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62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9-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前清和明朝为什么会同样与世界失之交臂
——读张宏杰《大明王朝为何与世界擦肩而过》小感
张宏杰先生是我喜欢的历史学者,他的几本著作我都拜读过。其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广阔的视野,特别是语言的感染力,议论的穿透力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读他的书就好像被带进了历史现场,能亲身体验到世事的沧桑变幻,历史的波谲云诡。近读张先生《大明王朝为何与世界擦肩而过》一文,掩卷之后有意犹未尽之感,思量一下,张先生这篇文章其实并没真正给出问题的答案,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又留下了一个“李约瑟难题”。我试着解读一下,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一)
1399年(明建文元年),相貌比太祖帅,但气质颇似太祖的朱棣率八百亲兵起兵(张宏杰语),于1402年夺取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代皇帝,是为明成祖,被后世尊称永乐大帝,中外历史上被称为“大帝”的可是屈指可数。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通过非正常的手段获取最高权力的君王,“篡夺者”的名声,似乎是一只鞭子,在鞭策着他们励精图治去建立丰功伟业(张宏杰语),如唐太宗、隋炀帝、明成祖。那些规模宏大的“形象工程”似乎也在给时人和后人昭示着他们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合法性。唐太宗虽没有什么代表性的“形象工程”,但开创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隋炀帝时开凿了被后人诟病但又泽被后世的大运河,那永乐大帝的形象工程则更多了,派郑和下西洋、修建万里长城、营造北京城、编修《永乐大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
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营造万邦来朝的景象”,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规模最大的是第四次,随队出海的人员有27000多人,其中有许多是战斗人员。208艘船只中,战座船有100艘左右。占据海面10平方公里,相当于1400个标准足球场。尤其是增加了堪称国之重器的宝船,长近138米,宽56米,有研究表明其排水量在3000吨上下。而在其半个世纪之后,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船,最大的旗舰圣玛丽亚号排水量充其量在130吨。但宝船的建造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观感,满足是天朝上国的那份自大和自负
在一共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达过爪哇、苏禄、真蜡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最后到达西亚和非洲东海岸,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但后因“支费浩繁,库藏为虚”,1433年被明宣宗下令终止。
郑和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史无前例,显示了那个时代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居有的领先地位。但郑和远航与西方人开辟新航路有着截然不同的后果。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明成祖和郑和死后不久,中国船队便绝迹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从此,中国人传统的海外贸易市场逐渐被欧洲人所占据,并最终退出了正在酝酿形成中的世界性市场。相反,哥伦布和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后,在西欧激起了远洋航海的热潮。在中国,作为国家的政治任务,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国的经济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而在西方,航海贸易的利润直接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从表面上看,郑和船队每次出海,“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从实质上看,却是“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没有也不许跟随民间海商的船队。明成祖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严厉的海禁不仅危及沿海居民的生计,海洋也被封闭起来了。以至于造成了在世界史的关键时期海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缺位。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伽玛之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伽玛。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发出的也是同样的感叹。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也论道: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由此,不可避免的结局是伟大的“天朝”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而西方蛮族此时却崭露头角”。
无论对郑和下西洋是褒是贬,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展示的是明朝初年开放进取的姿态。也许是因为有来自北方蒙古族的威胁,明朝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把有限的国力用在修建长城,开放走向了保守(费正清语)。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中国在唐宋时期已踏进近代门槛的一只脚到明朝时又缩了回来,更可悲的是明朝灭亡之后的清朝在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前又再一次与世界失之交臂,古老的步履蹒跚的中国依然在“历史的三峡”中继续缓缓穿行。两岸猿声不住啼,何时穿越万重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