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4073|回复: 0

郑三俊的气节与家族文化(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6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郑三俊的气节与家族文化
郑素明
    【摘要】本人通过一年来的深入研究,试图从郑三俊各个不同时期的人生角色定位入手,深度分析挖掘其“忠臣”、“遗臣”、“遗民”的情怀,并联系家族文化及其社会交往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阐述郑三俊独特的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展示郑三俊在明末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生轨迹。终其一生,既有“忠臣”的忠君爱民、远大抱负的思想,又体现了其深沉、悲凉但又执着、坚守的意志。明朝灭亡、抗清驱夷失败后,“遗臣”笔下的国破山河。清朝初期,不事夷朝的“遗民”诗中参禅悟道的凄凉心境,诗人眼里的感伤情怀。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其社会交往群体诗文等作品的分析研究,去印证不同历史时期郑三俊的心理状态,达到文史互证的效果,以还原一个全面而又具体,真实而又被后人推崇备至的郑三俊。同时也希望南原郑氏后人要永远铭记先祖之德,始终牢记家族之荣,严格遵循家族文化的核心要义,自觉维护家族的崇高声望。
    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洪方,古称南原,是南原郑氏的发祥地,也是明末吏部尚书郑三俊的故乡。境内有仙寓胜境、龙池奋迹、鸡石效灵等名胜古迹,自古以来就是地灵人杰之地。
紫溪桥.jpg
    明代正德年间,郑正观在《南原八景序》中对南原郑氏祖居地做了详尽的描述,“池郡列天文斗牛之墟,而隶禹贡扬州之域,我建为池西属邑,而南原则邑东村落也。据崇山良禾(仙寓山)之麓,郑氏世居焉,始于唐宋,及我皇明之盛,虽更世易代不同,而所产有登甲科跻膴者,有由监胄典文教领民牧者,又有涵光林下为一乡望一邑望,以称湖海之豪者,非钟灵萃英于其间不可也。旧名南园,叔槐衢更园为原,取地有高平、广平之义而变易以从道耳。先是会大父司训雪牕先生揭其胜,题曰南原四景,今正观扩而为八,以景概物象风气,攸钟纪录或遗君子所惜,乃不袭其故,而补其阙云。据原之上游为湖,城冈环峦,拱水绕川,渟为郑氏发源之地,天之所以敷锡我郑氏以启一代昌隆之运者,实自此发其精华矣。”
    及至崇祯时期,魏克顽在《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中赞叹道“公南畿池阳建德人,名三俊,字中一,别号玄岳,丁酉(公元1597年)举于乡,戊戌(公元1598年)成进士,以冲年联捷两畿,皆列异等,殆九华钟灵清溪孕秀而笃生者欤!”
        一、显赫的家世(前面已发,这里省略)
        二、系统的教育
    据《建德县志》和《南原郑氏宗谱》记载,南原郑氏一族在官办教育机构任教授、教谕、学正、训导的多达近百人,这是与其家族拥有的系统教育分不开的。
    据《明熹宗实录之五十八》记载,明朝时期徽州及皖南地区的学院教育非常发达,总计134所,有官办的,也有私立的,南原郑氏黄龙庵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据《南原郑氏宗谱》记载,郑三俊在24岁考中进士之前,一直在家乡求学,先后就读于南原郑氏私塾学堂、黄龙庵书院、唐山寺书院。
方贞述先生墓志铭.png
    从郑三俊题写的《方贞述(方孔炤)先生墓志铭》“神宗(明朝万历皇帝)末年,上江气谊最盛,建德、桐城对江也。方氏如鲁岳,仁植、桥梓二公与余尤合。”可以看出晚明时期上江地区士风盛行,人才辈出,群贤汇聚。而当时的上江指的是南京以上的长江上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皖江一带。
    唐朝杜牧曾赋诗《题乌江亭》感慨“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由此可知,皖江一带的教育至唐朝以来就非常发达,且人才辈出,郑三俊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没有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一)幼年时期受到严苛的宗族祖训家规约束
    南原郑氏祖训分为“五要、十一不要”,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树德”,以成家族之风——“毋为奴隶以辱先也”,释其义为“奴隶,下人也。上辱先祖,下辱自身,岂自爱自重者为之哉,切宜记之。”
祖训.jpg
    南原郑氏家规分为“四要、八禁”,而最为核心的是“尚书”,以成家族之教——“谨教读”,释其义为“家饶固当隆礼延师,家贫亦必多方曲成。族内倘有不贤父兄,不尽心力以教子弟;及子弟甘自暴弃,不肯实心奉教。皆公祠仆责,其富者仍议罚,以助贫者不能教之需。”
家规.jpg
    郑三俊在《祭弟子来文》中对此有过表述:“吾弟生而孝友、矜名、义雅、好文翰、拆节、小心,为先大父所称,入成均(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为刘太史赏鉴,先大父尝曰:‘此吾家千里驹也!’,自染奇疾,触辄迷昧,犹口喃喃,诵诗书作韵语不休。”
祭弟子来文.jpg
    由此可见,南原郑氏的宗族教育是非常严苛的,从小就必须受到祖训、家规的约束,行为举止都必须符合道德规范。
    (二)少年时期受到严格规范的宗族私塾学堂启蒙
    郑氏宗族一直是名家钜族,南原郑氏自六十四世分迁以建德(今东至县)来,世居以下者,皆有隐德,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拥有自己祖庙、祖堂、祖祠,随后各个分支又陆陆续续修建了“三祖”合一的宗祠,并在宗祠里设立私塾学堂,用以教育培养族中子弟。
    相传郑三俊在黄龙庵书院读书时非常用功,有次先生见其很晚了才钻进黑蚊帐里睡觉,于是一时兴起,吟了句“乌龟帐,帐乌龟,爬上爬下”,郑三俊意识到先生在考他,略一思索,将头伸出帐外,续道“黄龙庵,庵黄龙,飞进飞出”,先生一听,不觉暗暗惊奇,觉得这小子将来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心思多半用在郑三俊身上了。
    八十九世祖郑思旭在《读书吟》中写道:“晨钟敲便起,霜重不开门。炉红拭几席,水暖净壶冰。沐竟展卷读,疑深逐句寻。古人未见我,我思见古人。自得匪耳食,劳我真精神。血花呕盈斗,苦茗啜数升。寻得孔颜乐,梅花天地心。”说明郑氏子弟读书是非常用功和刻苦的。
读书吟.JPG
    其又在《夏夜宗祠阅族中诸子会课》中写道:“几阵寒芒绕栋楹,雄才伯仲费评衡。无花眼力推前辈,有价文章让后生。轼辙谩夸苏氏子,机云不羡陆家名。灯前搦管丹黄遍,拭目宗祊彩凤鸣。”说明郑氏子弟不但要努力学习,还要接受严格的考试。
   (三)青年时期受到成熟发达的书院教育
    据《明熹宗实录之五十八》记载,天启五年魏忠贤以余懋衡、郑三俊、毕懋良为东林党领袖之名,将徽州及皖南地区所属书院134所悉数尽毁。当然,郑三俊求学过的郑氏宗族黄龙庵书院、游学过的唐山寺书院也在劫难逃。崇祯元年,阉党覆灭,开始逐渐恢复,至清朝后期曾一度达128所。
    1630年,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的郑三俊为其青年时期因游学与佛结缘的唐山寺题写了《唐山寺碑记邑志》“唐山古刹,法侣甚盛,三四十年前,多儒者游,时有老衲照公嘻嘻以喜作佛事,尤与余善。丙申丁酉间,余师养初设皋比于此,四方响臻,余来无下足处,照公独意重余,舍余西楼精舍。寺左乔木中生瑞竹,偏以期余,余自去。照公久溷风尘,每晤必勉余早息,几希乎,有道者,呜呼!照公此意日月不能老也。”讲述自己于公元1596年至1597年间,为了备考乡试、殿试,来到本县唐山寺书院听金养初老师讲学,因人多而无处落脚,受唐山寺主持老衲照公施舍,免费提供一间寺院讲经的精舍供其学习居住。
唐山寺碑记.jpg
    郑三俊果然不负师恩众望,于1597年考中举人,1598年考中进士,联捷两试,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成为明朝的股肱之臣,国家的栋梁之才,享有“天子三问”之资,天下第一清品之誉。
元氏县志.jpg
   因于佛缘的郑三俊始终心存感恩,慈悲为怀,倡导大爱。至此,他的一生与教育结缘。为官期间极力改善民生,发展教育,与普度众生的佛教理念一脉相存,所任之地全部将他列入名宦。先后进入北直隶真定府元氏县(现为河北省元氏县)报德祠、北直隶真定府真定县(现河北省正定县)名宦祠、河南归德府(现为河南省商丘市)名宦祠,列入福建名宦、家乡南直隶建德县(现为安徽省东至县)乡贤祠。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4-4-26 04: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