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14165|回复: 92

老店·老手艺·老行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老店·老手艺·老行当



  一、篾匠

贵池城有位很有名气的老篾匠,就是小城人尽皆知的严师傅。高大的身材,一双粗壮有力的大手整天忙个不歇,总是在剖竹子、剖篾片、编织竹器。只是稍有空闲的时候,才坐在小竹椅上抽袋旱烟。他手艺好,说话幽默,对人和气。小城居民家里需要添置竹器用具,修理竹床、凉席,都会来他的竹器作坊。大家都说他编织的竹制品精致紧密,轻巧耐用,是人人称道的好手艺。


他的篾匠作坊里不仅摆满了各种竹器制品,圆圆的筛子、小巧的淘米箩、结实的箩筐…,还有一整套专门的制作篾器的工具,如锯子、凿子、刨子、剪子、钳子、刮刀、砂纸等。每当看见一棵棵粗大的毛竹,在他篾刀的一进一退中,剖出不同的篾片,总会赞叹他的高超技艺。的确在篾匠的行当中,功夫全在剖篾上,把篾片剖成篾条,一般能开五六层都很难。严师傅一条篾片在他的手中能剖开十层篾条,每一片都如纸片样轻薄,细腻柔软。编织时,柔软的篾条乖巧听话,在他的手中纵横交织,上下翻飞,姿势如舞蹈般优美。好篾编出来的竹器用品,摸在手上光滑圆润,让人爱不释手。小城里的住户,家家都会有一两件竹制用具,出自严师傅之手。


557322_925018359_meitu_1.jpg


11176622_11176622_1333843487980_mthumb_meitu_1_meitu_1.jpg


t0153848bca2053d923.jpg


二、补锅匠


      旧时这条街有许多老行当, 如修锁配钥匙、修笔修表、补锅补伞、茶壶换底……。手艺人凭着一技之长,在街头挣钱过日子,用一双双巧手裁减着绵长的岁月,点缀着老街里漫漫的时光。各种行当在那些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可或缺。


    那年头,居家过日子,讲的是“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 。因此,哪怕是一只摔坏的破瓷碗,也是舍不得丢掉的,也要留着修修补补再用。那时候,煮饭的铁锅是生铁铸的,容易损坏。一口铁锅好几块钱,锅烧坏了,裂缝了,不能煮饭烧水了,人们也舍不得把铁锅扔掉,放在一边等补锅匠来的时候修一修,补一补,又能用上两三年。因此补锅的生意一直是红红火火。


    锅图片.jpg


    补.jpg


    t01c4a4219a2d0a1178.jpg


    三、铁匠


老郭西街,就是现在的杏村东街,沿街店面旁有个铁匠铺。整天风箱拉得呼呼响,浓烟滚滚,火苗窜得老高,铺子的屋顶和墙壁被烟熏得黑黝黝的,风箱和大锤由徒弟掌使,手锤和夹钳是师傅所用,灶材是易燃易点的烟煤。浓烟过后,炉灶里吐出旺火,红里有白,一根铁料在里面不一会儿便红得和火分不出来。放在铁砧上,软得面条一般。


     小时候,我常站在铁匠铺子黑漆漆的木门外,向里面张望,津津有味地看他们在打铁,溅起的火星,飞得满屋都是,有些火星落到炉边盛水的大铁桶里发出“扑哧扑哧” 的声音。在老楼山街还有两家铁匠铺,都是夫妻打铁。


    9461213_9461213_1320049222625_mthumb.jpg


    t017fcca0caf0463bde.jpg


    t01bfb05b8f0ef5193b_meitu_1.jpg


    四、弹棉花


童年时在郭西街街看手工弹棉花,那是津津乐道的事情,在商铺林立的郭西街就有一家弹棉花的,七街八巷里的人家都到这里弹花做被。


从弹花做絮铺纱,一道道工序皆人工完成。做被的师傅背上背着一把大弓,一手拿着木锤有节奏的弹着弓上的弦。弓弦紧贴着棉花,随着嘭嘭嘭”的声响一堆乱棉被弹得蓬松均匀。弹好的棉花还要碾压成型,用一个厚木头做的圆盘,类似蒲团大小,人站在圆盘上来回移动,像扭秧歌一样一圈一圈来回扭着把棉花压实。最后铺纱,恰似姜太公钓鱼。用一根长竹杆牵着棉纱递向对面的下手师傅,接住后贴在棉被上掐断棉纱。


如此往复,随着竹杆在空中来回飞舞,棉纱均匀地铺在棉被上。在弹棉花的弓弦上我也曾消磨了不少童年时光,那一根根棉纱织成许多难忘的回忆,至今一想起来那场景还鲜活在眼前,那“嘭嘭嘭”的弹棉花声至今还音犹在耳。


214903se3j37vnea37wp43_meitu_1.jpg


151639xxpzavxaxdddd3dv_meitu_4.jpg


151649k9vvv0xx4bxm4b3j_meitu_3.jpg


五、爆米花


在老继武巷口,右拐有一幢老屋,紧邻牌坊街塔儿下口,近旁有王家饺子店和马至成饭店,是个比较热闹的地段。老屋的门口有一个爆米花的小摊,一个黑乎乎的炸米机卧在燃烧着煤炭的火炉上,一个风箱,一条粗麻袋,就是爆米花的全部家伙什。爆米花师傅是个女的,丈夫姓孙,左邻右舍都喊她孙师娘。她精明强干胆子大,手脚麻利一身劲,与十字坡开酒店的的孙二娘有一拼,若不然,谁会干这苦行当。

  

爆米花的机器圆圆的肚子,它后头是一个圆的象阀门一样带一个手柄的东西,而且有个压力表。前头是一个可以开合的盖,盖上有爪子,稍微旋转一下,就和机体紧紧的连在一起。还有一个经过改装的圆铁桶做成的炉子,一手摇动爆米花机,一手不停地拉着风箱,把煤火吹的呼呼作响。许多孩子围在四周,或蹲,或坐,屏声静气的看着。大概几分钟,看见炸米的站起来,孩子们呼啦散开,喊着“好啦,好啦”。用手捂住耳朵,眼睛也不眨,满脸的兴奋和期待,孙师娘慢条斯理,把散着热气的爆米花机从炉子上拿下来,塞到旁边一个前头缝了胶皮后边拖着长尾巴的麻袋,拿一根短撬棍,别住爆米花机前头的爪子,一使劲,“嘭”的一声巨响,一大团的烟雾腾空而起。


   t01e82d97cd3abd9886.jpg


   t01a986ac4301434299.jpg


   t01d674c8bb72824cf5.jpg


   t01fb83347389e4133d.jpg


六、货郎


早年,在街巷中手摇拨浪鼓,挑着一担零星杂货奔走叫卖的人,叫货郎。货郎挑的箩筐里,装的全是日用小百货。有梳子、篦子、胭脂、粉盒,还有各色棉线、丝线、针、顶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称得上是小街后巷里的“流动商店” 。           

货郎挑着两个篾箩筐,筐子上面平放着一只扁平的木盒子,上面镶着玻璃,可以看见里面的货物琳琅满目。货郎手里的拨浪鼓,是一面有柄的小鼓,两侧用细绳系着两颗弹丸,转动时弹丸敲击鼓面发出声响。“布—隆—咚、布—隆—咚” ,清脆的声音飘荡在幽深的巷子里,未见货郎其人,就先闻其声了。

     

有一首诗是这样描写挑货郎担的,“鼗鼓街头摇丁咚,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货郎走街串巷,一条扁担两只筐,手摇拨浪鼓,招揽着顾客。每当听见巷口响起熟悉的拨浪鼓声,从各家各户,最先跑出来的是活蹦乱跳的孩子们,他们把货郎担团团围住。有的要换麦芽糖,有的要买洋画儿(小画片),有的要买鬼脸壳(面具)和弹珠。最高兴的是家庭主妇,正好缺缝补衣服用的针线、纽扣。深宅大院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也三三两两走过来,指着胭脂、粉盒问这问那。货郎担的到来,把平常静谧的小巷,闹得沸沸扬扬。


    psb (24)_meitu_1.jpg


    psb (23)_meitu_2.jpg


七、染坊


染坊,是旧时经营丝绸、棉布、衣服染色的作坊。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行业,起源很早,自唐代起就已经已盛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业。白色的棉布、丝绸经过染色印花,变得色彩缤纷,锦上添花。褪色的旧衣服、床上用品经过重新染色,便会颜色如初,焕然一新。染坊与人们的生活习习相关,所以生意非常兴隆。


     旧时的郭西街,“江南春饭店”的旁边,曾经有一家老染坊。染坊的名字记不得了,那时这里的生意十分红火,来染坊染衣染布的人络绎不绝。染坊是前店后坊,前店是接待顾客的地方,木制柜台里的掌柜支应生意不慌不忙,收货提货,对客人总是笑脸相迎彬彬有礼。大木橱内层层叠叠码放着五颜六色染好的衣物,取物时按照开出的“非子”, 核对系在衣物上的布条签,一清二楚,从没出过差错。

      后面染坊里有一口蒸煮染色的大锅,几个漂洗的大缸和砖石砌成的水池,院子里横七竖八地排列着晾晒衣物的木架。小小的染坊,每天都是布浪翻卷,蓝靛飘香。染色漂洗后的布料衣物,晾晒在院子里,赤橙黄绿青蓝紫,恰似彩带迎风舞,蔚为壮观。染坊整天都沉浸在喧嚣忙碌,花花绿绿的世界里。


       201916fyym3jcckfyfyfsv.jpg


      timg (6).jpg


      timg (7).jpg


      八、洗澡堂


在郭西街赵家茶馆隔壁的弄堂里有家老澡堂,澡堂的名字倒是别出心裁,叫“华清池”。澡堂由一条青石板铺砌的巷道通向里面,显得古朴幽静。逢到年关,七街八巷前来洗澡的大人小孩摩肩接踵,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去晚了常常站在店堂里候铺位,急得在店堂里边晃来晃去,就像如今大饭店里排队等桌子一样,看着别人洗得酣畅淋漓,都急不可耐的想跳到水池里爽快地泡上一把。

    洗澡间里有两个大澡池,分别是热水池和烫水池。池的帮底概用水磨石做面,光润滑溜,热水池里年轻人与小孩居多,下池之前需用毛巾蘸水先擦擦身子,否则陡然下去也觉很烫,上年纪的喜欢在烫水池里泡,烫水池的底下有个烧水的大锅,锅上置一方木格架,有人躺在上面,在沸腾的热气里熏蒸,此时他一定会觉得自己飘飘欲仙了。


天气越冷,池子里的水就越热,平时池间水雾像一层薄纱朦朦胧胧,大冷天则是云腾雾绕,面对面也难看清容貌。不过绝大部分人喜欢坐在烫池子这边沿子上洗,可能水越热,身上的糟越好褪掉的缘故。在这里显不出人的气质、风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商店老板,无论是街头手艺人,还是在政府职员,一律赤条条相对。毫不拘谨,谈笑风生,随意尽兴。


    timg (4)_meitu_1.jpg


    timg (5).jpg


  九、修脚


脚病的修治技术简称修脚,修脚在我国约有二千年的历史,隋朝《诸病源候论》中已有胼胝和肉刺(鸡眼)的记载,所以追溯脚术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到了清代,修脚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修脚具体服务为:修理趾甲、胼胝(脚垫、脚茧、)鸡眼、嵌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当。

     

年少时在街市上,我见过那种修脚的摊子。墙上挂着一块白布做的招牌,上面用毛笔写着几个黑字,“修脚、剜鸡眼"。地上铺着一块布,上面摆着几把明晃晃的修脚刀,有口窄轻便的平刀,厚而坚的锛刀,刀薄柄扁的铲刀。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一个小盘子里盛满修下来的一片片厚茧,还有剜下来的鸡眼,似一颗颗小螺钉。来这里的多半是在街市谋生的挑夫和车夫,他们光着脚板走路,年长月久脚底磨出一层厚厚的茧,长出了鸡眼。严重时,走起路来疼痛难忍。我常看见有人愁眉苦脸,一瘸一拐的来到这里。经过修脚师傅细心修治,剜去鸡眼,手到病除,喜笑颜开地快步离去。让人感到非常惊诧,无不为修脚师傅的技艺叫好。


    timg (31).jpg


    timg (32).jpg


十、茶馆


早年,郭西街有两家茶馆,分别在上街头和下街头。在上街头江南春饭店斜对面的那个茶馆不甚了解,只记得叫红星街茶馆。下街头赵家茶馆在我家住的老屋旁边,开得好红火,三开间的门面,摆放着五六张大方桌,一色的长条凳。进屋左边靠墙的地方是一个烧开水的大老虎灶。从早至晚灶堂里柴火总在熊熊燃烧,开水在闷子锅里翻腾着,热气在茶馆的屋顶上弥漫。


   茶馆,历朝历代都是平民百姓理想的共享空间。每天天不亮,茶馆里的伙计得起来烧老虎灶,到五六点钟光景,水刚刚烧开,最后几块排门板未及卸下,第一批老主顾已经踏进门来, 待到天大亮茶客已经坐得满满当当,这些客人大多是附近西、北二门的菜农,为赶早市,把清晨刚摘来的新鲜蔬菜,摆在茶馆门口,边喝早茶边卖菜。伙计拎着大铁壶忙着给客人斟茶倒水,茶客们谈笑风生,就着美味早点喝着开茶,油条花生米外加香干子酱生姜,细嚼慢咽,口口生香。再端起茶碗啜一口开茶,好不开心哦。真个是在奔波操劳的日子里“又得浮生半日闲”了。

      0121B44C8145159DFF80808121B21E0F_meitu_1.jpg
   
      老街茶馆_meitu_1.jpg
  
      茶.jpg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7 16:27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时老街有许多老行当, 如修锁配钥匙、修笔修表、补锅补伞、茶壶换底……。手艺人凭着一技之长,在街头挣钱过日子,用一双双巧手裁减着绵长的岁月,点缀着老街里漫漫的时光。各种行当在那些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可或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7 16:57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豆腐店、水饺店、小粑店、画糖画的,瞎子算命,说书,挑牙虫,等等……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7 16:58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失传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7 17:00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伟果果 发表于 2019-10-17 16:40
楼主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么?想去拍拍照片和视频记录保存一下

已经消失不见了只在我的记忆中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7 17:05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儿时的记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7 17:14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弹棉花啦,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7 17:37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走你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7 18:2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打赏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0-17 19:10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7 19:18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乘小 发表于 2019-10-17 19:10
现在在农村还可以见到弹棉花和篾匠,老手艺还是要产生经济效益为支持,加上没人继承,只能沦为观赏表演了。 ...

问好!感谢关注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7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不了之 发表于 2019-10-17 17:14
弹棉花啦,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

问好!谢谢你的关注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7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只有在记忆里寻找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8 05:50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消失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8 06:26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龙雨感谢赏读留评!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8 06:47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非常好,拜读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8 07:08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8 07:13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行当,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从那个时代,走进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这一辈子:值了
拜读了,祝好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8 07:14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中华文化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18 07:55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都没看见过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2-25 1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