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立冬了,人行道上的银杏树,似乎一夜间叶子全变成了金黄色,被嗖嗖的冷风一吹,呼啦啦坠了一地,在风中翩翩起舞,又纷纷扬扬飘向马路中央。人们走在路上,都缩着脖子,弓着腰躲避着迎面吹来的寒风。 就是平日里花团锦簇的公园,在严冬来临的时候,也是万花纷谢,一片沉寂。只有那些往常不起眼的猫儿刺,还枝繁叶茂,在瑟瑟冷风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尤其是枝头那红色圆润的果实,显得鲜艳夺目,在阳光下,象一颗颗红玛瑙般耀眼可爱。 随着天气渐渐转冷,楼下小巷里,传来了“卖甜酒小汤圆啦、卖甜酒小汤圆啦"的吆喝声,又到了吃甜米酒的时候了。 往昔冬日的夜晚,街头巷口昏暗的路灯下,总有叫卖“下甜酒酿子哟”的甜酒摊 ,酒酿担子上总会亮着一盏马灯,随担子晃悠。那担子一头是炉子和锅,一头则装着酒酿钵子和碗、盆等。夜风吹过,马灯和炉火忽闪忽闪,微弱的灯火给冰冷的冬夜增添些许温暖,一阵阵叫卖声打破老街的沉寂,走夜路的人喝上一碗热甜酒,会感到无比的温暖。 如今夜晚没有了流动的卖甜酒酿子的小担子,但是有另外一种小贩,他们挑着装满甜酒酿的瓦钵,走街串巷,四处叫卖。还有的踩着三轮车在各个小区门口转悠,大声吆喝着卖甜酒,附带卖一点用糯米粉搓出来的小汤圆,(俗称“水子”)人们声把甜酒买回家,清早在炉子上氽着吃,打个鸡蛋或放几个小汤圆进去,全凭自己喜欢而定。
冬天的小巷,有好天气的时候,正午的阳光也还有些暖意,到楼下背风的墙旮旯里晒太阳。双手拢在袖子里,坐在小板凳上。低着头,身子朝着太阳,让温暖的阳光抚摸着慵懒的身躯,让人昏昏欲睡,在宁静中享受冬日里的这片温暖阳光。亦或四人围着一张小方桌“斗地主”,两、三个小时的时光,也会不知不觉,在玩扑克牌中悄悄消逝。等到太阳渐渐隐没在高楼的后面,人们端起小板凳才各自散去。清冷的风不讲情面的从巷口刮进来,寒冷又重新笼罩在这条逼仄的小巷。
当然,冬日里大多数是阴雨天。出不了门,只有在家烘火桶。如今家家都是电火桶,插头一插,火桶就暖了。半截高,烘到脚烘不到腿。总感觉没有早先的木火桶来得实在。高高的木火桶,泥火鉢里盛满了锅灶里炒菜煮饭剩下的柴火。盖上铁火桶盖,人坐在上面,从脚暖到腿直至全身,如果在火钵里焐上几根山芋,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闻到烤山芋的香味从火桶里慢悠悠的散发出来。这时候拨开火灰,拿出冒着香气焐得焦黄的山芋,烫得左手换右手,嘘、嘘……鼓着嘴吹气。在暖暖的火桶里慢慢品味冬日里的悠闲。如果出去串门,就随手拎一只红泥小火罐,把它搂在怀里,又能烘手又能暖身。如果打牌,就把火罐放在桌子底下烘脚,暖暖的玩得很有兴致,又得浮生半日闲哦。 冬天的味道最让人回味!冬日阴雨天的黄昏,天早早的就黑了下来。这时在家里关上门窗,谢绝寒风的来访。坐在桌前,烧起红泥小火炉,端上热气腾腾的瓦锅,不管煮的是什么,即便是大白菜煮豆腐加上一把大蒜。那热腾腾的香气也是满屋缭绕,蓬勃着冬的味道,如今没有了红泥小火炉,代替它的是电磁炉、酒精炉。它们比泥巴的小火炉用起来是方便许多,但却少了炭火燃烧时散发在空气里的炽热和木炭的浓郁的香味。家里珍藏的那只泥巴做的小炭炉极为珍贵,每到冬天才拿出来用。围着火苗直抽的小炭炉子,浅酌慢饮,遍身都感觉暖暖的。虽然不是“绿蚁新醅酒”,在欲雪的夜晚也觉得屋子里春意盎然乐趣无穷。 说到吃火锅,胖头鱼烧萝卜,才是冬天暖暖的味道。胖头鱼即鳙鱼俗称:“大头鱼”, 胖头鱼体侧扁,头部特大,味道的精华全在头部。具体做法是:热锅凉油放入剁开的鱼头,用小火煎,煎至鱼头两面金黄时,放入适量的黄酒和陈醋,再放入姜片,倒入凉水用大火烧开,直至鱼汤呈奶白色时加入切好的萝卜片,喜欢吃辣的可放几片干辣椒,待烧开转小火慢慢炖。炖到萝卜熟了,放入大蒜叶,就可以出锅了!将鱼头和萝卜盛入砂锅中,再置于炭炉上边突边吃,尝一口浓浓的鱼汤,顿时鲜香溢满口腔,此时的胖头鱼已经是骨肉分离,所有的精华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这个时候的萝卜要比鱼头更好吃。当冷雨敲窗,天空欲雪的时分,若有三五好友围炉而坐,浅斟慢饮,那滋味怎是一个“好”字了得。 如今的冬天很少看见大雪一场接一场的下,路上积着一尺多厚的雪。河里的水都冻起来,屋檐下吊着几尺长的冰溜子。童年的时候谁没有吃过水缸里上冻的碎冰块,谁没有堆过雪人,打过雪仗。一年四季看的玩的层出不穷,但惟有冬天让人更快乐,冬天老人可以晒太阳、烘火、围着火炉喝小酒。孩子们在雪地里玩得不亦乐乎。不知道今年的冬天是不是又是暖冬,最怕整个冬天只下一点点小雪,没有了冬天的乐趣,连吃火锅也没了兴致。 冬日最美,窗外冷风飕飕,屋中因一炉炭火变得温暖如春,随手翻看汪曾祺写的美食文章,由于他不只对美食有高品味的鉴赏力,还能系上围裙下得厨房烹饪一手好美食,更能把吃的感触、吃的空气、吃的渊源、吃的文明以及每道菜用什么料、怎样做,无不必雅致、细腻的言语,描绘得头头是道、饶有风味、别有才思。很一般的菜,经他的文字一支配,便成了诱人的美食美文,不只没有了油腻的焰火味儿,并且直接就延伸到了审美境地。比方:《口蘑》、《萝卜》、《五味》、《豆腐》、《干丝》、《家常酒菜》、《故土的食物》等等。就连他最闻名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他都会写上跟吃有关的唱词儿:“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款待十六方”。可见,他是一位把口腹之欲和典雅文明之间的间隔拉得最近的人。
读着汪先生的美食美文也如同在享受一顿舌尖上的美味,字的行间都飘荡着美食的味道,阵阵香味溢出了书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