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三万圩色
作者:刘学冬
圩田,也叫“围田”,指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围堤筑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圩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圩堤多封闭式,亦有其两端适应地势的非封闭式。
圩田是人改造自然的产物,也是人与自然抗争、争取自身权益的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池州圩田开发热潮初起于清末,繁兴于民国,大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发成因既有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的运作和租佃制度的推波助澜,也与政府的大力组织和积极导引有关。
民国时期,官宦士绅集资合股,在沿江滨江的荒滩涂地,大肆筑堤挡水,开发出诸多圩口。“三万圩”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三万圩”位于今牛头山镇万生村、惠民村、木闸社区、杨店村及秋江街道办事处万宝村一带。自民国7年(1918年)至12年(1923年),
原贵池县士绅钱翰臣等集资在秋浦河的下游湖滩地带,先后筑成了万生、万成、万宝三圩,合称“三万圩”,计河堤长22.8公里,湖堤长15.68公里,保护面积3.15万亩,招佃垦殖。
招佃垦殖需要人口的不断流入,清末战乱加上鼓励垦荒的政策因素叠加,人口大量流动,大批外省或省内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流入拥有大批荒滩湿地的池州,这些客籍农民自清末至民国年间,源源流入池州,受雇于各种垦务公司名下,辛勤佃垦,促进了池州圩田的开发。“三万圩公司”就是这类的垦务公司。
“三万圩”人民群众不断与命运抗争的同时,无数革命先辈也在这片土地上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印记。
三万圩党组织的发展
早在 1942 年 2 月间,沿江团团长傅绍甫与桐西大队领导徐绍荣、张尔庆、彭高研究,决定派张有道去贵西侦察了解情况后,再决定是否派部队去。张有道率六人侦察小分队,在贵西两同志带领下,
从枞阳下游方家墩上船,在乌沙至前江口中间的地方登岸,经三万圩、万宝圩、后村,继续侦察殷家汇(附近)、吴田、唐田后回到三万圩。再返回桐庐根据地。通过此行了解到日伪军兵力布置和贵西沦陷区人民盼望新四军早日来解救他们的情况。任务完成后,回到桐南花山向领导作了汇报。
1942年4月,中共桐庐无县委派桐东部队某连指导员张琴(又名鲍克武)到三万圩三棵树(地名,今牛头山镇万生村三棵树)一带发展了章文祥等一批党员,并创建三万圩第一个党支部。
三万圩根据地的建立
1944年初,沿江中心县委指示桐怀潜县委(书记黄瑛)要积极开辟江南根据地。桐怀潜县委决定成立一个临时工委会,由马守一任书记,张伟群、张柳溪(原名张尔庆,沿江独立团的三营教导员)为委员,开辟贵池县西部地区。1944年4月2日晚,马守一、张伟群、张柳溪及张有道带领沿江团八连的一个排乘船到达贵池以西的三万圩;杨杰、王南山、高南山等人从广济圩的长河口乘民船过江,夜间抵达三万圩的三棵树。
沿江团到江南后,先后镇压了五个国民党、日伪特务分子,对日伪顽震慑很大。同时开展上层士绅工作,分化争取伪保长,使他们成为两面政权的代言人(称为白皮红心)。隐蔽而又积极的活动,日伪军不知新四军虚实深感恐惧。不久,三万圩公司、晏塘桥镇、高岭镇等几个伪军小据点都被迫撤走了。于是新四军就在这一带站稳了脚跟,建立了税收机构。
1945年后,根据沿江中心县委的决定,贵桐县委将重心转到唐田、吴田、蛟口一带,向西发展,在贵西一区(晏塘)、二区(洪铺)、三区(高岭)成立一个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对各区的领导。工作委员会属贵桐县委领导。书记胡昌耕,委员张格、马数鸣。在中共贵桐县委领导下,贵西地区到1945年9月,已建立七个区,其中三万乡(乡长:张武)属晏塘区(区长周暮樵)。
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1944年10月21日,贵西抗日根据地干部开展整风学习。三万圩地区先后建立渔民会、自救会、更哨队、农救会、农会等组织。
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在领导创建贵西抗日根据地中,始终抓住一个中心环节,那就是领导农民进行减租减息。
贵西地区沦陷后,地处贵西的三万圩公司的大股东虽逃往大后方,但仍旧通过公司继续索取租利。另一方面,逃往贵池南部山区的国民党县、区政府仍通过特务人员控制公司继续榨取租利。如逃到百里之外狼坑的国民党乡长陆士愕,还到三万圩公司要救国捐;逃到密岩贵池西北办事处的戴老五,竟霸占了乌头湖的鱼利。再一方面,三万圩公司还要应付日伪人员。不要说农民,就连小地主、小股东也得不到租利。中共沿江办事处和沿江中心县委了解上述情况后,召集当地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临时董事会。并改变了过去按股份分配权力的做法,实行不论大小股东,每人只有一票选举权。新董事会成员大都是贵西本地人,也是新四军民主政府能够争取的小地主。接着改组三万圩公司,派进步士绅汪秀璋出任公司经理。从而摆脱了大地主的控制,阻止了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三万圩的侵夺,为民主政府实行减租减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万圩一带此时有大批江北移民,露宿野外,无地可耕。1945年春,中共晏塘区委在凤口陈祠堂召开农会成立大会。会后,贵西党组织组织农协会与三万圩公司交涉,同三万圩公司董事会谈判,达成由三万圩公司租佃土地、借贷种子和生产工具,让长期流浪于这里的大批江北移民开垦800亩芦苇滩田的协议。
上述做法,调动了三万圩农民的革命热情,三万圩成为民主政府的核心区。
敌后武装建立
1943年下半年新四军沿江团一营八连驻后村,一天上午地方工作的同志告诉八连:大叶村乡公所来了 10 多个伪警察,背着枪,在大叶村山沟里活动。得知消息,八连迅速作出决定,消灭伪警察把枪搞到手。当晚,由地方同志带路,从后村出发,两个小时就赶到伪乡公所驻地小山村。八连立即兵分两路将伪乡公所包围。这时,伪警察已发觉被包围,开始从后门逃往山上,有的还未来得及跑,八连一排迅速从正面冲进屋里,其余战士围捕逃跑的伪警察。伪警察吓坏了,没有开枪就缴械投降。
10 几个伪警察全成了俘虏,缴了11 条枪,1 千多发子弹,20 几个手榴弹。将俘虏带到 3 里外的地方,对他们宣传政策后,给予释放。为了更好地支持地方开展游击战争,八连将战利品中的六条枪(每枪配发20 发子弹),留给了地方,组建了三万圩第一支游击队,活动在后村。三万圩游击队,后来发展成为贵西游击大队。
贵西游击大队,又称桐贵游击队,政委马守一(兼),大队长黄绍臣,下辖四个连。主要活动地区:贵西唐田、乌沙与东至八都湖一带,贵殷公路两旁。贵西游击大队配合沿江团,积极开展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为打通七师与五师的联系,配合沿江团粉碎了日军对三万圩的扫荡。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贵东、贵西游击大队已达 500 人,枪支 400 多条。北撤后成为十九旅的主力之一。根据地还组织了有几千人的民兵队伍,各区、乡民主政权都有自己的区、乡游击队。正是这支三结合的武装队伍,先后拔除了牛头山、扬小店、凤口陈、上江口、馒头山等日伪据点、炮楼或哨卡。
铲除反动会道门组织
1944年,贵西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晏塘一带,一贯道、大刀会活动猖厥。晏塘民主政权建立后,在群众中进行广泛教育,揭露一贯道是欺骗群众的害人道,号召群众慎防上当。对一贯道首约法三章,不准继续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但三万圩公司一贯道首刘贵斌,畏罪潜逃安庆四个月后,又潜回家中,继续聚众烧香磕头,散布谣言,迷惑群众。说什么天下这样大乱,真龙天子快要下凡。为此,晏塘区民主政府将刘逮捕。并在晏塘镇上召开公审刘贵斌大会。各乡派代表参加了大会,审判会后予以镇压。这一行动,影响很大,信道群众,纷纷主动到乡民主政府登记退道,使民主政权更加巩固。
三万圩的群众组织
1945年春,晏塘区委在凤口陈祠堂召开农会成立大会。会员们穿着新衣,敲锣打鼓,扛着彩旗,喜气洋洋进了会场。把一个陈家祠堂内外挤得水泄不通。会议选举了九房朱朱某任会长。高岭、晏塘区有 80%的农民加入农会,这些基层农会曾于 1944 年领导贫苦农民减租减息,让租让息。农会建立巩固后,全面地开展了二五减租,方法是:以保为单位,成立评产委员会,小保设委员 3—7 人,大保 7—9 人。参加的成员是佃户占三分之二,开明绅士、地主占三分之一。在秋收时先进行一次评产。在评实产量的基础上进行二五减租,在评产中如发生争执,则由乡评议委员会解决。
民主政府为改善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对逼其农民退还减租部分的不法地主,经教育不改者坚决镇压,如对洪铺区一恶霸地主即就地处决。
青黄不接时,民主政府帮助借粮,改善和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心向共产党,热爱新四军,积极响应抗日救国运动号召,三万乡一次就动员三四十人参加沿江团八连。
农民协会为当好民主政府的得力帮手,还设立民事调解委员会,请一些公正和有威望的士绅担任委员,如江心洲的鲍四先生,仙姑殿的纪大先生,三万圩的王景章,为调解群众之间纠纷,促进地方团结安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军民鱼水情
1944 年 7 月,沿江地委在九房朱村(今牛头山镇前江村)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后,开会的同志迅速离开九房朱村。此时,晏塘区委书记周暮樵因重病无法行动,住在该村朱老奶奶家休息。不料殷汇、方村的日军,当夜突然袭击九房朱村。半夜,听到狗叫,白发苍苍的朱老奶奶轻声叫醒周暮樵,说:“鬼子来了。”“村庄被包围了”。周暮樵醒来,立即爬起,要冲出去。
朱老奶奶一把拉住周暮樵说:“你不能冲,快躲起来。”朱家系低矮草房,实在无处可躲,朱老奶奶指着锅屋稻草堆,将周藏在里面。不一会儿,两个鬼子进屋,拿着手电筒在屋里东照西照,见朱老奶奶在床上颤栗并不断呻吟着,鬼子怀疑朱老奶奶患了伤寒病没问就走了。过了多一会儿,朱老奶奶满头大汗将稻草掀开说:“鬼子走了,你赶快走吧。”她叫人用竹床抬着周暮樵到三万圩,使周安全脱险。1952 年,周暮樵同志到贵池还曾到九房朱村去看望朱老奶奶,谈起往事,大家都不禁开怀大笑。
建国后的三万圩
1954年11月贵池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秋浦河以西的三万、大农、建国、民生、同乐等大小8个圩连成一个秋江大圩。1954年冬,实行以工代赈,掀起堵口复堤热潮。至1956年冬,完成联圩工程。
至此,
三万圩已与秋江大圩合为一体。三万圩也成了一个历史地名。
来源:大美牛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