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前言:寻味记,寻味舌尖上的池州,致力于帮吃货们发掘最正宗的池州美食。街知巷闻还是名不见经传,只要是美食,都是咱们认真寻味的对象。 本期寻味的对象,是一道藏在池州大山里的美食——苦槠豆腐。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勤劳聪明的池州人民在吃这方面颇有研究,将这一池山水的馈赠,变成了一道道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苦槠豆腐就是其中的一种。
苦槠豆腐,池州人习惯称它为乌(音)栗豆腐,来自苦槠树的果实——苦槠子,一个个头挺小的带有深棕黑色硬壳的圆形小果实。
说起苦槠,很多老一辈的池州人都不陌生。山里的孩子,对它更是怀有特殊的感情。苦槠是我们儿时陀螺大赛的主角。跟着大人一道去山上捡苦槠,回来以后他们做豆腐、我们玩着圆圆的、我们称之为“栗子”的东西,是孩提时代深刻的记忆。
现在生活好了,早已不需要靠着苦槠充饥,可是这种天然的食物却成了抢手货。每到秋末冬初,阿姨们就会去山上捡苦槠种子回来做豆腐。这一次,我们寻味小分队跟着杨阿姨一起来到里山街道新华村,看看这大自然的馈赠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美味爽口的豆腐…
从市里驱车二十分钟,便来到了今天的目的地。眼前的这座山叫六峰山,山上有很多苦槠树。“农历九月九,苦槠乌溜溜”,此时正是苦槠子成熟的季节。
苦槠树通常都很高,一般人都够不到,只能捡一些自然掉下来的。拨开地上的枯叶,能看到散落一地的苦槠子,动作快的,半天可以捡一袋子。
想要吃到美味的苦槠豆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捡回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簸箕里面晒开裂。经过一天的暴晒,这些果子会裂开一条缝,杨阿姨熟练的用家里的方凳将他们碾碎去壳。
剥了壳的苦槠子白白嫩嫩,别看它长得像缩小版的板栗,却带有一股苦涩的味道,需要放在水里浸泡一天,好去除它的涩味。
等浸泡好了以后,需要拿去磨浆。以前都是用石磨磨浆,小时候村里石磨那里是很热闹的。一般都是一村一个共用的。现在石磨也没人用了,改用电磨了。
接下来这一步是最关键的熬粉,这可是考验手艺的时候。杨阿姨将家里的大铁锅洗的干干净净,就等着吃完饭以后大展身手了。
锅里差不多加上半锅水,等它慢慢烧开以后再将磨好的苦槠子倒进去熬煮。等待的过程中大家聊起以前靠捡苦槠做豆腐赚钱补贴家用的经历,那似乎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那时候为了捡到更多的果实,往往天刚蒙蒙亮就出发了。有时甚至是打着手电筒出发,树底下的亮光星星点点,恰似夏日里的萤火虫陪伴在它的身边。
柴火锅做出来的东西总是充满着烟火气。熬的时候要不停搅拌,还要随时注意火候,一不小心就煮糊了。
等到白色的糊糊慢慢变成褐色,差不多就熬煮好了,将它倒入到模型里面,冷却就成了美味的苦槠豆腐。杨阿姨做的苦槠豆腐没有放任何添加剂,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价值也非常高。
经过6个小时的冷却,杨阿姨用刀将盆里豆腐切成小块状,放入桶中加入清水养着,这满满的两盆看起来不少,杨阿姨热情好客,这家送一点这家给一点,自己剩的也就没多少了。
苦槠豆腐的做法简单,吃的时候随时拿起来,配着生姜、大蒜、辣椒酱一炒,就是一道美味。
烧好后的苦槠豆腐和普通豆腐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清香,入口嫩滑。
一道苦槠豆腐,简单朴实,但做成不容易,捡、晒、磨、泡......一道道工序,需要时间,需要沉淀,方才成就美食,可能真正的美味就应如此。
想吃到池城更多更地道美食,敬请继续关注池州人网寻味记栏目哦。下一期吃什么?让寻味小分队想一想…如果,你有好吃的池州美食想推荐,请踊跃留言,或添加小笼包(微信号:czrw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