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46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9-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续前)贴完春联,放过炮竹,全家换上新衣服,就开始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了。年夜饭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晚餐,中国人为年夜饭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如团圆,辞旧迎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祝福……。直到现在已高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国,西方的节日被年轻人广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明强烈冲击的今天,年夜饭在国人心目中的近乎神圣的地位仍然没有任何动摇,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富贵还是贫穷。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只要有可能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赶回家乡和家人一起吃上这顿团圆饭,那怕是千里迢迢,山高水长。
对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年夜饭的意义,主要是两个,一是可以满足一下对美食的渴望,放开吃一顿,给长年缺乏油水的肚子再添一点荤腥;二是长辈们多多少少要发点压岁钱。清代诗人 吴曼云有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拿到压岁钱后充满喜悦的言行。
年夜饭的菜基本上都是双碗。我们老家地处皖南沿江丘陵地带,一年四季,那怕是在炎热的夏季,那怕只是一锅只有食盐炒的青菜也要用木炭烧起火锅。如果偶有年份生产队的耕牛死了,每家都能分到几斤牛肉,年夜饭里就少不了一份牛肉火锅。我们那的牛肉火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就是用自家腌制的白菜和自家磨的辣椒酱一起炒制后放到木炭炉子上炖着,香香的、咸咸的、辣辣的还带有点酸酸的,是非常好的下酒菜,吃上一口不仅刺激味蕾而且让你胃口大开。这种烧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有两碗红烧鲢鱼,两碗红烧肉、、两碗用瘦肉和上山芋粉搓成的圆(丸)子。红烧鲢鱼基本上不能动,它的存在只是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寓意为“连年有余”。红烧肉、肉丸子也只能浅尝辄止,即所谓的“看菜”,要留到正月招待客人。
另外还有两碗炒藕丝、两碗炒粉圆子、两碗山芋粉圆子、两碗肉丝炒豆腐丝。炒粉圆子是用炒熟后的米粉加上一点肉丁、辣椒粉、虾皮和在一起搓成如网球差不多大小的圆子再放到蒸笼蒸熟后而成的,吃起来香香的、辣辣的、粉粉的。山芋粉圆子是由山芋粉加上肉丁、冻米(用沙炒制的大米)和在一起蒸制而成的,有一种特殊的口感。在我的老家现在还有少量的家庭在春节期间仍制作这两种圆子。炒粉圆子、山芋粉圆子和瘦肉圆子都寓意为“团团圆圆”。粉皮的制作并不复杂,就是把山芋粉用适量的水和好,用菜油稍煎一会,用少量的水喷一下,最后撒上一点蒜叶末,口感香香的嫩嫩的滑滑的。制作这道菜关键是火候,火候不到不熟,火候过了容易糊。这道菜我已很多年没吃过了。我小时候大多数是在外婆家过年的,外婆的做菜的手艺精美绝伦,至今我仍非常怀念。
吃过年饭,小孩子们撂下饭碗撒腿就出门撒野去了。母亲在收拾好碗筷后,就开始做芝麻糖或花生糖,同时准备最后一份年货——五香蛋。母亲做的五香蛋佐料适当,把所有的佐料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自然别有一番风味。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大年三十晚上,我一口气吃了六个五香蛋,直到正月十五,仍然感到食管是梗着的 。
很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把春节喜庆的气氛描写得淋漓尽致。大年初一一早起床,放完炮竹,大人们就用瓷碟装好麦芽糖和以麦芽糖为主要原料的“高附加值”的灌心糖、芝麻糖或花生糖,母亲端上一碗热腾腾的五香蛋,等候家族成员们的来访。母亲还要烧上自家做的米酒(即酒酿),每碗里打上两个荷包蛋,让我端给家族的几位长辈,但一般情况下,对方只收下酒酿,把鸡蛋退回来。那个年代,生活清苦,但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恤的淳朴的民风,至今让人回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