城冈环峦,拱水绕川,渟为郑氏发源之地,天之所以敷锡我郑氏以启一代昌隆之运者,实自此发其精华矣。”
魏克顽《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jpg
    及至崇祯时期,魏克顽在《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中赞叹道“公南畿池阳建德人,名三俊,字中一,别号玄岳,丁酉(公元1597年)举于乡,戊戌(公元1598年)成进士,以冲年联捷两畿,皆列异等,殆九华钟灵清溪孕秀而笃生者欤!”
    一、显赫的家世
    制曰:“国家有史,州县有志,宗族有谱也”。据此,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南原郑氏家族变迁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
    据《南原郑氏宗谱》记载,南原郑氏家族自公元前806年始祖郑恒公以来,延绵一百多代,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先代多名公钜卿,且世有表章,今亦柱石国家,光照族姓,所藉以垂不朽者。由此溯源,南原郑氏不仅是名门望族,且世代相传。
重建家庙光裕堂序.JPG
    明朝嘉靖戊午年(公元1558年),由南京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黄希宪撰写的《重建家庙光裕堂序》记载“龙溪之郑历唐司徒、郎中、仆射三公而来,以至于今,德业相望,代不乏人,其于后也不既裕乎?厥子若孙,下及会元以至云礽,科贡叠出,世济其美,其于前也不既光乎?双溪君创学舍以榖后,立宗祠以祀先,而必合为一处,则以‘光裕’名堂,斯其称,情也已。”说明南原郑氏家族虽然历经风雨,却依旧显赫辉煌,并代有才俊,离不开其教育培养的家族文化和根植涵养的家族家风。
    (一)家族历史,源远流长
    走进坐落在紫溪的南原郑氏四房宗祠“尚树堂”的大门,迎面楹联“荥阳绵世泽,秋浦振家声”昭示着南原郑氏家族是从河南荥阳迁居而来的。
尚树堂正门.jpg
    一世友公,为周宣王(公元前828年至783年)同母弟弟,担任周王室司徒,后被封为郑国,史称郑恒公(公元前806年至771年),其地在荥阳宛陵之西南(今河南郑州市)。
    直至十六世鲁公,因康公失国,遂以国为姓,避难陈宋间居之(陈:古颍川郡,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宋:古睢阳郡,今河南商丘市),后荣公、庄公皆居此。
    三十一世兴公,迁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众公至熙公皆居此。
    四十一世泰公、浑公,复由汴州(今河南开封市)迁回荥阳(今河南郑州市)。
    四十三世庠公,值晋惠帝之乱,欲避之。以其子平公敕戍浙之峥嵘镇,镇属南近丹阳(古称歙州,今安徽黄山市歙县)秣陵,遂于永嘉元年(西晋,公元307年)八月十九日挈家渡江居之。今江南凡属郑姓者,皆其后裔。
迁徙记载一.JPG
    四十八世思公,由丹阳迁新安郡北律邪村。新安郡,今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即杭州和徽州的部分地区。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直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二县并入海宁为歙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领六县,治所在歙县。
迁徙记载二.JPG
    五十世汝公,由律邪村迁居歙州黄云岭。
    六十三世选公,由黄云岭迁至歙州官塘,复由官塘迁祁门西乡之画锦都,即营前。
    六十四世京公,由祁门西乡之画锦都(营前)迁建德禾城(今东至县葛公镇红旗岭村),始为南原郑氏之祖。
    六十八世缵宗公,由禾城移居高田(今东至县葛公镇仙寓山村)。
    七十六世才全公,由高田移居南原(今东至县葛公镇洪方村)。
    直至八十三世,由南原分居建德(今东至县)各地。
迁徙记载三.jpg
    (二)家族仕宦,名公钜卿
    按照封建社会《礼法·祭法》的规定,“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于是,唐朝天佑十六年(公元916年)二月,皇帝敕赐司徒、郎中、仆射郑氏家庙,供祀郑传、郑鲁、郑玫三公,以慰万民之请,庶忠贞垂百世,劝善昭无穷。
勅封祖庙祭祀.JPG
    建于祁门、浮梁的郑氏祖庙见证了其家族的辉煌,郑氏司徒公伯仲正功在国、泽在民、福在一方者,分别在祁(祁门)营前、浮(浮梁)新居建庙以祀之,祁庙旧有方省玄岳记,浮庙旧有彰状元汝砺记,后惟兵燹俱失,但现存有碑记诗文。
    宋朝有官方春秋祭奠基地三亩,立有当朝敕封的司徒、郎中、仆射公遗像、柱国、文功武德等坊,郑氏家庙等匾,堂寝齐舍,门廊墙垣,代立奉祀。
状元题字.JPG
    状元彭汝砺题诗曰:“兄弟三人冠仕途,一方黎庶乐耕锄。朝廷崇任平奸恶,济济公侯载画图。”
    状元王十朋题诗曰:“大唐之际兵戈扰,兄弟同心却爪牙。保障乡帮施德泽,奠安黎庶乐生涯。功勋已著昭千古,官诰犹存绚五花。庙食至今遗荫在,子孙簪笏继声华。”
    浮梁州主张时言题诗曰:“唐末英雄鼎沸时,司徒曾此义兴师。三军锐气消群寇,百姓蒙恩解倒垂。协力昆仲筹智策,结缘大圣救颠危。惟怀一德存乡党,历代绵绵立庙祠。”
    进士徐昇泰题诗曰:“伯仲匡扶昔旧然,崇祠遗像几千年。神灵濯濯归香火,功业巍巍表世贤。万里长空飞鸟尽,两株乔木暮云连。游题已有汪夫子,珠玉诗成思涌泉。义胆忠肝气肃然,金戈铁马事多年。战功俱得萧曹略,荣显何殊寇邓贤。当户山容云碧锁,映皆春色草春连。祠堂今古俨遗像,泽治云礽若涌泉。”
    状元方岳题诗曰:“谁立名祠古营中,至今黎老说英雄。当场猛气凌苍兕,保国忠诚贯白虹。羽扇大挥灭寇焰,毛锥一掷动神功。同时更有制蛟手,昆玉相辉照九重。”
    元末毁于兵火,明朝洪武年间重建基地一亩一角。
    浮梁县尹王微题诗曰:“观风偶过郑公乡,山水含兹雨露光。隙地尘埃无半点,故家乔木有千章。诸孙生意皆安业,烈祖神灵每降祥。自愧邑官才德薄,何劳歌咏播甘棠。”
    状元曾启题诗曰:“唐季干戈扰帝乡,奋身日月与争光。当时民庶沾恩泽,今日儿孙守宪章。祠宇春秋崇祭祀,神灵朝夕降帧祥。阴阴乔木阶墀下,瞻仰何殊召伯棠。”
    裔孙贵州布政司参政郑景曜和郑可信诗曰:“木爵何人可许唐,泥兹兄弟共传芳。观风尽说瓜藤好,崇祀应知天地长。怆惕四时恒接梦,宦游千里几焚香。于今衣紫谁之赐,进酒祠堂草木光。”
    裔孙教授郑茂林题诗曰:“昌江原是先公里,今袭广文宦故居。隐隐荫笼千古树,尹尹声彻四时书。挥戈堂上胥金紫,挟策阶前有后儒。愿得苍株枝更衍,一番雨露一番濡。”
    明朝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元宵后日,裔孙郑蘭题写庙词:“我祖天生杰豪,文武全才,轰轰烈烈。乘时奋击,大呼为晚唐扫除巢贼,群州士女欢呼,地携土归,朝赐剑履升阶,三杯御酒醺醺醉。天子呼为弟,官诰重重,云礽叠叠”,千寻古树,万年灯火。今古誇奇异,后裔欲绳祖,武仗威灵,左提后挈,那时节佐皇家,浴日补天,万显得男儿志。”
    明朝万历、天启、泰昌、崇祯时期,四朝重臣、“三部”尚书郑三俊所言:“赵高既放,杨左同褫,犹存八劲,号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也”,说明郑氏一族是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
    六十四世京公在唐昭宗乾符间为宣歙池观察使,迁州司户,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六十五世传公、鲁公、玫公在黄巢之乱奉旨举兵,抚慰宣、徽、饶、歙、睦、池、抚、信八州百姓,靖寇勋业灿然,唐僖宗敕封传公紫金光禄大夫、检校郎中、上柱镇国将军;鲁公宣州司马、检校郎中;玫公总制正都统检校尚书左仆射。
    传公携五子延芳、延琚、延褒、延瑛、延昇欲返祁门大营(时名营前),浮梁百姓惧贼反复,攀辕泣留。传公不忍别,加上西峰寺神僧清素谏曰:“地形瓜藤形,富贵绵延不绝如缕,请从民愿。”传公于是留下五子定居浮北藤溪,初名新居,后尊称祖庙里、庙里。乾化六年(公元916年)敕建司徒庙,供奉郑传、郑鲁、郑玫三公。
    八十二世郑景曜,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甲申科进士,官至贵州左参政;郑志达,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岁贡,官至桃源县县丞。
    八十五世郑正义,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次年卒于京师;郑正观,明朝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岁贡,官至遂安教谕;郑正行,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岁贡,官至吉安训导;
八十八世郑三俊,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加封太子少保,官至吏部尚书;郑三谟,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甲子科举人,官至户部郎中、广东高州知府;郑三復,例选岁贡,官光禄寺署丞;郑三原,明朝崇祯十四年(公元1642年)岁贡,官句容训导。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2-25 1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